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8月的一天,北京的天氣同往常一樣炎熱。毛主席在處理完工作後,突然收到了一封長達六千字的來信,信是魯迅之弟周作人寫的,他在信中誠摯地檢討了自己所犯下的過錯。
看着看着,毛主席的腦海中浮現出了這位曾經在北大任教的老師。讀完信件後,他感慨萬千地說道:
“既然是文化漢奸,那就把他養起來吧,又沒有殺人放火。現在懂希臘文的不多了,我們可以給他安排一個相關的工作,然後以後負責文化書籍的翻譯和出版嘛。”
正在工作的毛主席
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確,周作人是個文人,之前犯下的過錯可以理解,而且國內擅長希臘文的人比較少,可以將他留下來做翻譯工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做貢獻。
在毛主席的關注下,周作人做起了翻譯工作,每個月還有一定的生活補助。從此,他的生活逐漸穩定下來。
兄弟兩失和,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眾所周知,著名的大文豪魯迅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毅然決然地選擇棄醫從文,他以筆為劍,創作出《吶喊》、《彷徨》等大量優秀的作品,喚醒了正在處於迷茫之中的年輕人。在他的影響下,無數的年輕人拋頭顱、灑熱血,為了國家和民族而戰,可魯迅先生喚醒了很多人,卻無法喚醒與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周作人。
周作人
周作人對我們來講,可能是相對陌生的,因為他不像他的哥哥那樣正直,一心為國,他是一個思想複雜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個反面教材。
1885年,周作人出生於浙江紹興。作為家中的老二,他一直得不到父母的關心,這就導致了周作人極為渴望家人的愛。
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他們都只關心哥哥魯迅,從小不關心弟弟周作人。時間一長,周作人逐漸養成了不愛說話、沉默寡言的性格。
在周作人九歲的時候,家中遭遇了巨大的變故,父母只好將孩子們送到了他們的舅舅家。後來,魯迅把弟弟周作人接到了南京水師學堂讀書,在這裡,他不僅開闊了眼界,還收穫了很多之前沒有接觸過的知識。
青年時期的周作人
到了青年時期,周作人又跟隨哥哥來到了日本留學。相對於刻苦讀書的哥哥來講,周作人的留學生活豐富了好多,他在喜歡上日本文化的同時,還結識了自己未來的妻子——羽太信子。
當時,他們來到日本留學後,為了方便大家生活,魯迅就帶着弟弟還有幾位男同學在學校外面租了一套大公寓居住。由於幾個大男人 沒有照料自己的能力,就花錢雇了一位當地的女傭,來負責他們的日常生活起居,而這個女傭就是羽太信子。
羽太信子的個子不高,圓臉蛋,干起活來十分地麻利,身上還有着一種日本女人的溫柔和賢惠。她溫文爾雅的舉止,一下就吸引了周作人的目光。
由於兩人經常在一起生活,時間一長,周作人對這個女傭產生了感情,兩個人雙雙墜入了愛河。不久,他們彼此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周作人與妻子羽太信子(左一)
1911年,此時的大清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一年周作人從日本留學回來。作為國家稀缺的高材生,周作人受到了良好的待遇,回國後不久,就擔任了北京大學的教師。
他在任教的同時,參與了不少社會活動。新文化運動期間,他積極地進行撰稿,宣傳新思想,正因如此,他的名氣變得越來越大。
此時的兄弟兩人,已經成為了民國文壇上的“雙子星”。令人遺憾的是,隨着兄弟兩名氣越來越大,他們之間的關係卻走向了破裂,而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
自從周母去世後,主持家事的權力就落在了羽太信子的手中,一家人的收入都由羽太信子來保管。羽太信子負責起家中的開銷後,不僅好吃懶做,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大手大腳。
魯迅與周作人
沒多長時間,原本寬裕的家庭出現了困境,看着眼前的一切,魯迅多次提醒羽太信子要注意勤儉節約。可羽太信子不僅不聽勸告,反而還對魯迅惡意中傷,甚至還污衊他對自己有非分之想。
關鍵時刻,原本就非常懼內的周作人再一次地站在了妻子一邊。最終,兄弟兩人走向了分崩離析,從此不再往來。
兄弟兩從此分開了,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為了一己之私,丟失了文人血性
