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賞“金”:金山區老地名圖鑑 老金山都不一定認得全

金秋賞“金”:金山區老地名圖鑑

原創: 張淵源 圖溯上海 前天

金山區位於上海市西南部,以杭州灣內的大小金山島得名,是全市成陸最早的地區之一。作為有一定幅員範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鎮聚落相對穩定,同時又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今天“圖溯”精心編選了一部金山區老地名圖鑑,選收了金山區境內25個集鎮。金秋金山,秋遊佳處,馬上一同感受古老城鎮散發出的魅力。

金山區集鎮分布圖

朱涇

20世紀80年代朱涇集鎮一角

在金山區北部,朱涇鎮人民政府駐地。境地設有東林、西林、廣福、新匯、羅星、臨東、臨源、南圩、北圩、鳳翔、鐘樓、金龍、金匯、金來、塘園、紅菱等16個居委會。朱涇亦名洙涇,別名珠溪。集鎮以河道朱涇得名,河冠朱姓,嘉慶《朱涇志》稱:相傳東漢時為朱治俸邑。朱涇之名,始見於梁陳間前京縣胥浦鄉所轄5個裡之一,稱朱涇里。唐咸通年間已成市集,元、明繁榮,為松江府棉紡織手工業中心之一。明正德《松江府志》已列有朱涇鎮。乾隆廿四年(1759年),金山縣署由金山衛移駐朱涇,商業更盛。民國初期,鎮上已有商會和同業公會。20世紀20年代中葉,鎮上有各類商號幾百家,抗戰時期日軍入侵,商市一度蕭條。抗戰勝利後又趨興盛,1946年全鎮有商號438家。1949年後有工商戶302家。1997年撤縣建區,區政府移駐金山衛,商市繁華仍冠全區。鎮中有東林寺,是遠近聞名的佛教旅遊勝地,為上海地區佛教建築中單體體量最大的古建築。

朱涇東林寺

清代,朱涇集鎮分屬楓涇鄉三保和胥浦鄉四保。1912年稱朱涇市,設市公所於西林寺內。1929年撤市建區,為第一區公所駐地。1946年撤區置鎮。1949年5月13日,改為朱涇區屬鎮。1951年5月為縣屬鎮(即集鎮範圍設立的建制鎮)。2000年7月由原朱涇鎮(集鎮範圍建制鎮)、朱涇鄉撤銷後合併建新的朱涇鎮。2005年新農鎮併入,形成今天朱涇行政鎮的範圍。

新農

80年代新農集鎮

位於區境北部,朱涇鎮東部。原新農鎮人民政府駐地。西距朱涇集鎮4公里。地境設浦銀居委會。原名三召址,相傳當地陳姓隱士不願為官,皇帝下三道聖旨宣召,因以得名。1971年秋,鄉治由牡丹大隊郭家兜遷此,遂名新農。原無商市,1958年縣供銷社在此設點,成為鄉治所在地後,一批社辦企業在這一帶興建,逐漸繁榮成鎮。現有南雜百貨、五金交電、鮮肉水產、蔬菜水果、中西藥店、糧油以及個體戶開設的服務行業,共有商店60餘家,分布於亭楓公路兩側;農貿市場在鎮南,早晚市繁榮。鎮北是文化區,設有初級中學、中心小學、業餘文化學校、文化站、中心幼兒園以及醫院、銀行、郵電所、自來水廠等。鎮西是住宅區,有公房15幢。新溫河涇南閘坐落在鎮東。1988年起,鎮區建設向池涇河以南發展。

新農集鎮浦銀路現貌

現有浦銀路、牡丹路、新洲路、貿易路等鎮區主要道路以及浦銀一村至五村、新洲新村等主要居住區。鎮北有幼兒園、小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派出所等公共服務設施。

松隱

80年代松隱集鎮

位於區境北部,亭林鎮西部。原松隱鎮人民政府駐地。西距朱涇集鎮7公里。地境設松隱居委會。原名郭匯,別名赤松溪。相傳漢初張良嘗從赤松子游於此。元末在1354年高僧德然於鎮北建松隱寺後,鎮以寺得名松隱。明初1384年,華嚴塔建成後,鎮市日盛。民國以後,歷來是鄉、區、鎮治所在地,街市屋宇,比較整齊。米行、糟坊、南雜、肉庄、茶館、酒店及鐵、木、竹器等前店後坊的手工業不下150家。1937年,日軍入侵,燒殺擄掠,百年古鎮,毀於一旦,從此市景蕭條。1949年後,松隱(區)辦事處曾設於此,以後,一直是鄉(公社)、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世紀80年代鎮上有兩家縣辦工廠和紡織、液壓泵分廠等7家鄉辦廠。生產的棉紗、坯布、服裝、工藝品等,大部分銷往東南亞和西歐一些國家和地區。商業集中在松溪街中段,全鎮有國營、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分公司、鄉辦及個體商店近百家。中心路上設有農貿市場。有中學、小學各一所,還有幼兒園、影劇場、衛生院等。80年代後陸續修建道路和新建居民新村。

