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熱鬧非凡的閔行塘灣鎮 如今撤銷建制

塘灣

塘灣集鎮位置圖(1934年《上海市區域圖》局部)

塘灣鎮在區政府駐地莘庄東南13千米,位於櫻桃河與俞塘河合流處的左岸,是一座具有五百多年歷史的鄉村小鎮。

塘灣,因地處俞塘河之灣而得名。塘灣出現街市也頗久遠。原中心街上兩幢舊式樓房,呈對面街布局,據傳已有二百年以上歷史(兩樓於1939年被日本侵略軍所焚)。一百多年前的同治《上海縣誌》便將塘灣鎮稱做“市”。可見,那時的塘灣鎮,已是附近人們聚集交易的熱鬧處所了。

刊有秦錫田《塘灣小學立校30周年紀念碑記》的《享帚續錄》書影

民國初期,塘灣鎮即是塘灣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13年,在中心街東面創辦了塘灣小學。1930年,鎮上設立了上海縣第二區區公所和塘灣警察分駐所。1932年,又於前進街東面辦起了民眾教育館。1948年,在小學後邊建成一座佔地140平方米的禮堂,後於1958年改建一次,1965年翻建成大禮堂。

1959年塘灣中心校學生在大禮堂前合影

抗日戰爭前的塘灣鎮上,有前進街、振南街、中心街、三新街排成工字形。四條街市店鋪林立,市招高掛,其中尤以中心街最為集中,全鎮有各類店鋪六七十家,門類眾多,食、用齊全。

淪陷期間的1939年,塘灣鎮遭到空前浩劫,前進、振南、中心街的大部房屋均為日本侵略軍焚毀,全鎮建築被毀過半。抗戰勝利後才逐漸恢復。

塘灣老街

交通方面原全依靠水路,1938年始有道路通北橋鎮。1949年後,塘灣鎮有了新的變化。1952年,俞塘河裁彎取直,並借道潘家浜,直出黃浦江,統一稱俞塘河。1957年,鎮北修成北吳路(北橋至吳涇),交通更為便利。

塘灣鎮圖(1986年)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街面逐漸拓寬,中心街東移與南街取直,即在中心街東側自南而北建造一批建築,與原中心街東埭形成新的對面街,稱為北街。三新街南埭,建起五金、百貨大樓,其街面與北街形成“丁”字形。在丁字形的交角處,又建造了供銷社辦公大樓,與三新街上的原鄉政府大院相對峙。在塘灣鎮北入口處,又新建了鄉工業公司大樓,隔北吳路與文化站相呼應。整個街市布局,顯得合理、壯觀。

1980年代塘灣供銷合作社和塘灣工業公司供銷經理部

1950年起,塘灣鎮是塘灣區人民政府的所在地。1958年成為勤豐人民公社的機關駐地。1959年為塘灣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所在地。1984年起,塘灣鎮成為塘灣鄉(1993年撤鄉建鎮)人民政府的所在地。2000年10月18日,撤銷吳涇街道和塘灣鎮建制,境地屬吳涇鎮至今。

俞塘

有錢難買俞塘北

元明時代,在松江府所屬地區流傳着一條民諺:“有錢難買俞塘北”。說的是松江府城東五里的一條名為“俞塘”的河流,它是通向東南連接黃浦江的水道,地理條件非常優越。往來之舟,皆可揚帆,沿岸土地高阜肥沃,宜種菽麥,富戶競相爭購,而使地價升值,有錢難求,故有此諺。如今的馬橋地區就屬於這“俞塘北”。

清代俞塘走向圖(《松江府屬全圖》局部)

俞塘有南北兩條,南俞塘即松江城東外市河,起自張塔橋南,向東流,折南入鹽鐵塘。北俞塘由楊賣柴橋向東流,越洞涇,至茜蒲涇、女兒涇連接處的匯橋入上海縣境,流經五里塘、華陽橋、車墩、馬橋、北橋、塘灣、吳涇至黃浦江入海,全長約五十里。

北俞塘的經濟價值,宋代已為人所重視。南宋淳熙年間自署“和光老人”的許尚,撰有《華亭百詠》,其中有一首專詠俞塘:“延袤三鄉外,東流與海通。河神屢加惠,帆借往來風。”又有一首專詠沙岡:“千里平地少,聯通江海湄。漫傳因潑浪,疑是蚌成基。”此地是在海浪拍擊下,由近海泥沙與貝殼動物殘骸堆積而成,滄海變為桑田,所以其地高阜又肥沃。相傳元代有一富戶名俞元紹,在此置田千畝,名揚四方。隨其後,想置田者紛至沓來求售,俞元紹便立即揚言:“雖有珠千斛,不賣俞塘北。”因此地價大大升值,一時傳誦:“有錢難買俞塘北。”據後人考證,俞元紹之墓曾葬於北橋鎮之南。

