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芯片斷供首日!美國禁令生效,華為如何跨越“至暗時刻”?


文:董枳君

ID:BMR2004


華為迎來“至暗時刻”。


9月15日,美國對華為制裁禁令正式生效。9月14日,台積電正式停止為華為代工生產麒麟芯片,這也意味着,9月15日之後,台積電、聯發科、三星等廠商將無法繼續給華為供貨。而且,就在9月14日,美國公司英偉達正式宣布收購ARM,這讓依靠ARM IP授權的華為海思更是前途未卜。

對此,9月10日就有消息傳出,華為已經在準備貨運專機,趕赴台積電的工廠,在最後的時刻儘可能地搶運芯片。

美國5月份禁令一出,華為便向台積電緊急追加了高達7億美元的訂單,由此,台積電開啟瘋狂趕工的模式。同時,華為還將目光投向了聯發科,希望能通過外購聯發科芯片的方式脫困。在華為數款中端機型上,用上聯發科天璣800處理器。

就美國禁令的具體要求、華為芯片儲備等相關問題,《商學院》記者向華為方面發去採訪函,截至記者發稿,並未收到任何回復。


至此,麒麟芯片將不得不暫時“離場”,在沒有麒麟芯片的情況下,華為手機出貨量是否會受到影響?除了台積電、聯發科、高通、三星外,有哪些國內廠商能寄予厚望?鴻蒙系統能否成為第三大手機操作系統?被逼到命運死角的華為該如何涅槃重生?



芯片革命


美國對華為的禁令是什麼?


台積電之所以斷供華為芯片,是緣於美國商務部5月15日發布的針對華為的制裁規定,該規定直接切斷了華為自研芯片的製造渠道。規定要求,如果一款芯片由華為及其旗下海思設計,過程中使用了美國政府管控的軟件或設備,即使整個生產過程發生在美國之外,相關企業在向華為交付芯片前,也需向美國商務部申請許可。該規定的緩衝期為120天,至9月15日實行。


8月17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擴大對華為芯片供應鏈的限制,華為作為買方、中間收貨人、最終收貨人或最終客戶參與相關交易,除獲得許可外,均被禁止。此外,所有使用美國基礎技術和軟件的公司都受到禁令限制,這意味着,即使華為放棄自研芯片,選擇向第三方芯片設計企業購買通用品,若使用美國基礎技術和軟件,也需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美方的禁令既包括芯片的技術和設備,也包含手機操作系統等軟件。


“此次禁令將對華為產生重大影響,華為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力與市場份額也均將受到負面影響。”移動終端行業專家、運營商世界網總編輯康釗指出,其影響主要在三個方面:1是原材料供應將全面中斷;2是對於華為的長遠發展規劃包括其全球化布局;3是對華為的重要產品將產生革命性影響,最顯著的就是手機。


當下擺在華為面前最大的困難是幾乎供應鏈上核心重要的廠商均不能繼續出貨給華為,包含芯片、屏幕等等器件。


麒麟芯片對於華為意味着什麼?早在2004年,華為海思正式成立,與現在手機高端處理芯片不同,彼時的海思主要是設計路由器芯片和網絡設備調製解調器。直到2014年初,麒麟處理器正式面世。從2014年麒麟910面市到2016年的麒麟955,海思麒麟芯片出貨量突破一億顆,不到三年出貨就已經破億。


“華為的芯片主要有三種來源,分別是台積電代工生產的麒麟,購買美國高通、聯發科等其他廠商,第三是前兩項的存貨。”康釗表示。


毫無疑問,對華為影響最大的公司莫過於台積電。台積電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掌握着最新的5nm製程工藝,蘋果和英偉達都需要與它合作。華為也是台積電的重要客戶,對於華為來說,如果失去台積電的支持,華為手機難以為繼。即便國內已經擁有像中芯國際這樣的企業,可它很難滿足高端芯片的生產需求。


目前,世界先進芯片製程工藝主流有28nm、14nm、10nm和7nm。


9月8日,在廣州舉行的中國信創黃埔論壇上,倪光南院士表示,雖然目前我們在7nm芯片製程工藝上被“卡脖子”,但是依靠我們現在的力量,依然能夠生產出14nm或者28nm技術的芯片。換句話說,華為依然還有出路,不至於無芯片可用。