現有松隱大街、松溪路、松隱中心路等鎮區主要道路以及中心新村、松錦新苑等主要居住區。另有小學、中學、派出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鎮北松隱禪寺內有華嚴塔。

松隱集鎮華嚴塔

亭林

80年代亭林集鎮

在區境東北部,亭林鎮人民政府駐地。地境設復興、中山、新建、寺平4個居委會。亭林古稱“十二家埭”,為農村魚米集市。南朝梁陳年間,著名地理學家,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隱此修《輿地誌》。宅旁有林,人稱“顧亭林宅”,亭林之名源此。唐以後已形成集鎮,明清時已與奉賢的南橋、金山張堰並稱為浦南三大商業重鎮。1949年,全鎮有商店242家,其中萬順昌醬園和張義盛,茂昌泰南北雜貨號為百年老店。1949年後陸續建立亭林供銷社商業站、商業分公司。1978年以來,興建大寺、新建、車站、和平和教工5個居民新村。1989年全鎮有商業門市部116家,中山街為主要街道,商業興盛,新樓林立。有食品、果品、飲食、副食品、服裝、鞋帽、百貨、醫藥、文化用品、五金交電等商業網點。近年已在集鎮以北興建亭林華城大型居住區。

亭林集鎮古樸風韻

古稱“亭林八景”的古迹,今存古松園、剔牙松和讀書堆。剔牙松為元代文學家楊維禎手植,被譽為“江南第一松”。“讀書堆”位於鎮南,南朝顧野王在此修《輿地誌》,今古迹尚存。清道光年間開設的三和德茶食店所產“關爺餅”,是亭林名產,以薄脆香甜著稱,惜已停產。

亭林“江南第一松”照壁與顧野王讀書堆遺址

集鎮在清代屬華亭縣雲間鄉,1912年為華亭縣亭林市,1929年為松江縣十二(亭林)區,亭林分為亭南、亭北兩鎮。1946年,亭南、亭北合併為亭林鎮。1949年10月成立亭林區,亭林為區轄鎮。1957年撤區並鄉,升為縣屬鎮。1966年由松江縣劃歸金山縣。1993年亭林鎮與亭新鄉合併為新的亭林鎮。2005年松隱鎮、朱行鎮併入,形成今天亭林行政鎮的範圍。

盛梓廟

位於區境東北角,亭林鎮龍泉村境內。處松、金、奉三區交界地,運港出口處,東入葉榭塘、北通黃浦江,距亭林集鎮約2.5公里。佔地0.15平方公里。原名橙梓廟,以其地曾有橙梓廟得名。舊時盛梓廟(橙梓廟)香火頗盛,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有廟會,漸成集市。20世紀20年代,市面繁榮,商店聚集形成十字街,有棉布、百貨、肉庄、豆腐店、油坊、碾米廠、酒館、菜館等。亭林警察局曾在此設分駐所。抗戰時期,三次被日本侵略軍縱火焚燒,七次遭土匪洗劫。日偽“清鄉”時期,曾設“檢問所”。1949年後,市面漸有恢復。1958年商業撤併網點,僅設總門市部1處。80年代有商店4家和村辦五金、服裝等廠。現為農村聚落。

煙墩頭

80年代煙墩頭集鎮

位於區境東北部,亭林鎮龍泉村境內。東靠龍泉港,金山鐵路東側。曾為龍泉村村委會駐地。據傳清咸豐年間,清軍在此殘殺太平軍,狼煙四起,人頭成堆,因而得名。民國期間,集市較繁榮,有南雜、理髮、茶館、棺材店,還有米行、碾米廠等,共有店鋪12家。1949年後大部分經商者棄商務農,鎮市衰落。20世紀80年代有南雜、豆腐、茶館店各1家,小學1所,另有環保、軋石廠各1家,有生產用房8幢,1114平方米。住房46幢,6321平方米,其中二、三層樓房41幢,呈散落狀。現地境為堆場。跨龍泉港有煙墩橋,北靠大亭公路,臨近金山鐵路亭林站。

金山鐵路亭林站

朱行

80年代朱行集鎮

位於區境中部,原朱行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距朱涇集鎮20公里。地境現設有朱行、紅葉、橋灣、恆信、恆順、恆康等6個居委會。原名朱家行,以清光緒元年(1875年)朱姓在此開設米行,人稱朱家行,沿襲成為鎮名,1949年後改稱朱行。民國初期鎮上有碾米廠、棉百、南貨店、茶館、肉庄、典當、石灰行等20多家。1926年,有當地陳姓富戶首倡建廟宇一座,選擇農曆八月十五為廟會,請戲班搭台公演3天,各地商販雲集鎮上,四方鄉民紛紛前來,燒香拜佛,熱鬧非凡,此俗一直延續到1949年,後鎮上又增設竹器、打鐵、銅匠、制傘、飲食業,還有酒廠、糠行等54家。到1987年鎮上有國營店25家,集體24家、個體62家,街面經過幾次翻建擴大,從原來老街長180米延伸到500米,街面拓寬到12米。20世紀70年代把全部街道翻建成混凝土路面。平房和破舊樓房幾乎全部改建,底層為商店,上層為居民宿舍。朱行一條街為全鎮商業中心,兩旁商店林立,樹木成蔭。1986年曾獲市文明商業一條街和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衛生集鎮的稱號。北部設有朱行中學、朱行中心小學,中部有鄉衛生院、文化站,南部有供銷社食品廠、絲織廠和縣微型電機廠,西部為居民住宅區。

