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導向、森林療育、“文化圖騰”……揚州“借智”推進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昨天上午,市政府舉辦首屆海峽兩岸(揚州)鄉村振興論壇,邀請來自清華大學、台灣大學等專家學者作鄉村振興戰略專題演講報告。

農業生產型轉向消費導向型

創新構築農業產業鏈生態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做的工作有許多,其中一個重點任務就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工業工程系博導劉大成教授在演講報告中提出命題:用農業供應鏈創新構築農業產業鏈生態圈,必須在指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將創新農業產業組織體系作為首要項,鼓勵各類農村組織合作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於一體的農業供應鏈體系,發展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的現代農業;鼓勵承包農戶採用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農業生產託管等方式融入農業供應鏈體系。

隨着經濟進入新常態,距離消費端和資源端最近的市場更有潛力獲得包括資本在內的各類資源稟賦的彙集。劉大成指出,當下農村和農民還遠不具備主動參與農業智慧供應鏈體系的能力,這就需要從消費端入手,由流通環節經營主體發起並連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環節,形成農業供應鏈逆向拉動網絡,在國家政策扶持和激勵下,進一步吸引資本、信息、管理、技術和各類資源稟賦,拉動和引導農業全產業鏈資源配置優化,將農業生產型向消費導向型轉化,構建全新的一二三產業融合關係。

“森林療育”探索實踐鄉村振興

為市民增添更多生態福利

“現代社會發展快,文明病也日漸增多,治療文明病除了傳統醫藥外,還有其他輔助療法,比如森林療法、環境療法、園藝療法等一系列幫助緩釋現代文明病的手段和方法。”昨天,在我市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揚州)鄉村振興論壇上,來自寶島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副院長、台大林學系教授蔡明哲以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為例,提出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推行“森林療育”的理念。

“人類對於植物、水或天然景觀組合會產生正向回饋反應。”有實驗表明,在台灣溪頭自然教育園區進行2小時的“森林浴”,受試者的血壓、脈搏會明顯降低,多重焦慮緊張的心情也會有較大改善;而居住在森林環境中的人員,其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值及葡萄糖耐量試驗,均比非森林居住者低。蔡明哲結合實證分析認為,優質的森林景觀環境有助於緩釋人們的現代文明病。

揚州是國家森林城市,近年來通過連續推行造林綠化和公園體系建設,城鄉生態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在進一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完全有條件推行“森林療育”,為市民增添更多生態福利。

揚州太多“文化圖騰”待挖掘

注重鄉村本土文化保護性開發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實踐中,特色小鎮建設正如火如荼,這就需要把握好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注重鄉村本土文化的保護性開發。”台灣知名學者庄錦華表示,特色小鎮建設概念在世界各地普遍得到認可,大學小鎮如劍橋;產業小鎮如硅谷、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底特律;農業、酒庄小鎮如葡萄、薰衣草、草莓;園區小鎮如台灣新竹科技園區;文化小鎮如羅馬尼亞吸血鬼、芬蘭聖誕老人;地形特殊而成的小鎮如日本青之島、夏威夷火山口……

“2003年之前台灣沒有客家桐花祭,我們讓大家漸漸喜歡上具有素樸、堅強意味的桐花意念,走進客家桐花祭,並由‘桐花’衍生出來許多文創產品。現在,客家桐花祭已成為台灣最盛大美麗的花節,一朵桐花創造了上百億財富,桐花成了台灣獨居特色的‘文化圖騰’和‘風土資本’。”庄錦華表示,揚州有太多的文化圖騰和風土資本,揚州八怪、“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揚州園林、揚州詩詞……需要所有揚州人一起去挖掘。記者 向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