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月一日是我們國家的“國慶節”,到今年為止,新中國成立了73周年,已經過了72個“國慶節”。那麼,為什麼我們少過了一個“國慶節”呢?
那是因為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舉行時,我們的國慶節還沒有被真正確定下來。設立國慶節是一件大事情,世界各國對於國慶節的選擇,歷來也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案。
除了以“開國”之日作為國慶節以外,有很多民主國家會以對本國、本民族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作為國慶節。像英國、日本這樣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則傾向於用君主的生日作為國慶節。
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民國時期的中國就有一個國慶節,叫做“雙十節”。它是為了紀念武昌起義而設立的節日,對民國的成立具有特殊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如果再繼續沿用這個象徵舊時代、舊國家的紀念日,就顯得有點不合適了。那麼,新中國的國慶節到底該選在哪一天呢?
一、新中國國慶節的確定過程
為了確定新中國的國慶節,相關部門就開始商討研究。這個時候,有一位叫做馬敘倫的社會活動家提議,把國慶節定在10月1日。
馬敘倫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主要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早前曾參與過政協籌備會,任小組長,提議將田漢的《義勇軍進行曲》當作國歌,最終被通過。
後來,新選出來的政協第一次開會時,馬敘倫因為生病不能到場,於是委託許廣平女士向大會提議,把開國慶典的日子當成國慶節。
最後,大會一致通過了馬敘倫的提議。與會當日毛主席表示:“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不過正式確定國慶節的法律文件,是在兩個月後由政府公布的。
1949年12月2日,政府正式通過決議,向全民公告以後每年的十月一日為“國慶節”。二十一天後,國家又出台了相關的放假辦法。從此,我們全國上下,每一年都要歡慶這個節日。
那麼問題來了,馬敘倫為什麼要提議把每年十月一日定為國慶節呢?他的提議十月九日就在政協通過了,毛主席也表示同意了,為什麼政府在兩個月後才正式行文公布呢?
二、為何等了兩個月才正式公布?
說到這裡,還是先讓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馬敘倫其人。馬敘倫1885年出生在浙江餘杭,十四歲時進新式學堂讀書,接受了愛國主義思想的啟蒙。
隨後,馬敘倫經歷了討袁、抗日、反蔣到自立黨派跌宕起伏的一生。青年時代的馬敘倫曾經與李大釗、陳獨秀一起在北大流血奮鬥。他還曾經冒着生命危險,掩護過李大釗、陳獨秀。
後來,蔣介石背叛革命時,馬敘倫又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影響力,營救過不少共產黨人。因此我黨領導人評價他為:“與中國共產黨榮辱與共,肝膽相照的知心朋友。”
抗日戰爭爆發時,馬敘倫困居上海,拒不接受漢奸高官的利誘,改名“鄒華孫”,發誓要永遠做中華民族的子孫。
抗戰結束後,馬敘倫聯合共產黨人一起團結了上海文教界、出版界人士,組成了一個擁護共產黨政治主張的組織,即“中國民主促進會”,由他擔任主席。
馬敘倫長期活躍在文教兩界,又聯絡香港各界的人士共同反對國民黨,結果就上了國民黨的黑名單。
1946年,馬敘倫和閻寶航、包達三人擔任上海人民和平請願團的代表前往南京,結果在南京下關車站被國民黨派出的特務打成重傷。
後來,馬敘倫被送往醫院救治,周總理和董必武在第一時間就到達現場去探望。周總理向他表示:“你的血必定不會白流。”同時,身在延安的毛主席也拍了電報過去慰問他。
新中國的成立,算是兌現了周總理當年對馬敘倫的承諾。當馬敘倫聽到毛主席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頓時激動得淚流滿面,用毛筆寫下了“得宿”二字。
從清王朝到北洋軍閥時期、蔣介石統治時期,再到新中國成立,馬敘倫一生經歷了中國的多個重要的歷史階段。
眼看着自己身邊的戰友,一個又一個地為了愛國主義的理想而獻身,自己也被敵人迫害、打壓,最後終於迎來了中國的新生。
在這種情況下,馬敘倫自然不願意讓國民黨的“雙十節”繼續充當新中國的國慶節。正如林伯渠說的那樣:“舊中國已死亡,新中國已誕生,應當有新的國慶日 。”
不過確定國慶節是一件大事情,所以儘管政協提議一致通過了,但是國務院並沒有馬上下達行政命令。
國慶節這麼重要,大家都想找一個對新中國成立來說,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那天不一定是建國當天的日子。
比如像美國的國慶節就是“獨立日”,法國的國慶節,就是一個武裝起義的紀念日等等。也有一些國家是把君主誕辰或者聖人的生日,當成國慶節的。
在我們中國古代,第一個國慶節就是始於唐玄宗的“千秋節”,即他的生日。後來的皇帝紛紛有樣學樣,都把自己的生日定成國慶節。
如今,這個世界上只有像英國、日本這種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才會沿用這樣的方式來確定國慶節。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沒有皇帝也沒有聖人救世主,自然不能這樣像這樣來確定國慶節,所以政府最後還是決定把十一作為我們的國慶節。
如今,當我們回放開國大典上毛主席講話的那一段錄像時,更覺得他當著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時刻,是一個劃時代的,具有非凡歷史意義的時刻。
結語
以國家誕生的日期作國慶節,在我國古代也是有先例的。宋朝的“開基節”,就是這樣一個日子。
宋朝的“開基節”定於每年的正月初四,因為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的正月初四,正是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那一天。
不過封建時代的國慶節,永遠是圍繞着君主個人打轉的。不是皇帝的生日,就是皇帝掌權的重要日子,它和我們普通老百姓全不相干。
新中國的國慶節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它象徵著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的成功,從此以後我們老百姓的社會地位就和舊時代完全不一樣了,人民也當家做起了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