現今朱行集鎮開樂大街

現有開樂大街、立新街、恆順路等鎮區主要道路以及紅葉新村、廣玉新村、恆信家園等主要居住區。另有中學、小學、派出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亭朱公路、朱漕公路、朱林路交匯於此,亭衛公路東部穿越,金山工業區大道在鎮南經過。新涇塘縱貫全鎮。

歡庵

位於區境東北部,金山工業區歡興村境內。西南距朱行集鎮3公里。形成於明代。據傳山西布政使孫豫居此,其妻信佛,十分歡喜當地的一座庵堂,因而得名。以地處奉賢、金山交界,舊時商市活躍,有商鋪30家,居民30多戶。到清末民初,店鋪又有增多,磚鋪街面長100米、寬2米。1949年後亭林區歡庵鄉人民政府曾設於此。20世紀80年代,供銷合作社設歡庵分站,有五金交電、農藥化肥、南雜百貨、中西藥店和理髮飲食店等國營、集體、個體商店幾十家。原有住房48幢,4943平方米。現為農村聚落。西有歡娛寺,東有柵塘、俞涇塘。

漕涇

80年代漕涇集鎮

位於區境東南部,漕涇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距朱涇集鎮27公里。設有花園、建龍、綠地3個居委會。古名漕溪,出自河名,又因是運輸漕糧水道,因名漕涇。地緊依海塘,漢代已有鑄錢、冶鐵、煮鹽業。宋代後鹽業大盛,為原浦、浦東二大鹽場的連接點,鹽商集於此而漸成集鎮。明嘉靖以後,浦東鹽場受海潮衝擊坍毀入海後,鹽漁並盛。14世紀初屢遭倭寇焚掠,鎮從見龍橋西移100米(現址)。清乾隆初曾建華亭縣丞署於此,咸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戰亂。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焚鎮,損失甚大,後又逐漸恢復。商市以鹽業為主,次為漁業。抗戰期間米業頗盛,還有各類商店、油坊、鐵木竹作坊、茶館。每逢農曆七月三十為集市,今廢。20世紀80年代有長0.5公里的東西向主街中心街、工農南街、工農北街、新風街;有百貨、棉布、鞋帽、服裝、醫藥、收購站、糧店、五金交電、傢具、茶館等130多家店鋪,集市貿易繁榮,機械制桶、製鞋、服裝、電配、鏈輪廠分布在鎮東、西兩側。

金山區烈士陵園

鎮南有金山區烈士陵園;有上海地區僅存的古海岸遺址漕涇古岡身沙岡。朱漕與漕廊公路分別經過鎮西和鎮南。

阮巷

80年代阮巷集鎮

位於區境東部,漕涇鎮阮巷村境內,曾為阮巷村村委會駐地。西水塘穿鎮而過,朱漕公路過境,東南距漕涇集鎮5公里。佔地0.05平方公里。古名阮溪。明洪武年間成鎮,到清代時市容較為興旺。乾隆《奉賢縣志》載:“阮巷與華邑接壤,街道盤旋,市井櫛比,居民200家,椎者耕,黠者賈,各行各業,熙熙攘攘頗稱巨鎮”。1945年,國民黨地下松江縣長鍾靈部隊火燒阮巷,中斷鬧市一片廢墟。後市容又逐漸恢復。鎮東有九龍廟,九月初九有廟會,今俱廢。解放前夕,中共浦東工委領導的浙滬支隊曾在此一帶活動。原屬奉賢縣的西鄉,1950年5月劃入松江縣。1966年隨漕涇鄉劃入金山縣。20世紀80年代鎮上有信用分社、糧站、布店、南雜、茶館等,集市貿易較盛;還設有印染、鏈輪廠。1985年,拓寬了朱漕公路,在阮巷過境,改變了陸上交通閉塞的狀況。

改造後的阮巷集鎮一角

2016年起,對阮巷老街實施改造工程,進行保護開發,新建門頭、名牌、健身點,修整駁岸及加設欄杆、外牆白化以及道路改建、綠化等,阮巷書場修繕一新。在儘可能保護老街歷史風貌和原生態文化的同時,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條件,留住本地居民,留住老街的民俗記憶。鎮西原有金山鐵路阮巷站,現改建為金山園區站。

西護塘

位於區境東部,漕涇鎮護塘村境內,原為護塘村村委會駐地。南傍東海港,西靠龍泉港,漕廊公路過境。東距漕涇集鎮2公里。佔地0.06平方公里。古稱磻溪。南宋後期,其地建有咸塘(里護塘),並形成集鎮,名出於此。20世紀50年代曾為漕涇區和鄉人民政府駐地。80年代有房屋30幢,以樓房為主,3000平方米;有南雜、飯店、茶館、糧站;鄉辦磚瓦,村辦棉紡、五金、軋石廠,還有小學,漕涇第一中學也設於鎮內。鎮東原有福田庵、建於唐代,今已廢。現為農村聚落。有建材、電子科技等公司。

