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參議院多數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如何開啟“黃金三年”?

一場原本令市場和日本民眾興趣寥寥的參議院選舉,卻因近日的突發事件成為焦點。

根據日本選舉委員會公布的信息,7月10日,日本迎來每3年一次的參議院選舉。此次參議院選舉共涉及248席中的一半,即124個席位以及外加一地的替補席位。

央視新聞報道,最新投票結果顯示,自民黨獲63席,立憲民主黨17席,公明黨13席等。自民黨和公明黨的執政聯盟獲得76個改選議席,加上此次無需改選的70個席位,將繼續保持參議院議席超過半數的優勢。如果不解散眾議院,日本未來三年不會有國會眾、參兩院選舉。因此,岸田的首相任期也被認為將迎來“黃金三年”。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的學者均對這一結果不意外。在他們看來,一方面,選前民調多預計執政聯盟獲半數席位是“穩操勝券”;另一方面,選前2天,政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自民黨最大派系的領導人安倍晉三在奈良街頭演說拉票時意外遭遇槍擊、傷重辭世,這一事件對選民心理產生了極大衝擊。

經濟學人智庫(EIU)日本問題專家Fei Xue在接受第一次財經採訪時表示,執政聯盟在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將進一步加強岸田文雄的領導力,使其政府能夠落實他主導的經濟議程,通過稅收優惠和補貼鼓勵私營部門更大幅度的工資增長,提高國防預算等。

將改組內閣和執政黨

國會是日本最高權力和唯一的立法機關,分為參議院和眾議院。參議院共有248席,參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半數。參議院選舉,在日本政壇意義重大。對於岸田而言,這是自去年9月組閣以來的首次全國性大選,因此被視為岸田政府的“期中考”。日本民眾通過選舉為執政10個多月來的岸田政府的一系列內外政策打分。

此次,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執政聯盟斬獲了不少“同情票”,但對於執政聯盟而言,尤其是自民黨,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議題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告訴第一財經,在此事件前,自民黨內其實並不太重視接班人的培養,因此這一突發事件後,直接出現了“誰來接替自民黨內這個最大派系”的問題。

Fei Xue也認為,安倍的意外離世在日本政壇造成了一個巨大真空,而他在執政黨中的派系將努力尋找一位具有同等政治經驗、更具廣泛吸引力的新領導人。Fei Xue預計,岸田將通過團結自民黨,並通過選舉後議席的擴充,來鞏固自身在黨內的地位。

勝選後,岸田已表示,將在9月對內閣和自民黨班子進行改組。

經濟挑戰如何破解

對於岸田政府而言,如何帶領日本走出當前的經濟困局,顯然是勝選後的當務之急。疫情以來,日本經濟一直反反覆復。尤其是日本財務省最新公布的5月外貿數據顯示,日本5月出口按年下降28.3%,進口按年下降26.2%,進出口皆創10年來最大跌幅,且進出口差額達8334億日元(約551億元)低於預期的1.07萬億日元(707億元)。

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中心主任陳子雷表示,2012年來,當時日本政府所炮製的資產泡沫有利於日本的大企業、不利於小企業,有利於富人、不利於窮人,留下的問題逐漸顯現,所以當前岸田政府更強調“再分配”政策,旨在縮小貧富差距。“當前,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民眾的收入差距比較大,少子老齡化問題嚴重。總的來說,年青一代對未來也較為迷茫,整個社會‘暗流涌動’,各種思想交織,矛盾比較大。”陳子雷說道。

在剛剛結束的這場選舉中,通脹無疑成為選民關注的議題。日本內閣府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在5月同比上漲了2.9%;此前日本4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升至3.0%。不包括生鮮食品的核心通脹同比上漲2.1%,與4月漲幅持平。儘管放眼全球,這一數字與多個核心通脹早就突破2位數的歐洲國家相比並不算高,但卻是日本2014年10月以來的最大漲幅。多家日媒民調顯示,絕大多數選民認為,當前通脹率“不可接受”。

Fei Xue告訴第一財經,預計岸田政府將依靠財政措施,包括燃油稅減免和通過代金券和現金救濟向家庭提供財政支持,以減輕消費者價格上漲的影響,“然而,由於當前日本的內需疲軟和工資增長不溫不火,當外部驅動的通脹因素逐漸消失時,日本的消費價格通脹將在2023年消退。”

展望未來,Fei Xue認為,當前岸田政府將利用這次選舉勝利,在強調更快工資增長和更公平收入分配的“新資本主義”框架下推動改革。“為了鼓勵私營部門更強勁的工資增長,需要對企業進行激勵,包括減稅、支持員工培訓和技能發展。政府也可能提議更快地提高最低工資。”她說道,“此外,岸田政府將為可再生能源部門的投資提供激勵,以改善國家的能源安全和數字化,這將支持企業的投資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