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山人頓頓吃火鍋,卻不算火鍋發源地

作者/吳若愚

火鍋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縮影,是中國人和餐制的一個重要標誌。有歷史學者認為,元代之前,中國實行的是分餐制,元代之後才形成的和餐制。原因是蒙古人進入中原後,把游牧民族聚在一起大快朵頤的部落聚餐方式帶到了中原。並且認為,火鍋是成吉思汗首創,據說成吉思汗看到士兵整天啃着發乾的烤羊腿,時間稍長羊肉變得冰涼,不但吃着費勁,對士兵身體也不好。成吉思汗看在眼裡,想在心上,便將羊肉切成小塊扔到沸騰的水裡,這樣既省時省力,又能保證士兵身體健康。可是士兵們生性粗野,羊肉半生不熟就大嚼起來,後來也就形成了今天的涮羊肉火鍋。

網絡圖片,烏蒙山人吃火鍋

還有人認為,火鍋的發源地是長江三峽,是縴夫門風餐露宿的重要證據。縴夫因不能回家吃飯,便在長江邊用石塊壘起爐灶,從江中抓來江魚,用江水煮魚,加以自帶的花椒、辣椒等香辛佐料,便成為熱騰騰的美餐。此為火鍋起源的第二種說法。雖然以上兩個關於火鍋的傳說都不無道理,但是,如果你走遍全國,你會發現,真正吃火鍋最多的地方,既不是蒙古高原,也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雲貴高原烏蒙山區

在我的記憶里,在故鄉烏蒙山生活的十八年中,每頓飯都是圍着爐子吃的。一般的人家,在吃飯時,都是在爐子上放一口砂鍋或鐵鍋,燒開清水或油水,把所有的菜都放在鍋里,煮的熱氣騰騰,鍋上擔一塊被稱為“火鍋板”的20厘米寬的木板,木板上擱一碗用辣椒和蔥姜蒜調合而成的蘸水,每個人都用筷子從鍋里撈出熱氣騰騰的菜,在蘸水裡蘸一下,放在飯碗里伴着飯吃。由於人們總是圍着火爐吃飯,一頓飯吃下來,都會大汗淋漓。

在烏蒙山,如果不是過年過節,一般人家都不會炒菜,即使是炒菜,也要在爐子上準備一口煮蔬菜的火鍋,因為烏蒙山人的炒菜是清一色的肉食,因此火鍋里的蔬菜,為的是解除吃肉的油膩。這樣的生活方式除了雲貴高原的烏蒙山區,即使是人們公認的火鍋之鄉川渝地區也不多見。

雲貴高原的人們吃火鍋的歷史無從考證,但這種生活習慣似乎早已深入每個烏蒙山人的骨髓。無論是打工族還是幹事業的,只要是烏蒙山人,即使離開家鄉千里萬里,他們都習慣於這種一鍋煮的吃法,於是被外地人笑話為“懶人鍋”。雖然“懶人鍋”一詞聽起來有點貶義,但事實也證明,烏蒙山人在廚藝方面確實大大遜色於臨近的川渝地區。

烏蒙山人何以熱衷於火鍋?這與當地的兩大條件不無關係。首先是氣候,相比於四川盆地和滇中地區,烏蒙山高高隆起,海拔的高度導致這一地區從深秋時節到來年清明之前,都是陰雨綿綿,寒冷潮濕,有時還會雨雪交加,形成凝凍,當地人吃火鍋有利於除濕取暖。其次是烏蒙山隨處可取的煤炭,給吃火鍋提供了能源基礎。烏蒙山薄薄的土層下是漫山遍野的煤炭,如果深入一些,便能獲得優質的無煙煤。雖然上天給烏蒙山人施以濕冷的冬天,但大地卻賜予烏蒙山人取暖的煤炭。因此,即使是炎熱的夏天,烏蒙山人為做飯方便,伙房裡都會點着長期不滅的爐火。到了冬天,烏蒙山人的爐火燒得更旺。在沒有電的夜晚,爐火會把整個屋子照得通紅,一家人圍着暖烘烘的火爐聊天。吃飯時,爐子便成為吃火鍋神器。

據筆者了解,雖然四川重慶一帶的人們也熱衷於火鍋,但那不是每日三餐必吃。在普通的川渝人家,並不像烏蒙山人那樣有一個常年不滅的爐子,火鍋不過是川渝人用於經營的生財之道。而烏蒙山人吃火鍋,卻是簡單的家常便飯。這其中的原因,就是烏蒙山有着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那裡的人們可以燒一爐常年不滅的爐火,隨時隨地都可以把鍋放到爐子上吃火鍋。

當然,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導致烏蒙山人在飲食上過於粗放,廚藝無法與臨近的川渝相比。從自然條件和生活習慣上表明,雲貴高原的烏蒙山人都比傳說中的火鍋發源地蒙古高原和川渝地區更愛火鍋。因為無論是蒙古高原,還是川渝地區,都不像雲貴高原的人們那樣天天吃火鍋,頓頓吃火鍋,而且吃出一種無可割捨的情結。因此,把雲貴高原的烏蒙山看成火鍋的發源地,或許更為準確。

本文為吳若愚原創,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落筆成劍(luobic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