山陽

80年代山陽集鎮

在區境東南部。原為山陽鎮人民政府駐地。龍泉港縱流東部,紅旗港橫貫北部,西北距朱涇集鎮25公里。地境設三新居委會。因集鎮地處古柘山之陽,故名。清初成鎮。自乾隆八年(1744年)至民國期間,鎮上先後建成了啟秀橋、秀龍橋、南陽橋、北陽橋,使鎮街呈十字交錯,除西街為條石街面外,其餘3條均為磚街。沿街有房屋500多間,其中二層樓房107間。有店鋪70餘家及油坊、碾米廠3家和典當。1937年11月5日,日軍入侵,全鎮被燒毀房屋442間,自此商市一落千丈,1949年後才逐漸恢復。1955年拓寬龍泉港時,拆除了原4座橋樑,後重建北陽橋,新建了山陽大橋。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鎮上5條街道,全部改建為混凝土街面。沿主街山新路兩側均為新建的二至四層的混合結構樓房。全鎮商業網點大多設此。80年代全鎮有住房302幢,其中二層樓房107幢、三層樓房36幢、四五層各2幢,建築面積30004平方米。其他用房109幢,建築面積63093.04平方米。有鄉廣播站、文化中心、大禮堂、中學、小學、幼兒園、衛生院、銀行、信用社、郵電所、派出所、稅務所。還有縣屬金山晒圖機廠、鄉辦印刷機械廠、新建切紙機械廠、絲綢工藝品廠、服裝廠、自來水廠、汽車運輸隊、建築工程公司等19家單位設在鎮上。

山陽集鎮老街近貌

1960年,在鎮西約300米處,發掘出南陽港古文化遺址,獲東周時代的網紋、米字夾沙繩蚊硬陶片,陶釜和扁足鼎殘片。西臨金山鐵路和亭衛公路。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等。

金山嘴

在區境東南部,山陽鎮漁業村村委會駐地。南瀕杭州灣,與大、小金山島、浮山島隔海相望。佔地0.07平方公里。滬杭公路在鎮南過境,西靠牌樓港。北距山陽集鎮3公里。因海潮衝擊海岸形成沙嘴,故名金山嘴。金山嘴為漁港,歷史上漁業貿易興盛。清末民初,僅漁行就有10多家。每逢漁汛,漁船進港,各地商販雲集。抗日戰爭前,全鎮有商店作坊36家。1937年11月5日,遭日本侵略軍焚掠,市面衰落,古迹風龍神廟、天后宮均付之一炬。但因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封鎖吳淞口,此間一度成滬浙物資交流通道之一,“過塘行”林立,一時又畸形繁榮。1949年以後,漁業逐步興盛,20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漁民富裕,新建樓房鱗次櫛比,全鎮有混合結構的二三層樓房160幢,平房27幢,建築面積63426平方米;生產用房42幢,建築面積5509平方米。80年代,沿南北向的鎮街兩側設有醫藥、棉百、水產、食品、煙酒糖果、飲食、糧煤供應站等商業網點和農貿市場,還有信用社、郵電所、水文站、自來水廠、衛生所、中小學。

金山嘴老街一角

1996年,金山嘴海鮮一條街列為金山縣濱海旅遊開發項目。2011年,金山嘴老街修繕一新,新建觀景台和海漁文化展覽館等,初步形成了具有海漁文化底蘊的集餐飲、觀光、購物為一體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四星級示範基地,被稱為上海的最後一個漁村。

西門

80年代西門集鎮

在區境南部,金山衛鎮南部。曾為金衛鄉人民政府駐地。黃姑塘、張涇河交匯於集鎮,東與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相接,老衛清路橫貫全鎮。佔地0.22平方公里。地境分屬金山衛居委會和八一村。原為金山衛城西門外,故名。清代形成集鎮,在金山衛城西門外新河(黃姑塘)北岸。1949年,有半商半農居民68戶,200餘人。20世紀60年代起,成為金衛鄉治所在地,商市陸續發展。80年代鎮分西門街、十字街區,新樓鱗次櫛比。現有國營、集體商業門市部40餘家,個體商鋪38家,並有21個鄉辦企業,分布在鎮東西兩端。鎮上水電供應來自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當時有房屋335幢,12.67萬平方米;境內有金衛中學、小學、文化站、衛生院和敬老院等事業單位。今為農村聚落。

大石頭

80年代大石頭集鎮

在區境南部,金山衛鎮農建村境內,查山西麓。東倚松金公路,跨張涇河兩側,南距西門集鎮3.5公里。佔地0.039平方公里。相傳舊有大石從查山頂滾下,傳為山之足,因稱其地為大石頭。明、清期間,其地曾設驛站,清初稱大石村,屬仙山鄉七保一區三十七圖。民國時期,先後為查山、大石鄉治。抗日戰爭前商市較盛,戰後衰落。1949年後為大石鄉人民政府駐地。20世紀80年代經濟開放後,商市漸盛,有國營、集體商店14家,個體商鋪8戶,是原金衛鄉北部的農副產品集散地。鎮南有種、小學各一所。80年代有房屋64幢,1.15萬平方米。

