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開幕
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人民網記者 黃維攝
人民網北京2月12日電(黃維、劉穎穎)2月12日,辛丑牛年正月初一,“咸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開展。除夕夜在春節聯歡晚會與全國觀眾首次見面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展廳中央。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指出,該佛首是經多方努力2020年歸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也是近百年來首件從日本回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中國政府將密切追蹤流失海外文物動態,保留收回歷史上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的權利。國家文物局將會同山西有關方面積極創造條件,早日促成佛首回歸天龍山石窟。
據了解,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的27件北朝時期造像拓片等文獻,特別是一組8件同樣出自天龍山石窟第2、3窟的造像拓片,首次集中展示。展覽同時呈現天龍山石窟基本情況、第8窟概貌和藝術風格、石雕佛首介紹、天龍山石窟文物流失與數字復原成果等內容,觀眾還可掃描二維碼進入復原展網上展廳。
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北京魯迅博物館和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博物館主辦。展期至2021年3月14日。
據悉,天龍山石窟始鑿於北魏末至東魏,後經北齊、隋、唐歷代的開鑿,形成洞窟25個,造像500餘尊。石窟自東向西分布於天龍山東西峰山腰間,東西長約500米,東峰12窟,西峰13窟,大部分石窟坐北朝南。2001年,天龍山石窟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龍山石窟以嫻熟的雕刻技藝、細膩的表現手法、鮮明的時代特徵、豐富的生活氣息著稱於世,是佛教石窟逐漸中國本土化的典型實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卓越成就。其中的唐代造像是我國現存同時期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世稱“天龍山式樣”,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天龍山是太原地區保存東魏、北齊、隋唐時期地上文化遺存最豐富、最完整的區域,也是反映晉陽文化和東魏霸府、北齊別都、唐代北都彌足珍貴的重要實物載體。
“咸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開幕
左為《天龍山石窟》相冊集圖版35,右為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現狀。國家文物局供圖
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國家文物局供圖 羅征攝
天龍山第8窟外觀現狀圖。國家文物局供圖
2020年11月17日,我駐日使館舉辦文物移交儀式。國家文物局供圖
2020年12月12日12時,佛首搭乘國際貨運航班,安全運抵北京。國家文物局供圖
天龍山外景。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供圖
專家鑒定工作照。國家文物局供圖
來源: 人民網-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