戰爭或特別軍事行動——世界將何去何從?

作者:德米特里·斯特凡諾維奇

莫斯科普里馬科夫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安全中心研究員解讀“衝突是否會演變成戰爭”。

圖片來源:衛星社

專家認為, 20世紀上半葉,人們對“世界大戰”一詞的理解跟現在相比有所不同,現在“名副其實”的大戰已不可能發生,因為戰爭將導致衝突各方走向毀滅。目前,官方文件和講話中幾乎沒有使用過“戰爭”一詞。這是因為《聯合國憲章》中禁止使用“戰爭”作為處理衝突的手段。同時,官方經常會使用“武裝衝突”和“軍事行動”這兩個短語,但顯然,武裝鬥爭的本質並沒有變。

軍事科學專家研究指出,戰爭有許多重要的特徵。例如,在本國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國內社會生活各領域向軍事方向轉移。在國際社會,戰爭的主要特點是:一般會以某種有據可查的解決方式結束,如參加和平會議、簽署和平條約或一方的投降。目前的大多數現代衝突都沒有這些特徵。

此前,任何一場戰爭都會出現“宣戰”的步驟,並且會按照嚴格的規則進行。而如今,“武裝衝突”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從這個角度來看,軍事行動升級到徹底毀滅的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很低。由於核武器的存在,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為零。

一些專家認為,近期將會出現從傳統的“常規戰爭”向“技術戰爭”的最終過渡。現在,許多國家間的衝突將會長時間存在,但不會進一步演變為“戰鬥行動”。

信息戰、敵後民族解放運動和制裁是現代衝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手段被稱為“混合戰爭”。“混合戰爭”這一概念的定義非常模糊,這也意味着“戰爭”與“武裝衝突”之間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分界線。

敘利亞危機是混合戰爭的一個典型案例。沒有一個西方國家正式向敘利亞政府宣戰,甚至在敘利亞公開作戰的土耳其,也從未直接宣戰。但由於敘利亞受經濟制裁的壓力、西方對所謂“溫和反對派”恐怖分子的暗中支持、以色列對敘利亞領土經常性的打擊、進行個別戰鬥行動等情況,實際上,半個地球都與敘利亞發生了衝突。

現代技術的發展水平使得“可控制的衝突”成為可能,並使得參與者對襲擊敵方目標持謹慎態度,這使得衝突可以無限期地持續下去,但不至於越過紅線進入各方“戰鬥到最後一人為止”的全面戰爭。高精度遠程武器不再是少數技術大國的特權,現在非國家實體也能夠擁有深入敵方領土進行精確打擊的潛力。

斯特凡諾維奇認為,與過去傳統的戰爭模式相比,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從長遠來看,這將對全球安全的新架構,尤其是對歐洲安全架構產生更大的影響。簡單地說,問題不在於各方擁有多少個可以上前線的坦克軍團,而是各方有多少發射器和巡航導彈能夠擊中敵方領土上的關鍵目標。

專家表示,存在能夠解決戰略問題的非核戰略武器是引發核衝突的主要風險。因為非核戰略武器的擁有者會認為,他們自己能夠控制衝突的升級。

一方面,政治家和軍事當局都明白,並非每次在其領土上使用非核武器擊敗目標都必須以徹底摧毀敵人作為回應。(並非每一次非核武器的使用,都需要以徹底摧毀敵人為最終目的。)但另一方面,沒有人指出敵方不該使用核武器的升級“紅線”。

這同樣意味着,敵方可能不會在你目力所及的地方划下這樣一條“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