1972年在西側山腳下發現古遺址,屬馬家浜文化晚期遺存。今為農村聚落,屬農建村長春一組和二組。

美麗大石頭

錢圩

80年代錢圩集鎮

在區境南部,金山衛鎮西北部。原為錢圩鎮人民政府駐地。位於秦彎路兩側,東有沐瀝港,西有新張涇,西北距朱涇集鎮21公里。設有錢圩居委會。鎮地四周環水,多圩田,錢姓殷富世居,因名錢家圩,後省稱錢圩。清初成鎮。捷步涇南梢將鎮分成東西兩處。一條東西向的磚街構成鎮的中心。沿街房屋多為磚木結構的老式平房,間有兩層低矮樓房。抗日戰爭前商市較盛,有棉布、百貨、南雜、肉庄、茶館等店鋪30餘家。抗日戰爭期間遭兵匪騷擾,商市蕭條。抗戰勝利後,稍有復蘇,仍處凋敝之境。舊時,陸路交通不便,以水路為主。清末已有水上運輸業。1912年鎮上錢姓富戶,置華麗遊艇,並在上海外灘專設“錢家碼頭”。1920年該鎮發生饑民搶糧事件,數百饑民將錢姓米行14萬斤大米分光挑盡,聲震縣南部數鄉。1927年鎮上始設錢圩鄉公所和金山縣公安局第九分局。1935—1945年,錢圩稱鎮,鎮公所設此。1949年後,對鎮境東部進行了改造。新建了混合結構的二至四層樓房30幢,其中三層樓20幢。20世紀70年代起加快鎮區建設,拓寬東街,改建為混凝土路面;新辟了南北向混凝土路面的建設路,北接張呂公路,設有公交停靠站,與東街成“卜”形。全鎮的主要商業網點與農貿市場設此,西部今有老式民宅與零星店鋪。80年代,境內有金山職校,錢圩中、小學,鄉衛生院,銀行,信用社,郵電所,派出所等單位;有金山五金鉸鏈廠,鄉服裝廠、鑄造廠、液壓油缸廠、塑料廠、農機廠、自來水廠、磚瓦廠、建築工程公司,還有糧油管理站,供銷社竹木、煤炭供應站等單位分布在鎮四周。

錢圩集鎮錢商大街與顧觀光墓

現有錢商大街、秦彎路、建元路、建圩路等鎮區主要道路以及錢富新村、建元景苑等主要居住區。另有金山區精神衛生中心及幼兒園、小學、中學等基礎教育設施。鎮內有晚清著名天文學家、醫學家顧觀光故居和顧觀光墓。S19新衛高速、漕廊公路、金石南路經過。

八字橋

在區境南部,金山衛鎮北部,八字村村委會駐地。處沐瀝港北段側,西距錢圩集鎮2.9公里。面積0.01平方公里。舊時南北市梢各有木橋一座,呈“八”字狀,鎮由此得名。明清成鎮。清光緒末年(1908年)金山縣勸學所在此設“沐瀝小學”。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曾是八字,甪里鄉公所駐地。南端木橋因年久失修,1936年由秦山高氏出資在原址改建石橋;北端木橋今毀。鎮區由磚鋪的南北街、河東街、河西街構成。沿街房屋多系磚木結構的平房,間有二層樓房。民國初年,商市較盛,有碾米廠、染坊、典當、木行、南雜、茶館、肉庄、豆腐店、理髮等20餘家。尤以裴姓典當、木行為最盛,有“裴半鎮”之稱。1937年日軍入侵,鎮遭焚掠,商市日趨衰落。80年代,鎮為南北街,系八字村委會駐地。有村合作醫療室、綜合廠、糧食加工廠、水泥預製品場和代銷店、茶館、肉店以及個體飲食、理髮等店10多家。西側有八字小學和錢圩中心校校辦廠金工車間。有混合結構的二、三層樓房30幢,平房5幢,4200平方米。生產用房10幢,1300平方米。今為八字村十二組農村聚落,劉建路穿鎮而過。有汽車配件、五金配件等廠。

張堰

80年代張堰集鎮中街

位於區境中部,張堰鎮人民政府駐地。距朱涇集鎮15公里。設有東風、富民、解放3個居委會。張堰歷史上譽為“浦南首鎮”。古稱赤松里、張溪、留溪。據乾隆《金山縣誌》稱:相傳漢留侯張良從赤松子游,曾居於此,故名赤松里。唐代築華亭十八堰,張涇堰設此,乃稱張堰。明清商業興旺,尤以米業為盛。《重輯張堰志》稱:“牙行米市聚晨昏”。清光緒年間,鎮上已有米業公所,宣統元年(1909年)年購銷大米達18萬餘石。商業網絡遍及松江、奉賢、平湖毗鄰諸縣市。抗日戰爭前有工商業戶150家。1949年前,有273家。有開業於清道光年間的聞萬泰醬園,咸豐年間的義泰煙紙店(後稱世美煙糖食品店)光緒年間的蔣天佑國藥店(後稱張堰藥店)和第一樓茶館等百年老店。1989年,有各類商店145家,個體商業60餘家。後在原集鎮以南新建住宅區,形成新鎮區。