兄弟兩人訣別後,周作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窘迫,羽太信子讓日本的一家老小都搬到了中國,住進了周家的老宅。
此時的周作人,還極具愛國情懷。隨着日本對中國的入侵愈演愈烈,周作人的心中非常憤怒,他非常痛恨日本行徑野蠻的行為,他先是於1925年初發表了《介紹日本人的怪論》,打響了揭露日軍侵華的第一槍,在接下來的三四年時間裡,他又不斷地發表抨擊日本的文章,譴責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種種暴行。
羽太信子(右一)
只要是不利於國家的,他都會義正言辭地加以斥責,他激烈反日的態度,也是當時的傑出代表。可誰都沒想到,以後的他竟然會成為漢奸,為日本人的文化侵略服務。
1934年,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回日本探親。在這個民族危機四伏之際,曾經的抗日急先鋒回日本探親,雖然說是自己的私事,可是影響力卻非同一般。
他從日本回來後,思想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還恬不知恥唱起了媚日之歌,大肆鼓吹日本的文化,不斷還宣揚日本的武士道,此時的他已到了善惡不分的地步。
1937年,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大舉入侵中國。大多數的文人選擇南下,繼續拿起手中的筆同日軍進行戰鬥,周作人的朋友們都勸他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周作人思考再三,最終選擇留在了北平。
盧溝橋事變
周作人之所以選擇留在北平,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於他的家累太重。他們一家老老少少加起來十多口人南遷確實不容易,再加上羽太信子的堅持,周作人留在了北平。可誰都沒想到,周作人竟然淪為了漢奸,為日本人的文化侵略所服務。
日軍佔領北平後,多次派人找周作人合作,這種所謂的合作就是讓周作人用自己的名號來為自己服務,起初周作人直接拒絕了。
緊接着,發生了多起針對周作人的槍擊事件,使得周作人的立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就懦弱的周作人變得更加膽小,畢竟此時的自己面對是生與死的考量。
1938年2月,在北京飯店的一個會議室里,由日偽政權組織的“更生文化建設座談會”在此召開。周作人等文化名人出席,引起了舉國上下嘩然,從此文化界一個鐵骨錚錚的文人消失了。
周作人
不久,在《抗戰文藝》上發表了茅盾、郁達夫、老舍等18位作家聯名發表的《致周作人的一封公開信》。他們紛紛譴責周作人的行為,希望他能回到抗日的陣營當中,可周作人卻置若罔聞。
之後,周作人先後擔任了偽北京大學文學院的院長。汪偽政權成立後,又被汪精衛授予了教育總署督辦,每天與日偽官員打得火熱,以前那個文學鬥士的形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自從當了漢奸後,周作人忙得不亦樂乎。1941年他出訪日本,給日軍傷員捐獻了五百塊,把自己的敵邦當成了友國。1942年,他又跟隨汪精衛一起出訪偽滿洲國,並身穿日本軍服,神氣十足地檢閱了部隊。
周作人
這些行為,給他帶來了實打實的好處,他的生活處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當時偽政權每月給他將近3000元的大洋,他用這些錢將自己的住所進一步擴建,同時還僱傭了大量的僕人和保鏢,生活相當地豪華。
他在為日本人服務的同時,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作家,周作人的投敵給中國軍民的抗戰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日本人藉機進行宣傳,周作人成為了日本推行奴化教育和文化侵略的“代表”。
周作人寫信致歉,毛主席:那就讓他為人民服務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不久,國民政府頒布了懲治漢奸的條令,周作人變得惶惶不可終日。
在這全國人民歡呼雀躍的時刻,周作人卻在苦思冥想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迎接即將到來的悲慘遭遇。不久,周作人在家中被國民黨政府所逮捕。
周作人被押往法庭
周作人被捕後,嚎啕大哭地說道:“我好後悔啊,早知道是這樣的結局,當時就應該隨北大南遷,都怪我自己意志不堅定啊。”
1946年,周作人被指控漢奸罪。被審判的時候,他身穿白色的夏布長衫,看起來非常地瘦弱,可他的身上,卻沒有書生的優雅、飄逸的氣質。
審判開始後,法官一一羅列出了周作人的罪狀,其中包括:幫助日本政府實施奴化教育,編修偽教科書;協助敵人調查華北資源;參拜靖國神社;發行有利於敵偽的宣傳報紙等罪名。
