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小的花姑娘。”
“害怕的不要,眼淚的不掉。”
“你的爹老子,娘老子,什麼的幹活?”
經受過抗日神劇“熏陶”的各位,相信對這幾句話非常熟悉吧~
中式日語
在抗日神劇當中,劇中的主角們或者日本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夾雜着這套似中非中、似日非日的語言。
但你知道嗎?這套看似胡編亂造的中式日語,其實是有真實的歷史依據的。
明治維新後, 日本在軍國主義的挾持下,開啟了殖民之路,而鄰近的中國,從甲午戰爭開始和日本展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鬥爭。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全面入侵,隨之便帶來一系列問題,語言溝通就是最基本最緊要的一項。
那語言溝通靠什麼?
在那個技術不發達的年代,有錢人家、領導層自不用說,稍稍有點實力的基本上是配備有翻譯人員的,但是普羅大眾、中日底層士兵們沒有啊。
日本侵華士兵們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和中國人打交道,日本軍隊印發過一些簡單的漢語速成教材,教導普通士兵和中國人進行一些簡單地交流。
然而.......事情卻並沒那麼簡單!
就像剛剛學英語時,去餐廳吃飯,一個老外指着雞胸肉問你這是什麼肉,你只懂說一個,“chicken”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只說出“chicken”這個主語,再配以拍打胸脯的肢體動作,來盡量讓對方明白自己在講什麼。
交流只需一個主語就夠了
。
於是,不怎麼懂漢語的日本士兵和不會日語的中國老百姓,就這麼開始了“雞同鴨講”的交流。
協和語
一種既不中又不日的中介語言,出現了。
隨着日本侵華升級,到偽滿洲國時期,在華日本人越來越多。據統計,截至到1945 年日本戰敗,在偽滿洲國的日本人約有一百五十五萬人。那這種不中不日的中介語言,就有了大批使用者。
後來這種“不中不日的中介語”就被稱為協和語,特指日本侵華時期使用的漢語和日語混合的中介語言。
像學英語時許多人都做過的一樣,“標拼音”!一開始日本人(至少低文化的日本士兵)學習中文時都會用到注音這種“笨方法”。
你的,日本的“中文速成教材”會標註——ニデ(ni de)。
我的,日本的“中文速成教材”會標註——オデ(o de)。
謝謝,日本的“中文速成教材”會標註——シイエシイエ(shi i e shi i e,發音是中文拼音的xi i e)。
這種蹩腳而擺不上檯面的速成中文只能應付一些簡單地日常交流,只要稍微複雜一點,就會變成夾雜着日本口音、中文詞和日語詞、日語語法的“協和語”。
“你的,什麼的幹活”
“花姑娘的大大的有。”
“你是做買賣的幹活。”
這種經典的協和語就出來了,這種語法就是日語的常用語法。
日語的語法一般是主語+賓語+謂語,“你(主語)的,什麼的(賓語)幹活(謂語)”。
這種協和語還讓許多詞彙在當時變得普及起來,其中也有中文詞彙,也有日文詞彙。
中文詞彙,比如花姑娘,意思便是美女,許多人認為這是協和語中生造的一個詞彙,實則在中文中已有這種用法。
日文詞彙中,“太君”是用得比較多的,源於日文中的“たいじん(ta i ji n)”(意為大人)。
雖然如今很多人會對這類不倫不類的協和語玩一些梗,但從1945年日本戰敗後,國內便開始了協和語的“清洗”工作,協和語就慢慢的從咱們大眾生活中消失。
隨着近些年來日語的學習熱,許多同學慢慢開始學日語,大家也開始用一種娛樂搞笑的方式學習日語。
用中文成語諧音記憶五十音:
中日結合表情包:
一個日本人受傷,在line上發布自己受傷的消息,美國友人回復:die job death car?
最後給大家在上一個閱讀題,讓我看看誰能準確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