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起點之一於都今天怎樣?這名英國人找到了“紅軍裁縫”的後代

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今日之中國究竟從何而來?一位來自英國的媒體人對此充滿好奇,他的名字叫斯科特·德瑞普,中文名高睿。他走遍中國各個地方,決心用實際體驗來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

根據《西行漫記》的記載,高睿深入中國江西省南部地區,中國共產黨曾經在這裡組建了最早的政府雛形。當新生政權遭遇剿殺,暴雨將至的時候,遠征也是從這裡開始。多年過去,今天的江西於都發展如何?

長征路上的縫紉機”

在於都渡口邊的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很多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引起了高睿的關注。他在這裡看到一組關於當年於都人加入紅軍隊伍的數據:1934年6月到9月,就是在紅軍長征出發前,于都縣有23369人加入了紅軍。

也就是從於都出發的8萬多人的長征隊伍里,至少每五個人里就有一個於都人。

曾經有一位於都的年輕裁縫,背着縫紉機就踏上了長征路,一路上他為紅軍戰士縫縫補補,甚至還給毛澤東主席打過補丁

高睿找到了那位於都裁縫的孫子,葛九長。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他也在從事服裝行業。

於都服裝產業園生產組長

葛九長

因為我當時家裡窮,沒錢讀書,後面我就跟着村裡的人去到廣東打工,當時我媽就問我,你年紀這麼小你出去能幹嘛呢?

我隨口就說出來了,發自內心地,我爺爺就是做衣服的,我說我去學做衣服。當時我們於都啥也沒有開發,很窮,很多地方都還沒用上電。

我記得我第一年出去打工,1993年的時候,那年過年回來,我就穿了一條牛仔褲。村裡的鄰居大家就說你這個牛仔褲很好看啊,是不是外面買回來的?我說這就是我們自己做的。這裡的人里我是第一個穿牛仔褲的。

現在,於都服裝產業的大發展,讓當年許多離家打工的人回到了家鄉。葛九長也打算有一天在家鄉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於都服裝產業園生產組長

葛九長

現在我就在積累這些經驗,就是條件成熟之後我還是想自己開一家工廠,制衣廠,接着我爺爺的事業干。

主持人 高睿

我覺得這個很好,就是另外一種方式來尊重自己的歷史

木工小鎮變“現代園林”?

小鎮南康,歷史上和於都相似,做着“無中生有”的買賣,主要的營生是傳統的木工手藝,但今天看到的小鎮,超乎高睿的想象。

在南康政府主導下,這裡變成了一座集合著博物館、會展中心、傢具設計中心的現代園林

南康工業傢具設計中心主任

鍾裕華

政府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就是想通過小鎮吸引包括設計、智能製造、電商等高級人才,把他們全部引進這裡來。目前我們設計板塊已經引進了一百多家設計公司,常駐在這裡。

像我們小鎮裡面的設計公司,跟我們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合作,政府會補助一半的設計費,這個條件也是非常優惠的。像芬蘭、意大利、西班牙過來設計師,他們用一個詞來說就是“不可想象”。

傢具小鎮引進了6家國際知名設計機構、國內一流設計機構200多家。僅2019年,這些高端團隊就為2000多家企業提供設計服務,設計成果轉換產生銷售額近300億元

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團隊合作共建的智能製造共享備料中心,以數字化、無人化、智能化的高端傢具生產,徹底改變了南康傢具產業的發展層次。

主持人 高睿

這樣規模的車間里,我看到的都是小機器人在有條不紊地工作!

這裡的智能機器人不僅能夠識別木材的顏色和質量,還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要把它們送到哪個端口。

這個曾經的木匠小鎮,正在變成全國最大傢具生產製造基地、千億產業集群。

主持人 高睿

距離傢具小鎮不遠,就是贛州國際陸港。全國內陸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進口木材直通口岸,輻射“一帶一路”沿線18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買木材,傢具賣全球”提供了一條便捷的物流通道。

2021年3月以來,贛州國際港中歐班列業務較前期更為繁忙,由原先的一周開行二至三趟,變更為每兩日開行一趟。

如今,中國的發展深刻影響着世界。高睿在江西看到了理想的光芒最初萌發的樣子,看到了中國政府最初的執政探索,這場科學的、完備的社會實驗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紅軍艱辛歷程才剛剛開始,高睿的旅程也仍未結束,他將一路向西,繼續追尋紅軍的腳步。“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在紅軍曾經付出慘痛代價的湘江河岸,山坳里的小村如今已改頭換面……

10月11日至16日

紀錄大時代《新西行漫記》

六集連播,敬請觀看

編輯:王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