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六百年的石頭古堡,驚人地保持着明朝遺風

北京,南鑼鼓巷。想逛一逛老北京的衚衕走訪老舍筆下的老四合院,結果從巷子頭一路吃到巷子尾,除了擁擠感與各路混入的小吃,並不知道自己體驗出了什麼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

浙江,西塘。想親臨小橋流水人家,俘獲江南古鎮的溫柔,結果吃了一路江浙大同小異的小吃,看遍了特產店裡的義烏"舶來品",跟着三五好友在酒吧街里狂歡,才意識到那個安靜、柔情、煙雨朦朧中透出淡淡憂傷的水鄉躲起來了。

一直想發掘更多原生態而不是政府刻意創造的景點,希望旅行成為一次次探索而不僅僅是一路吃拍。於是找到了這個地方。

聽到“屯堡文化”這個名詞,我並未把它與西南,與遙遠的貴州聯繫到一起。貴州的文化標籤,更多是“少數民族”,可看到這些人的服飾,很難相信她們都是純正的漢族

他們,是明朝屯邊軍人的後裔,六百年過去,這裡依舊是大明遺風猶在,生生不息地承襲着明代江南地區的諸多生活形態和傳統習俗。

“屯堡者,屯軍居住之地名也。”(《安平縣誌·民生志》)。朱元璋發動了一場清除盤踞雲南元代殘餘勢力的征南戰爭,從江南集結的30萬征南大軍,一路於十二月到達普定(今安順)。此後,安順方圓一帶即成為明王朝軍隊的大本營,征南戰事一直持續了許多年,並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時重燃。為此,明王朝採取征剿與安撫相併的策略,並積極推行屯田制度,使屯軍和家屬就地立寨安居。洪武二十一年再次南征後,又從江南諸省大量移民來黔“填南”。這樣,由數萬屯軍和移民構成了安順方圓一帶獨特的居民群落。

六百年,走完了清王朝的封建社會,走過了恥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走進了社會主義社會。歷史有過大統和繁榮,有過分裂與恥辱,似乎都與這裡無關。屯軍在征服者的優越感和懷鄉念土的複雜情愫中,在黔中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慢慢形成了獨特的漢人群體——安順屯堡人

“文化孤島”。安順屯堡以軍屯為主,其軍士主要來自當時的江淮各地,擁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和自豪感,屯堡人既不願融入少數民族,又不被後漢族移民的主流文化圈認同。

這裡的文化是鮮活的。他們穿着古人的服飾,說著明朝的官話,守衛着幾百年的傳統和習俗,在黔中的石頭古堡里生活着。

讓人不禁想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希望他們的生活,不要被過度商業化煩擾。

下一期我將進一步探索屯堡、屯堡人,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