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桃園》一個當年“安居工程”建得最漂亮的花園式住宅小區。

說起當年的“桃園”,不得不說汕頭的“安居工程”。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的各地城鎮居民住房基本上都是由國家包下來低租分配的方法。它體現的是一種國家的福利,也叫福利分房。在1983年之前,每年由省政府撥給汕頭的資金才一百多萬,只能建幾千平米的住房,僧多粥少,根本滿足不了需求,如果按此建設速度需200多年才能解決汕頭群眾住房難的問題。群眾急,執政者更急,汕頭政府借鑒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結合本市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條補貼出售住房(個人出一部分,企業出一部分,國家出一部分)到逐步向商品房過渡的一條新路子。這樣就有了當年全國首創的“三三四”,“二二六”,“二八”的補貼房問世,解決很多群眾住房難的問題。




汕頭“桃園”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建成的第三個補貼住房小區的首期工程,落成於1993年年底,1994年分配出售給符合申請條件的住房困難居民。該小區位於當年我市最寬的馬路(58米寬)的金鳳路北側,整個住宅小區呈桃形,故起名叫“桃園”。因桃似心形,也稱為鮀島之“心臟”。桃園建成使用後,曾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海內外客人的參觀,甚至還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臨視察。那是桃園最輝煌的時刻。



  • 汕頭“桃園”從出世到現在也走過了二十多年,歲月的洗禮讓一個貌美如花的小姑娘走到今天的中年大媽,房子老子,舊了,綠化,物業管理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是事實,是自然的規律。是不是“桃園”就沒有價值了呢?是不是就要推倒重來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汕頭現在進行老舊城區翻新改造項目,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老城區進行升級改造,讓舊貌換新顏。“桃園”這一次再走桃花好運,被政府列入首批老市區舊城改造名單上。我想“桃園”一定不會讓市民失望,一定可以重拾當年童話般宮殿的神話。一座嶄新美麗的新“桃園”一定會出現在市民的眼中。《桃園》——整裝又出發!










  • 注:黑白相片來自我1993年9月27日珍藏的《汕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