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的莫扎特》電影宣傳海報。
●王姝
這個7月的熱點話題,幾乎都是在呼喚我們“抬起頭、向上看”!
7月12日,人類歷史上造價最高的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發布了第一張科學圖片,它提供了遙遠宇宙中迄今最深遠的天文圖像,其顯示的星系或許可以追溯到130億年前,幾乎接近138億年前宇宙創生的大爆炸。
7月24日,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隨着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升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順利開啟“問天之旅”,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大、最重的航天器。問天實驗艙為科學而生,“問天”即叩問蒼穹,探索浩瀚宇宙,探求未知奧秘。
同樣在7月吸引大家注意力的,還有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一部講述外星來客“莫扎特”守護地球少年天文夢想、化解父子親情矛盾的電影,融合奇幻、喜劇、家庭電影等多種元素。與前述兩項成就“硬核”的基礎不同,電影中的主人公任小天作為一名初中生,他對宇宙的嚮往、對天文學的認知,都顯得有些單薄,這份單薄是電影上映後遭遇口碑上的分歧的原因之一。導演陳思誠曾在採訪中表示,這是一部以青少年視角展開的奇幻合家歡電影,目的是“想給中國青少年觀眾留下一個能被記住的藝術形象”。作為一部獻給孩子們的暑期禮物,劇組的初衷是從孩子視角出發講述故事,以更好地引起孩子們的共鳴。那些晴朗天空下的白日夢想,璀璨夜空里的肆意歡笑,是因為少年的無畏、真誠和童真,才具有了豐富的感染力。
從類型來講,《外太空的莫扎特》很難被歸入傳統認知的科幻電影,但其中包含大量與科學相關的內容。比如片中出現的密雲射電天文觀測基地,位於北京市密雲縣不老屯村,是我國早期射電天文的主要觀測基地,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被主人公任小天心心念念的上海天文館,2021年落成,是迄今全球建築規模最大的天文館;被作為禮物給到特寫鏡頭的科普圖書《宇宙大百科》,也是兒童科普類出版物中的經典作品。當然,這部電影還不可避免地涉及我們時常拿來討論的“科學夢想”。這些科學元素都與科學文化息息相關。
荀子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我們相信,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於孩子們興趣的引導和培養應從娃娃抓起。而最好的引導莫過於“潤物細無聲”,從具體可感、生動鮮活的藝術作品出發是一條可行路徑。從這一點來說,《外太空的莫扎特》在情節鋪陳、藝術表現等方面儘管存在不如意之處,特別是在面臨不同年齡的觀眾時,呈現出顧此失彼的尷尬,但從填補暑期少兒電影市場的空白類型、引導少兒觀眾對包括天文學在內的科學知識的興趣這些維度而言,還是一次不乏真誠和勇氣的嘗試。即便未能實現創作者的初衷,也留下一些可資參考和反思的價值。如果通過一部“獻給童心”的電影,能讓孩子們心中種下嚮往宇宙、熱愛科學的種子,那麼從未來往回看,今天的這部電影自有其成功之處。它可以讓孩子們在歡笑之餘,更多地抬起頭來仰望星空,更多地向內追尋夢想之光。
每一個仰起頭望向暗夜星空的孩子,會在浩瀚星海間,感知人類歷史的短暫,感悟恆河沙數的磅礴,感受無垠宇宙的曠闊。通過這些藝術作品,可以讓孩子們知道:我們在地球這銀河系中暗淡藍點之上生存繁衍,人類足夠獨特,卻並不孤獨。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