聽完法官的指控後,周作人恬不知恥地為自己辯解道:“我沒有想留在北平投降敵人,只不過是為了維持教育,抵制日本人的奴化,減少佔領軍對百姓們造成的傷害。”
周作人
很顯然,周作人的這番話,不僅是想說自己沒有賣國,反而還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救國。
然而,不管周作人再怎麼狡辯,都改變不了他賣國的事實。由於證據確鑿,周作人被國民黨首都高等法院以“漢奸罪”,判處了有期徒刑14年。
周作人對判決不服,多次向法院申請,要求復判,可不管他提出什麼樣的理由,只不過是為自己的賣國行徑,找的一個牽強的借口罷了。
周作人在獄中的生活,變得十分地枯燥,他每天除了飲茶、讀書,寫一些古詩之外。偶爾還寫一些條幅,給獄內外的人士。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三大戰役,逐步消滅了國民黨的有生力量,解放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全國各地。國民黨行政院作出決定,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廣州,同時對關押在各地的漢奸作出了處理,凡是被判處有期徒刑的,一律釋放,凡是被判處無期徒刑的,一律押到台灣。
國民黨敗退台灣
周作人出獄後,先是乘坐火車來到了上海,暫時留在了學生家中居住。不久,他又和妻子羽太信子一起定居到了北京。
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新舊政權更替之中,周作人不知道自己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的事情還有沒有效?他心裡清楚,雖然中國現在還有戰事,可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取得革命勝利是遲早的事情了,於是,他在一片茫然之中,想到了周總理。
思來想去,他提筆給領導人寫了一封信,信中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深刻的懺悔,同時還強調了自己的一些技能,比如說非常擅長翻譯等,表示願意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周總理接到信件後,轉送給了毛主席。看到這封信件後,毛主席的腦海中浮現出了這位曾經在北大任教的老師,他感慨萬千地說道:“既然是文化漢奸,沒有干過殺人放火的事情,那就先養起來吧。我們可以給他安排一份相關的工作,讓他能夠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所服務。”
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關注下,周作人重新做起了翻譯工作,同時每個月還有一定的稿費,極大地改善了現在的生活。
後來,周作人順利地進入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他在工作中勤勤懇懇,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日本文學和古希臘文化經典漢語譯本,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50年代末,隨着形勢的變化,周作人的生活一度出現了困境。妻子卧病在床,再加上物價飛漲,家裡很快就入不敷出,周作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開始變賣家當,其中還有自己留下來的一些古董字畫等,還經常托朋友帶副食接濟,日子過得十分拮据。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時期,周作人的處境變得更加困難。出版社國外譯著工作暫時停止,周作人失去了收入來源,全家人只能靠着長子周豐的工資來勉強生活。
晚年的周作人
1967年5月6日,兒媳張菼芳伺候完公公後,就和往常一樣上班去了。下午兩點多的時候,鄰居們看到老人趴在了鋪板上一動不動,姿勢很不自然,等到家人趕回家的時候,周作人全身冰涼,已經離開了人世。
看着眼前的一切,大家紛紛猜測,這很有可能是他下地解手的時候,突然發病,還沒有來得及穿鞋,就離開了人世。
周作人與妻子羽太信子
縱觀周作人的一生,他也曾經是個意氣風發的文人,可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卻把哥哥的教導拋在了腦後,成為了背叛國家和民族的罪人。即使他沒有受到人民政府的審判,可後半生也只能用苟活來形容了,這樣的人更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