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心的科研人員創新了綠肥輕簡化制種技術。圖為一隻蜜蜂在綠肥新品系“魯蘭1號”上采蜜。受訪者供圖
通體白色,晶瑩剔透的粉絲,經過烹飪加工,口感爽滑又勁道;外表呈琥珀色的蜂蜜,嘗起來有香草味,卻甜而不膩……若要追問這些為百姓鍾愛的食物源於何處,答案是綠肥,即用綠色植物體製成的肥料。將綠肥變成食品,這是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心“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綜合利用團隊(以下簡稱綜合利用團隊)正在乾的事情,也是近日舉辦的國家綠肥加工研討會聚焦的中心議題。
田菁、二月蘭、苕子、箭筈豌豆、紫雲英等作物翻壓到土壤中成為肥料,這些植物便是綠肥作物,其綠色植物體稱之為綠肥。以綠肥為中心,研究團隊研製輕簡化制種技術,將綠肥深加工成粉絲、食用油和蜜源植物,乃至青貯飼料或草顆粒,在此過程中,拿下了6項發明專利和4項省級、行業和院級科技獎勵。
傳統難題:25個步驟製造粉絲
傳統的製造粉絲工藝“酸漿法”是中國粉絲加工企業獲得澱粉的常用方法,酸漿是豆漿自然發酵形成的含有大量微生物、有機酸的液體,將其加入新磨好的豆漿中可使澱粉與其他物質迅速分離。
具體流程是利用自然微生物發酵,將打漿後溶液中的蛋白、澱粉進行初步分離,然後利用微生物進行長時間的沉降,得到較純的澱粉,再經攪拌、打糊、漏粉、熟化、冷卻、乾燥等進行深加工得到粉絲。
山東省農科院的專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傳統方法的優勢是最大程度保存了澱粉顆粒的完整性,並保留了澱粉的營養價值,加工的粉絲口感較好。劣勢是生產周期較長,用水量大,受季節影響也較大,經驗依賴性強。以綠豆粉絲為例,從綠豆到成品粉絲,傳統粉絲生產工藝要經過近25個步驟才能完成,這一鏈條本身就是耗水、耗時的過程。
針對上述弊端,綜合利用團隊在研究中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是“箭筈豌豆適合做粉絲”。
小試牛刀:箭筈豌豆身價倍增
通過對國內外123份箭筈豌豆種質資源澱粉特性檢測,綜合利用團隊發現,箭筈豌豆種子中的抗性澱粉含量顯著高於豌豆澱粉、綠豆澱粉、甘薯澱粉等。這就意味着,箭筈豌豆澱粉的韌性好,適合加工粉絲、粉條、涼粉等澱粉製品。同時,由於抗性澱粉含量高,箭筈豌豆粉絲的耐消化性強,血糖指數也低於普通澱粉粉絲。
但箭筈豌豆種子蛋白質含量高,與澱粉較難分離,製得的澱粉純度較低。經過數十次實驗,綜合利用團隊終於找到了解決方法,即對現有的製作工藝進行改進,通過加入微生物來進行輔助調節酸度,使種皮、蛋白和澱粉分離徹底,提高分離澱粉的純度。
山東省農科院專家表示,在傳統制粉的“浸泡”環節加入果膠酶、纖維素酶菌,在“沉澱”環節加入適用於箭筈豌豆澱粉絮凝的乳酸菌、枯草芽孢菌,而乳酸菌、枯草芽孢菌是科研人員專門針對箭筈豌豆澱粉特徵設計,有利於澱粉顆粒的完整性,有利於澱粉的絮凝以及澱粉與蛋白的分離。
將不起眼的箭筈豌豆加工成粉絲,將升值多少?綜合利用團隊崗位科學家張曉冬向記者算了一筆賬,“1000千克箭筈豌豆種子可加工300千克粉絲、160千克蛋白粉,粉絲60元/千克、蛋白粉600元/千克,產值為10.2萬元。而1000千克箭筈豌豆種子只需6000元。”這就意味着將箭筈豌豆加工成粉絲、蛋白粉,價值將提升17倍。
破解痛點:向產業前端拓展延伸
向產業前端延伸,綜合利用團隊正在進行積極拓展。
記者了解到,在開展綠肥綜合利用和加工研究的同時,綜合利用團隊也在默默從事綠肥育種工作,目前成功選育3個綠肥品種,以及5個綠肥新品系。前者已經過省級品種審定部門審定;後者則已經達到了參加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條件,待審定、可推廣的高代育種材料。
對“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們來說,實現上述成績並不容易。張曉冬向記者表示,一個綠肥品種選育成功,要經過親本選擇、提純複壯、多源雜交、品比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等步驟,一般需要8—10年的時間。
在研發過程中,綜合利用團隊面臨的難題不少。最終,他們通過種質資源收集拓寬遺傳基礎,通過混合選育解決自交不親和與種子產量低的難題,克服了遺傳基礎狹窄、種子產量低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當前針對綠肥綜合利用和加工的國內外研究幾乎是空白。”張曉冬表示,相關研究的挑戰性很大,也很有意思,“我的課題組有信心,通過拓展綠肥的綜合利用途徑,實現綠肥產業增值增效,讓綠肥這一傳統作物繼續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發揮作用。”(記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