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澤明
雷高鎮圩區街道舊貌換新顏,得益於省委省政府對於雷州的重視和大力支持,得益於雷州市委的敢擔當善作為,天時地利人和。雷州市市委提出堅決打贏“五大會戰”, 以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努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以交通設施建設為支撐,努力實現交通網絡立體化便捷化,全力打好交通建設大會戰,全面鋪開18個鎮提質增效示範創建項目,深入開展“四好農村示範縣”創建。乘此東風,雷高鎮圩區舊貌換新顏,走進新時代。雷高鎮的人民群眾歡欣鼓舞、拍手稱讚、高度讚揚,他們終於得償所願、圓了幾十年的美夢,走上了新街道,感謝共產黨、感謝新時代。
俗話說:“想致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無路不富,公路通,百業興”,便利的交通就是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的重要保障。修路,對農村尤為重要。雷州市近年來積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三縱三橫”交通格局,道路建設得以突飛猛進。
雷高鎮是一個革命老區鄉鎮,位於雷州市東南方向,距離雷州城中心16公里,與雷州大地的母親河---南渡河緊密相鄰,東與東里鎮相伴,南與調風鎮為鄰,西與南興鎮接攘,北臨浩瀚的大海。全鎮總人口約5萬多人,大部分是農業人口。轄區面積約150多平方公里,劃分為23個村委會、社區(雷高社區、雷高糖廠社區),共74條自然村,耕地面積近11萬畝,以種植甘蔗、香蕉、水稻、菠蘿等農作物為主,海鮮比較有名,有大青蟹、泥丁、海豆芽、跳跳魚、沙蝦等。由於各種原因,雷高鎮鎮區的街道已經幾十年沒有維修和建設,破舊、落後、衛生差、坑坑窪窪,晴天風沙飛揚,雨天泥濘不堪,完全不像一個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的鄉鎮街道,群眾的幸福感不強。
雷高圩的簡史
雷高圩位於雷高鎮西部,距雷高鎮政府不足一公里。東邊與肖家村相望,西南邊與大泥田村接壤,西邊與博仁里村為鄰,北邊與黎陳村隔一條691縣道,西北邊是山前村和山後村。轄區總面積880畝,常住戶口580戶,戶籍人口2830人,常住人口3280人。1992年被湛江市人民政府評為解放根據地。
一、雷高圩建置和行政隸屬沿革
(一)圩區建置
雷高圩距雷城鎮13公里,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因圩址靠近雷高村而得名。雷高圩先祖清朝時期南下經商來到此地,見一片平原,土地相對肥沃而在此落居,後來因附近有雷高村而取名雷高圩,改建社區後改名為雷高社區。在1953年6月成立雷高圩居民小組,1954年併到雷高管區,雷高圩屬雷高管區第十二生產隊,到1988年成立雷高社區居民委員會。雷高圩主要姓氏有盧、鍾、陳、洪、林、黃姓。盧氏先祖從福建莆田遷移至廣東太平東岸村,1737年從東岸村遷移至本地。歷十三世,人口約300人。鍾氏先祖於清代從福建莆田遷移本地居住。歷十四世,人口約400人。陳氏遷村始祖陳宏旺,清代從福建莆田南下遷移至廣東沈塘邁豪,後從沈塘邁豪遷移至此地。歷十三世,人口300人。洪氏,先祖從下坑搬來此地居住,人口不足200人。林氏一百多人、黃氏幾十人,遷移情況不詳。
(二)、行政隸屬沿革
雷高社區清朝時期,屬廣東省雷州府海康縣延德鄉一都扶柳社;民國時期,屬海康縣第七區扶柳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海康縣第三區雷高鄉;1954年底,屬海康縣第十區雷高鄉;1958年11月至1961年3月,屬雷南縣先鋒公社雷高鄉;1961年3月後恢復海康縣建制,屬海康縣調風區雷高公社;1966年9月屬海康縣東風公社;1978年底屬海康縣雷高公社;1984年屬雷高區公所;1987年屬海康縣雷高鎮雷高鄉;1994年屬雷州市雷高鎮雷高管理區;1999年屬雷州市雷高鎮雷高社區至今。