今日張堰集鎮新鎮區鳥瞰

南社紀念館(姚光故居)座落鎮中,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堰集鎮在唐天寶十年(751年)屬華亭縣。唐末至元代,浦東場鹽課司大使署設此。明代,鎮上駐金山巡檢司署,稅課局。清初,曾先後分隸華亭和婁縣。雍正四年(1726年),屬金山縣管轄,一度設金山分府。1912年,張堰設市,市公所設於花園浜(現花賢路西側),轄張堰、廊下、錢圩、干巷4鄉鎮。1927年改稱張堰鄉,設行政局於鎮。1929年,屬第六區(張堰)管轄。1934年,改稱第四區。並析張堰鎮為留溪、欽明兩鎮。1946年,並留溪、欽明鎮為張堰鎮。1950年4月建張堰鎮人民政府,隸張堰區。1951年4月升為縣屬鎮。1958年屬張堰公社管轄。1959年成立張堰公社市鎮工作委員會,1961年10月恢復縣屬鎮建制。1993年張堰鎮與張堰鄉合併設立新的張堰建制鎮至今。

南社紀念館

廊下

80年代廊下集鎮

在區境中部偏南,為廊下鎮人民政府駐地。地處滬浙交界,西瀕惠高涇,漕廊、金廊、廊平3條公路交會處,北距朱涇集鎮16公里。境地設有廊下居委會。明萬曆年間,御史大夫、禮部尚書姚景燁曾居此,後俗稱姚家廊下,簡稱廊下。清末民初,商市頗盛,有糟坊、米行、藥店、布店、染坊、南雜、肉庄、飯館、理髮、茶館、鐵鋪等店鋪140家。和康醬園產的“三伏曬油”一度行銷南洋。1917年鎮西市信孚碾米廠開業,商市更加繁榮。沿街房屋為磚木結構的二層老式樓房,間有平房,多系前店後宅。1937年日軍入侵後,四次焚鎮,房屋、商號付之一炬,商市衰落。至1949年,全鎮僅存店鋪35家。70年代,新建混合結構的二至四層樓房10多幢,在東南部建兩個居民新村。80年代全鎮有住宅120幢,混合結構的二三層樓房為多,建築面積13702平方米;其他用房78幢,建築面積87458平方米。相繼拓寬了廊下大街,改建為混凝土路面,新辟了中部南北向混凝土路面的益民路,西部修建了砂石路面的新風路。沿大街店鋪毗連,有棉百、五金交電、醫藥、糧油、煙糖、水產、肉類、水果、南雜、飲食、理髮等商業網點。益民路為農貿集散地;新風路以個體飲食、服裝業為主;西、北部為工廠區,有上海減速機械廠金山閥門分廠、上海石化廊下彈力絲聯營廠、上海宜華制衣有限公司、制氧廠、自來水廠、機械廠、碾米廠、絲毯廠、服裝廠等鄉辦工廠,還有文化站、影劇場、溜冰場、中學、小學、幼兒園、衛生院、銀行、郵電所、派出所等單位。90年代以來,漕廊公路北側開發新住宅,集鎮擴張至陳家浜以北,新建有五六層樓房近20幢。

廊下新貌

現漕廊公路以南為老鎮區,以北為新建住宅區。金廊公路以西為工業區,有制衣、工藝品、環保設備、汽修等公司;西臨廊下郊野公園,是上海首家開園並以“生態、生產、生活”為主題,以“農村、 農業、農民”為核心,集現代農業、科普教育、文化體驗、旅遊休閑於一體的“主題農場”型郊野公園。

邱移廟

80年代邱移廟集鎮

在區境中部偏南,廊下鎮中民村村委會駐地。西傍六里塘,北靠景邱公路,東南距廊下集鎮5.25公里。面積0.1平方公里。清末,六里塘西有廟,因香火日衰,當家和尚俗姓邱,化緣集資,將廟移至河東,因名邱移廟。後漸成集鎮,鎮以廟名。1930年,為集鎮發展鼎盛期,開設繭行、碾米廠、米行、藥店、南雜、茶館等店鋪20餘家。鎮地周圍多桑園,蠶業一度興盛。抗日戰爭時期,由盛轉衰。1949年後,廊下供銷社在此設分站,商業網點逐年增多。1980年將原磚塊街面,翻建成混凝土路面。1981年邱移大橋落成,日趨繁榮。20世紀80年代內有百貨、五金、生產資料、食品、飲食、煙塘、茶館、理髮等商業網點;沿街房屋以磚木結構的平房為主,有混合結構的樓房3幢,3310平方米,其它用房7778平方米;廊下第三服裝廠信用社設此。現劃入廊下郊野公園境內,為中民村五組農村聚落。西有古銀杏樹1棵,為區級保護古樹。