俞塘河北橋段

明代的倭患,使北俞塘沿岸也遭破壞,水運衰落了。到近代上海開埠以後,原設黃浦巡司的閔行渡因黃浦之利發展成重要集鎮,而沿北俞塘的一些原有集鎮卻未能恢復元氣。清光緒時人顧翰(字孟平)在《松江竹枝詞》中感嘆:“北俞塘上草芊芊,風景蕭蕭異昔年。休說當時難買處,予今擇地不論錢。”上海開埠後商品經濟的發展,沉重衝擊着農村,壯男勞力外出打工或經商,四季田間勞動的重擔都落在婦女們身上。所以,丁宜福(字慈水)在《申江棹歌》中大聲呼籲:“少婦當家極可憐,女兒涇上盼歸船。勸郎莫再經商去,多買俞塘南北田。”

鈕氏鎔才堂

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興鈕梅山之十三世孫鈕大椿,從上海縣城遷居十八保十三圖俞塘河北岸的俞塘村,就此形成鈕氏馬橋俞塘支。俞塘鈕氏家族歷代重視教育,因此書香傳世,人才輩出。自雍正至光緒的240多年間,俞塘鈕氏子弟入庠為秀才者至少有36名。先後出了一名進士、三名舉人和三名歲貢生,因而顯赫一方。

辛亥革命先驅者鈕永建(1870—1965),字惕生,出生於俞塘鎮1號鈕家老宅。1930年3月20日,告別戎馬生涯的鈕永建以患“偏中風”為由,主動辭去江蘇省政府主席本兼各職,回到故鄉俞塘“休養”。在他的主持下,私立俞塘民眾教育館於當年5月份正式成立。

鈕永建像

鈕永建親眼目睹中國農村的落後和貧窮,更為當時普遍的農村破產焦慮萬分。他認為推動家鄉的改造,才是對家鄉最好的回報,於是就把改造家鄉之事落腳於鄉村建設。鑒於時局之顛危,環境之需要,以“富的教育”“強的教育”作為現代文化“公民教育”的重點,大力推進信用合作發展到運銷合作、生產合作(時稱“三大合作”),並改進村容野貌,倡導鄉村新生活。

在俞塘民眾教育館的倡導下,上海縣劃分為6個民眾教育區,民眾(農民)教育館為各區中心機關,負責辦理本區內民眾教育事業。各區均有中心機關,除負責民眾教育外,還舉辦讀書會、展覽、比賽,移風易俗;開辦農場,推廣先進農藝;組織合作社,特約農田推行棉麥良種,推行打水機灌溉。同時,各區設民眾學校,組織民眾業餘認字、筆算。

1933年夏,俞塘民眾教育館由私立升格省立,建俞塘鄉村實驗區,輔導施教區擴大到周邊10個縣。此時的俞塘,成了上海西南諸鄉的文化源泉、交流中心。

當時,鈕永建侄兒、曾任上海市立敬業中學校長、國民黨上海特別市執監委員會委員的鈕長鑄(1905—1929,字鎔才)年僅25歲便因急性腸炎病去世,社會各界深感惋惜。1935年春,俞塘民眾教育館籌款擴建教學設施時,名流張群、吳開先、沈鈞儒等聯名發起集資建造“鎔才堂”,以資紀念。各界積極響應,館長鈕長耀捐出全年薪金2000元。“鎔才堂”建成後,作為民眾教育館辦公和接待場所。

鎔才堂匾額

1950年下半年,俞塘民眾教育館撤銷後,鎔才堂舊屋成為俞塘公共用房。2011年以前為俞塘老年活動室。2007年12月26日,公布為閔行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馬橋鎮政府出資修復鎔才堂建築,並於當年10月9日正式建立俞塘民眾教育紀念館。同時,鈕氏鎔才堂隨之由閔行區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鈕氏家族後人以俞塘民眾教育紀念館開館為契機,回歸故里開展尋根之旅。

鈕氏鎔才堂暨俞塘民眾教育紀念館大門

俞塘民眾教育紀念館的陳列展品,再現了鈕永建與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肩戰鬥近25年的革命歷程,生動反映老一輩馬橋人情系故鄉、創設俞塘民眾教育館、創辦馬橋強恕學堂,為家鄉建設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