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周星馳:“我拍過很多喜劇,卻逗不笑自己”

周星馳60了。


如往年,娛樂圈對他的生日依然沒有太大的動靜,60歲的他未婚,無子,朋友也少,在外界看來,他很孤獨。


但是,或許孤獨,才能讓周星馳自在。


離開大熒幕的他,一旦曝光在公眾視野下,他依然會緊張、尷尬、不知所以。


只有回到電影里,他才自在。


有人調侃過,為什麼67歲的周潤發發哥,61歲的劉德華華仔,而今年才60的周星馳卻被叫了30年的爺?


周星馳每次面對調侃總是彆扭,他總愛認真地解釋是出於友人的一時興起。


他的娛樂精神似乎已經全部用到了電影里,而現實中的他,多少讓人覺得寡味。


這種性格上的反差,一直伴隨着他。


假功夫,真演員


60年前,周星馳出生在香港九龍的一個窮人區。


這個窮人區,大概就是《功夫》里的豬籠寨

幾年後,父母離異,周星馳跟着媽媽,姐姐妹妹擠在那間小小的屋子裡,睡着上下格子鋪。


自小不太愛說話的周星馳,總愛靜靜地透過家中的窗戶,觀察着屋外的世間百態。


夫妻之間打鬧,鄰居之間互助,父母教訓小孩……


這些擁擠的煙火日常,後期大都應用到了他的電影場景里。


許是家中缺乏了男性的力量,體型小又內向的周星馳,反而有了一個強大自己的功夫夢。


最早,他的偶像是隔壁鄰居大叔,因為那個大叔居然可以徒手捉蟑螂。


這個大叔,後來在《長江七號》里可以找到影子。


9歲時,周星馳開始迷戀李小龍,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那般威風凜凜的英雄人物。


為此,他開始苦練鐵砂掌


每天用右手狠插綠豆鐵鍋,直到練到皮開肉綻。


《功夫》里那個練如來神掌的小孩,其實就是他自己。



幾年後,父母離異,周星馳跟着媽媽,姐姐妹妹擠在那間小小的屋子裡,睡着上下格子鋪。


自小不太愛說話的周星馳,總愛靜靜地透過家中的窗戶,觀察着屋外的世間百態。


夫妻之間打鬧,鄰居之間互助,父母教訓小孩……


這些擁擠的煙火日常,後期大都應用到了他的電影場景里。


許是家中缺乏了男性的力量,體型小又內向的周星馳,反而有了一個強大自己的功夫夢。


最早,他的偶像是隔壁鄰居大叔,因為那個大叔居然可以徒手捉蟑螂。


這個大叔,後來在《長江七號》里可以找到影子。


9歲時,周星馳開始迷戀李小龍,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那般威風凜凜的英雄人物。


為此,他開始苦練鐵砂掌。


每天用右手狠插綠豆鐵鍋,直到練到皮開肉綻。


《功夫》里那個練如來神掌的小孩,其實就是他自己。



這個情節,就在《喜劇之王》里。


“每一天照鏡子,就更沒有自信了……不知道前面是什麼,不知道走下去可以有什麼結果,那個時候特別對自己沒有自信。”


出身不好,天賦不佳,時運不濟,周星馳的自卑如影隨形,但媽媽不服輸的性格還是影響了他。


那段期間,支撐着周星馳的大概就是如尹天仇那般,每天跑到大海邊喊“努力!奮鬥!”


被譽為打工皇后的吳士宏曾說:


如果說什麼促使我往上走,那就是這種來自自卑不斷的刺激。


周星馳也正是在自卑的刺激下,生出了源源不斷的自我超越的動力。


1988年的《賭聖》,讓作為演員的周星馳,終於被人看見。


小人物,大電影


不同於大英雄、大帥哥的主角光環,周星馳擔當的主角更像是我們身邊的阿貓阿狗,毛病不少,缺點諸多,甚至於有時努力的樣子還挺可笑。


但是就是這樣的小人物,在生活的各種毒打之下,還能一臉狼狽地站起來,在嬉笑怒罵中張揚着逆境求生的草根精神,讓人在爆笑之餘隱隱動容。


周星馳詮釋了這樣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人物。


吳孟達就說過:


周星馳的表演風格全香港沒有人可以模仿得到。


在《逃學威龍》、《審死官》、《唐伯虎點秋香》等電影叫好又叫座後,周星馳電影開始成為了一種類別。


而1995年的《大話西遊》更是奠定了他在電影圈獨一無二的地位。

直到今天,每當電影主題曲《一生所愛》的節奏響起,曾經的少年、如今的中年們,內心依然翻湧不已。


那句台詞“那個人好像一條狗”,似乎說的正是你我。


很多人說,小時候看周星馳的電影笑,長大後看周星馳的電影哭。


因為小時候看的是笑料,長大後再細品電影中的台詞,悟的才是人生。


回魂夜》里,他說:“面子是別人給的,但有時候面子也是自己湊上來丟的。”


《國產凌凌漆》里說:“就算是一條內褲、一張衛生紙,都有它的用處。”


少林足球》里又告訴我們:“做人如果沒有理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周星馳把想說的都放在了電影里,他說“小人物奮鬥的故事,往往是最感人的。”


因為經歷,所以懂得。


他自己從草根走來,他太清楚個人在社會中的渺小,在混沌中的慌亂,他太清楚從無人問津到靠近夢想中那些酸甜苦辣的過程。


《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


生活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希望的來源。


而周星馳電影傳達的,正是在紛擾的當下,這份或許黯淡但依然值得堅持的希望。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無厘頭,有悲憫


有人問,究竟是周星馳成就了無厘頭,還是無厘頭成就了周星馳?


或許,兩者兼而有之。


把沒有邏輯的笑料通過快速的節奏,密集的釋放到觀眾面前,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笑料打擊,讓觀眾感到放鬆,這是無厘頭的妙處所在。


而其實,它也是90年代香港人彷徨與迷茫的宣洩口。


隨着周星馳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電影創作中,他更多地借用了無厘頭喜劇的殼,裝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與人文情懷的核。


周星馳曾說:


很多時候我會見到社會上的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事情,你有沒有膽量站出來主持公道? 老實說我沒有這個勇氣,所以只能寄情於電影。


公眾面前的他始終訥言,所有的情感及關切,他都裝進了電影里。


於是,我們看到,《美人魚》里說:


“如果這個地球上連一滴乾淨的水,一口乾凈的空氣都沒有的話,你掙再多的錢也是死路一條。”

從小人物到大環境,周星馳電影的角度也越來越多元。


但隨着周星馳一邊日益鞏固的喜劇大師的地位,另一邊他的負面消息卻也甚囂塵上。


越來越多的聲音公開批評他“太上導演”、“不會做人”、“片場暴君”……


在一次採訪中,柴靜曾經問過:“面對這麼多的輿論和看法,你接受嗎?”


周星馳沉默了許久,說:“我也不知道,怎麼就變成這樣了。”


這個答案,從早期跟他搭戲的毛舜筠的評價中,或許可以窺見端倪。


她說:


周星馳這個人很怪,我們做演員,都想着做好本分就行了,但他不是。我跟他搭戲時,他脾氣差得要命,整天要求改劇本,不滿意他就發火。


或許應了那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周星馳對作品的偏執,讓他與周邊人群格格不入。


觀眾喜歡他因偏執交出來的作品,但同事卻忍受不了這種人情味上的寡淡。


王晶說:“周星馳的這種滄桑和憂鬱是從頭至尾的,他似乎是把所有的笑都留在銀幕上,好像生活中你想看見他笑就得先付錢一樣。”


如同無厘頭電影里暗含的悲憫一般,周星馳也有AB面,身為喜劇人,卻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電影里那些癲狂的笑,都是哭的偽裝。


馬雲曾說過,中國人是周星馳的電影一定要看,金庸的小說一定要讀。


可惜近十來年,周星馳每一次電影推出來,總會有唱衰的聲音,說他江郎才盡。


周星馳認真地回答:“我也恨自己能力不夠,也不夠聰明,想的事情也不夠快,我希望我可以再快一點,因為沒有時間了。”


這個回答,究竟是謙虛還是自卑,已經不太重要,畢竟更該慶幸的是,周星馳還在。


這個時代,我們依然需要周星馳的電影。


無論是剛畢業的迷茫,還是人到中年的彷徨,我們依然需要從電影中汲取到小人物孤勇的光。


正如《喜劇之王》里柳飄飄茫然地說:“前面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


樂觀的尹天仇說:“也不是,天亮之後會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