呂巷

80年代呂巷集鎮老街一景

位於區境中部,呂巷鎮人民政府駐地。地境設呂巷居委會。古名璜溪,元代名士呂良佐居此,後改名呂巷。為區內古鎮之一。集鎮地處區境南北交通要道。金張公路、田陽路在鎮東交匯,惠高涇、瀝瀆河(呂巷市河)在鎮中縱橫交叉,歷來盛產大米、油菜籽,蠶桑業也較發達;商業繁榮,鬧市區原在市河南,明嘉靖年間,倭寇焚燒呂巷鎮,受到嚴重破壞,商市轉移到北街。民國初期,商業較興旺,米業尤盛,全鎮有正大、公大、協大裕大等米行十多家。1946年全鎮226家商號中有糧米行47家,為區境西南和滬浙邊境農副產品和工業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1989年,全鎮有供銷商業70家,個體商業90家。

今日呂巷集鎮壽帶橋

鎮東、西分別存有建於宋代的玉秀橋(觀音橋)和壽帶橋(油車橋),並有600多年的古銀杏樹。

呂巷集鎮清初屬華亭縣,順治十三年(1646年)為婁縣境,雍正四年(1726年)隸金山縣,屬胥浦鄉四保、五保。1912年為呂巷鄉,1929年改為區建制。1948年改為鎮建制。1949年後並廊下鄉建呂巷區,區人民政府設呂巷鎮。1957年撤區,析為廊下、呂巷兩鄉。1958年為呂巷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1986年2月改為鎮管村建制,境域不變。2005年3月干巷鎮併入,形成現今呂巷行政鎮範圍。

干巷

80年代干巷集鎮

位於區境中部,呂巷鎮中部。原干巷鎮人民政府駐地。街區沿沈涇呈東西向條狀分布,西距朱涇集鎮14公里。面積約0.27平方公里。地境設干巷居委會。相傳春秋時幹將曾居此,得名幹將里;又傳元代干姓居此,因名干溪,後稱今名。據嘉慶《干巷志》載,鎮之初在溪南,後發展於溪北。清代商市尤盛。1929—1934年曾是金山縣第四區區公所駐地。抗戰初,遭日軍焚燒,鎮上所剩房屋、商號無幾。抗戰勝利後,工商業逐漸復蘇,至1948年有米廠、米店26家以及各類店鋪共143家。1949年後,房屋以磚木結構平房為主。20世紀70年代拆除了西部部分平房,改建為混合結構的二至三層樓房。80年代全鎮有住房123幢,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其它用房50幢,建築面積1.81萬平方米。同時將長1200米,寬2—3米磚街,改建為混凝土街,街西段已拓寬至3—5米。新辟了南北向兩條街道。當時全鎮40多個商業網點,1個農貿市場分布在西街與人民路相交呈“T”形處,東街為住宅區;境內有成人中等技術學校、中小學、幼兒園各1所,文化站、影劇場、衛生院、銀行、信用社、稅務所,以及汽車配件、皮鞋、紡織、工藝品、塑料製品、自來水、糧飼加工等廠。

車鏡公園一角

歷史上多寺庵,據清乾隆《金山縣誌》載,有永壽道院、西來庵、慧海庵、小普陀,多毀於清代和抗戰期間戰火。集鎮內多百年古樹,原有古銀杏樹8棵,今存5棵,其中最高樹齡有700餘年,屬市級保護古樹名木。現有蘭亭街、滙豐大街、榮昌路、紅光路等鎮區主要道路以及新溪新村、滙豐馨苑、鄉間藝墅、藍濱嘉苑等主要居住區。另有公園、小學、中學、派出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鎮北有工業區和生態林。當地“小白龍”、“白龍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金張公路、朱呂公路穿越,S19新衛高速西部經過。

興塔

80年代興塔集鎮

在區境西部,楓涇鎮東部。原興塔鎮人民政府駐地。地處麵杖港兩側,東距朱涇集鎮9公里。鎮境東西向呈長方形,長約1公里,面積0.5平方公里。地境設有興塔居委會。宋代曾建興塔禪寺,清乾隆年間形成鄉村集鎮,得名興塔。主街處麵杖港北,長約100米,寬約3米,為磚鋪街面。中部有數幢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和平房,大多為前店後宅,有藥店、雜貨店、肉庄、豆腐店、酒館、茶館、理髮店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防倭寇,鎮北曾設興塔汛。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曹姓創辦蒙養學堂(興塔中心小學前身)。至抗日戰爭前夕,全鎮有各類店鋪30餘家。日軍入侵,三次焚燒,50餘間民房店鋪被毀。抗戰勝利後,商市略有恢復。20世紀70年代初,商市逐步向麵杖港南發展。60年代至80年代中,相繼改建了老街,建長480米、寬5—13米的混凝土街道。新辟了南部東西向混凝土路面的黃泥浜路,中部南北向混凝土路面的黃泥浜路,中部南北向混凝土路面的鎮北路。中部新建了混合結構的四層樓房1幢、三層樓房4幢、二層樓房5幢的商業用房,南部新建了1個居民新村,商業網點集中在中部,有五金交電、針織棉百、醫藥、食品、飲食、煙酒糖果等及農貿市場。80年代,鎮區東部有鄉輕工機械廠、糧食加工廠,西部有化工廠、金山機械設備廠、軋煤廠、村辦石板場。南部有農業儀器設備廠、自來水廠、建築工程公司,還有鄉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影劇場,中小學、幼兒園、衛生院、敬老院、銀行、信用社、郵電所、派出所。