據倪光南院士表示,“中國已經擁有28nm的光刻機。”這對於華為來說,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消息。


但是,康釗認為,14nm或者28nm芯片工藝如果用在華為芯片處理器上,華為手機競爭力將可能減弱。但是,對於一些製程工藝要求並不是很高但是卻依然很急需的半導體領域,比如屏幕驅動芯片領域、內存芯片領域等,14nm或者28nm芯片工藝是夠用的。


“國內只有中芯國際有能力。但用到美國技術的企業不能為華為代工。”康釗稱,國內唯一實現14nm芯片工藝的中芯國際,採用的依然是ASML的光刻機。換句話說,中芯國際也無法在此次美國限制之下,貿然向華為等被納入實體清單的企業供貨。


對於禁令之下,華為手機會不會漲價的問題,康釗指出,“官方並不會漲價,主要是經銷商漲價,會出現經銷商渠道比官方渠道貴的情況,但只是個別現象。”


在主流電商平台,記者看到華為手機大部分可以直接購買,沒有標註“庫存緊張”等字樣。



自主研發迫在眉睫


儘快打造可自控的芯片供應鏈已成為華為必須的選項。


“這是把雙刃劍,這也會倒逼華為在研發上的不斷崛起。”康釗指出,華為有這個實力,需要外力逼一把。


9月10日,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在開發者大會上公開回應,“芯片問題涉及到的技術非常複雜,華為在這方面困難一定有,毫無疑問。芯片問題給了企業反思,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


“麒麟芯片主要用於華為手機的Mate和P系列。”康釗強調,麒麟主要是在高端手機上,所以自主研發迫在眉睫。此前台積電也在催促華為,儘可能在芯片禁令生效之前多下訂單,而這部分的訂單主要是用於Mate40系列手機上的麒麟9000芯片,但這批芯片的總量大概在1000萬顆左右,其實這只是華為半年的芯片用量。


據Canalys、IDC 和 Counterpoint 三家分析機構的數據都顯示,今年二季度華為已經成為全球出貨量最高的手機廠商,這也是過去九年中,全球手機市場首次有除三星、蘋果以外的廠商,領跑全球智能手機市場。


禁令之下,最受關注的莫過於華為Mate40是否會受到影響,原定於10月的發布會是否還能如期舉行?對此,余承東在其個人微博上表示,“請大家再等一等,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此前,有不少業內專家稱,搭載麒麟9000芯片的Mate40將成為最強悍的手機,也將創造華為手機最為高光的時刻,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芯片供應問題,Mate40也有可能成為華為手機的“絕唱”。


“但是像華為Mate40系列這樣的頂級旗艦,必須要擁有一定數量的庫存才會召開發布會。即便從9月15日開始生產,至少也要有1個月的生產時間才能達到百萬部,這段時間還要包括產能爬坡期。標準版華為Mate40的備貨數量應該大於華為Mate40 Pro,華為Mate40 Pro的備貨並不多,想要買到只能靠搶了。”科技數碼博主鎧語對《商學院》記者表示。


然而華為受限制的不僅僅只有芯片,還包括谷歌的斷供,意味着之後的華為手機不能再搭載安卓系統了。好在華為已經發布了鴻蒙2.0系統,但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華為將在12月向開發者提供手機鴻蒙2.0的測試版本,是否真的能夠搭載在手機上面使用,還要等到明年才知道。


但建立手機操作系統是一項“生態工程”,需要眾多APP開發者的配合,如果主流APP無法適配,消費者也不願買單。在華為手機芯片受限、市佔份額或將下降的前提下,應用廠商是否有足夠的跟進意願尚不可知。


“此役之後華為會越來越加重底層技術的研發,做得好會改變手機全球格局。目前手機操作系統都是安卓,鴻蒙一旦成功的話,無疑將成為第三大系統。”康釗強調,擺在華為面前只有一條路,就是擺脫美國的產品來構建服務能力。


“這次的危機很大層面上也會給國內的手機廠商和存儲企業帶來機會,加碼研發能力。”康釗指出,我國的存儲行業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無法擔當起自給自足的重任,滿足華為高端產品線的需求。不過華為的危機也讓所有的手機廠商和芯片企業看到,我國必須打造出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完整芯片產業鏈,不然就會隨時遭遇到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