二、雷高圩的變遷
古時雷高圩集鎮呈塊狀,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圩場以農曆二、五、八、十日為圩期,上市有番薯、大米和魚蝦、蟹等海產品。南興至東里、雷城至雷高、雷高至坑尾3條公路線穿越境內。古雷高圩的主街道,是整個雷高的重要通道,位置重要。它是雷高西邊博仁里村、大群村、大群上村、下海村、墩上村、扶柳村、南田村、下尾村、下尾園村、官田村、官田仔村、義隆村等12條村莊約15000人以及南興群眾過往雷高鎮的重要通道,也是東里、調風以及雷高東片到雷高西片、南興的必經之路。
民國以前的雷高古圩只有竹本亭2棟,400多平方米,當時主要上市產品有魚蝦類、豬肉、蔬菜、竹木傢具、農具、網具等,圩場主要在大街的北邊,現在雷高中心小學南邊的空地。雷高古圩的主街道只有幾十米,由西往東為從現在的大乳田村村口到雷高衛生院,街道狹窄,只有四米多寬。兩邊有許多座保存還比較完好的瓦房,房子比較高大、寬敞,年代感很強。臨街的大門開得很大,是當時最大、最重要的店鋪和機關單位,可以看得出它過往的繁華和輝煌。還有一條向北的橫街,從主街一直延伸至雷高中心小學,也有幾十米。街兩邊店鋪林立,七十年代末還在營業,有雜貨鋪和飲食鋪。據考究,雷高古圩大街南邊,由西往東開始兩間房子是藥材鋪,是以前雷高群眾看病抓藥的重要場所;接着兩間大瓦房是木工鋪,過去桌、椅、床等一應傢俱皆由此而出,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行業和店鋪,顧客盈門、生意興隆;然後是兩間更氣派、更美觀的瓦房,保存得比較好,門前有二支磚圓柱,現在很少能找到這麼有價值的古磚圓柱。據主人介紹,這裡曾經是餅店,不是一般的餅店,而是雷州傳統風俗所需要的大糕餅店---機棕餅,不是當時一般人能夠製作的,可見當時主人的財力不一般。另外還有幾間不同商店。雷高古圩大街北邊,從橫街開始,街口是一座炮樓,在解放以前非常重要和實用。實際用途是一個瞭望塔,有二層樓多高,面積大約9平方米,從地面到離地2米高全部是雷州半島盛產的青石頭,往上外面是磚,裡面是土角。可惜解放後,工商把炮樓上層拆掉,換成瓦房當做辦公樓,現保存比較完整。緊挨着炮樓的是民居,然後是衛生所,衛生院的前身,房間不大,可見以前衛生事業的簡陋與落後。接着是銀行、稅務等部門。向北的橫街也保留有一些古房子,那些是麻仔鋪(飯店)、五金鋪、裁縫鋪,賣魚、賣木器竹器、豬子在橫街北邊盡頭。
解放後,人民政府1950年接收舊圩亭後,由於南渡河海堤建築,時間持續二十多年,雷高圩作為南渡河建設的建築材料市場和建設者的生活必需品供應地,圩區不斷擴大,向東發展,但是圩場中心一直在舊圩區。包括現在的農貿市場、中學及周邊地域,北至691縣道(雷北大道),南至雷南大道,東至雷中大道,西至中心小學,都是一片坡地、農田、村落、菜園、溪流。農田很大,溪流也不小,一年四季流水不斷,水很深,也很乾凈,清晰透明。以前要從現在的中學到雷南大道,要繞很長一段路。直至八十年代中期,雷高圩的許多重要單位都在緊靠舊圩區的東邊,例如糧所、初中與小學、衛生院、供銷社、食品站、農村信用社、藥品門市部、新華書店、國營商店等等。八十年代以前的農貿市場在雷高村。
八十年代中期,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擴張,圩區進一步向東發展,1985年中學才從現在的中心小學搬出遷到現址,當時還是一片坡地,種植着菠蘿,南邊靠近水田。隨後農田和溪流都被填平,農貿市場也建起來了,逐漸建起了現在的雷西街和邁旦街。中國電信雷高營業廳以及周圍街道兩邊的店鋪和樓房隨後也逐漸建起來,形成了現在雷高圩繁華、熱鬧、商業發達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