興塔集鎮沿河新建民居

現有興福利路、白象路等鎮區主要道路以及興塔新苑、玫瑰興苑等主要居住區,另有小學、中學、派出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南側有工業園區。320國道亭楓公路、興新公路穿越。

下坊渡

80年代下坊渡集鎮

在區境西部,楓涇鎮東南角,下坊村境內。原為下坊村村委會駐地。集鎮處大茫塘南北兩岸,西北距興塔集鎮4公里。面積0.15平方公里。傳說夏禹治水,置舫設渡於此,得名夏舫渡,後以諧音習稱下坊渡。清末有渡口,1929年建木橋撤渡,1968年改建為混凝土橋。清代成鎮。街道狹長,為青磚街面。1949年前,有布店、雜貨店、小酒館、茶館、理髮店等。1983年南街改建為混凝土街面,東西長150米,寬4米。1984年鋪築了南北向砂石路,長60米,寬4米。時有棉百、藥店、雜貨店、肉店等8家及個體店鋪11家,大部分集中在南街;有住房22幢,其中二層混合結構的樓房11幢,2314平方米;西部有下坊村五金廠、水泵廠,以及小學、幼兒園等。現為下坊村三組農村聚落。大茫塘北岸有機械廠。

楓涇

80年代楓涇集鎮南柵

在區境西部,楓涇鎮人民政府駐地。地境設有和平、新楓、友好、楓陽、白牛5個居委會。古名白牛村。清《楓涇小志》載:宋進士陳舜俞曾隱居於此,人仰其清風亮節,改稱清風涇,又稱風涇。又因其地多荷花池,別名芙蓉鎮。宋嘉熙《華亭學田碑》始稱楓涇。

楓涇集鎮一角

楓涇為浦南古鎮,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南柵建仁濟道院,唐太和年間,在西庵場建妙常庵,附近形成聚落,並逐步形成集市。楓涇為江浙交界的商業重鎮。歷史上一直為金山、嘉善、平湖、松江、青浦五縣通道和物資交流中心。元設白牛務,已有商鋪200餘家。明洪武年間改為稅課局,商賈彙集,市場興旺,為華亭縣西部,嘉善縣東部繁華之地。明清時,松江府是全國棉紡織手工業基重地,而楓涇鎮又是松江府棉紡織手工業中心之一。當時楓涇商業主要集中在南鎮鈞橋(今屬嘉善縣)至界河橋一帶約800米長的街面,商鋪和民宅鱗次櫛比,有布莊上百家、染坊、踹坊等商賈應運而生。同時以棉紡織手工業為中心,帶動了百業興旺。當時有南北雜貨、果品銀樓、典當、百貨、茶館、飯店等300多家。楓涇土布一度銷往東南沿海各省及南洋諸地,有“收不盡魏塘紗,賣不完楓涇布”之譽。並形成楓涇三大土特產:丁義興的“楓涇丁蹄”,夏隆順的“天香豆腐乾”,戚協興的“狀元糕”。清宣統二年(1910年),“楓涇丁蹄”獲南洋勸業會銀質獎,後又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在楓涇交戰,大批房屋被焚,南鎮商市衰落。1937年抗戰爆發,日本侵略軍大肆焚鎮,房屋被毀2700餘間,長500多米的南柵街成為廢墟,僅剩聖堂弄至南豐橋間的10餘幢樓房。20世紀40年代初,商業略有復蘇,商業中心移向北鎮,中大街、北柵街(今北大街)、東下塘(今生產街)商店林立。1945年統計,全鎮有各類商店329家。1949年後,松江縣糧食、土產、百貨三大公司在鎮上設分支機構,並設銀行營業所。1989年有以國營和集體商業為主的各類門市部104家,個體攤販多戶。2004年4月,以集鎮為母體的楓涇古鎮旅遊景區開放,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和“新滬上八景”之一。

楓涇東區火政會

現有金圃宅第、三百園、楓溪長廊、丁聰漫畫陳列館、程十發祖居、人民公社舊址、東區火政會、朱學范故居等十餘個知名景點。

楓涇集鎮於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白牛鎮。明代改稱楓涇鎮。明宣德五年(1430年)鎮以界河分南北兩鎮。南部屬今浙江省嘉善縣,北部為江蘇省松江縣所轄。民國期間,嘉善縣楓涇區,鎮公所駐南鎮聖堂廟內。松江縣楓涇區,鎮公所設北鎮城隍廟西側。1949年後,楓涇北鎮人民政府設在北柵北寺橋南首(原中草藥收購站),楓涇區政府在東柵城隍廟西側;楓涇南鎮人民政府設在南大街聖堂橋堍丁宅。1951年3月,南北鎮合併,歸屬松江縣。鎮人民政府遷界河橋姚七房宅。1957年撤區,成為松江縣直轄鎮。1966年10月,由松江縣劃歸金山縣。1993年12月楓涇鎮、楓圍鄉合併設立新的楓涇行政鎮。2005年3月,興塔鎮併入,形成今日範圍。同年9月,楓涇鎮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楓涇集鎮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