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每天必須接觸的東西,所以美食類節目大多沒有門檻,大家都愛看。 於是在互聯網的催生下,吃播盛行。並且隨着短視頻的火爆,吃播的形式逐漸變味,其中以大胃王的形式最多,還有吃生肉、吞活物的獵奇者,豈是一個五花八門能形容的。 如果不是互聯網直播,或許你都不知道吃播圈已經到了畸形的地步。
探索大胃王
木下佑香是日本很有名的大胃王,這個身高157cm,體重不到50千克的可愛女生能一頓吃下200個壽司。
為了探尋大胃王的秘密,醫生為她做了CT檢查。結果顯示,她吃飽飯後的胃容積是空腹時的66倍! 這麼大的胃,能把體內其他器官擠得移了位。
為什麼大胃王吃不胖?
一般來說,吃得越多長得越胖 ,但有些大胃王能在一次直播中吃下大量食物卻不胖。 這似乎成了世界未解之謎。 有人標榜自己是靠巨大的運動量來維持體重。但做個簡單的算術題就能明白這幾乎不可能,運動消耗的熱量遠小於每頓吃下的食物熱量。
答案
其實答案很簡單:催吐。吃播屆催吐是一種常見現象。 最原始的催吐是用手,但容易被眼尖的網友發現手的傷痕。於是有“精明的商人”發明了催吐管。在一些電商平台,催吐管被改名為“兔兔管”、“仙女管”以規避關鍵詞的審查。賣家聲稱,使用時只要將催吐管插入胃部,“兩三分鐘就能吐乾淨”,“成為小仙女指日可待”,甚至“教育”網友將催吐管的一端連接水龍頭,灌水以加速催吐。 讓吃下的食物吐出來—乍看上去,既滿足了口腹之慾,又減少了食物的攝入,除了忍受催吐期間的不適,似乎沒有什麼不妥。 然而,人在催吐過程中,吐出的不僅是未消化的食物,還有胃酸。胃酸會腐蝕消化道和口腔,長時間的催吐會導致電解質紊亂,嚴重的情況會導致心律失常、抽搐、休克、癲癇。 大胃王桐桐在一次吃播時,牙齒居然被麵包硌掉。這是因為長時間的催吐,牙齒逐漸被胃酸腐蝕。 長期催吐,人的狀態會有很明顯改變。輕則面部浮腫、雙眼無神,重則出現厭食症/暴食症,甚至誘發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肥胖、疾病
若不催吐,留給大胃王們的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增高、尿酸增高、高血壓,還有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腦梗等疾病。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吃那點東西,提前吃完提前走。 2021年1月,年僅19歲的吃播網紅孫藝軒因腦溢血去世,刷新了腦溢血的患病年齡紀錄。生前他需要每天吃藥來控制高血壓和高脂血症。但疾病的根源—長期食用高碳水、高熱量、多油脂食物沒有改變,所以一切努力都是徒勞。 2021年3月,年僅29歲的吃播網紅泡泡龍不幸去世。在這場意外發生前,他的身體早已發出警示的訊號:重度肥胖、脫髮、臉部黑棘皮症等。泡泡龍臉上的黑斑一度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甚至有人稱之為屍斑。然非如此,在醫學上,這叫做黑棘皮症,與肥胖和內分泌紊亂有很大聯繫。在疾病侵蝕身體的同時他又有着不健康的作息、工作的壓力,這才催生了悲劇。
真相
難道大胃王們真如展示的那樣,對食物有饕餮般的熱愛,甚至願意為之付出巨大的健康代價嗎? 或許只有打開他們的商品櫥窗頁面,看見海量的銷量才明白——哪有那麼多熱愛與分享,其實都是生意。 營銷者用種種看似美好的方式,包裝錯誤的飲食、減肥觀點,進而獲利。總有人跟隨,而不辨真假。 在所有流量皆生意的互聯網時代,平台每天誕生無數虛假信息,等你不慎落坑。 真相和科學成為稀缺品。
暴飲暴食不可取,希望大家都能合理飲食。飲食並不是健康管理的全部,但絕對是核心。 但若已經出現了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及時健康、有效的科學減重和控制疾病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