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故鄉“龍城沛縣”:向世界傳播漢文化

【點睛】沛縣為“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更被稱為“龍城沛縣”,其“龍”的文化乘着高祖的《大風歌》浩浩蕩蕩,一路吹拂,其漢文化已傳播世界各地。

(作者:劉涵)

安國湖濕地光伏發電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甲方。”

把徐州旅遊地圖往深處掀開一點,不能被忽視的應該是沛縣。

這裡是漢文化發祥的一個重要起點。

沛縣做為西漢的締造者劉邦生活成長的地方,不能不說沛縣是漢高祖劉邦真正的桑梓之地、發祥之地,歷史上對沛縣也是做了大量的記載,這些記載和劉邦轟轟烈烈的創業史緊緊聯繫在一起。這位布衣出身的皇帝一篇千古絕唱《大風歌》就是在沛縣宴請家鄉父老時所作,作為漢文化旅遊的版圖,這首被無數帝王將相仰慕折服的詩歌慷慨激昂,帶着帝王的霸氣橫掃中華大地,吹拂着被漢文化滋潤過的沃野。

直到今天這些文化變成了一處處賞心悅目的景緻,大風吹來的歌聲還能走進千千萬萬個遊客的心裡。

想來也是劉邦生性洒脫豪爽、廣交朋友的回報吧,愛交朋友的人在千年之後仍然把友情灑遍天下,讓友誼和豪情溫馨了鄉土……

沛縣大沙河新貌

曾經是高祖的沛縣,今天已經水脈縱橫,是濱湖之城、綠色之都,沛城東距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不足5公里,擁有62公里湖岸線、400平方公里湖面。是江蘇省徐州市下轄縣,其地理位置位於徐州市西北部,處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之地,東靠微山湖,西鄰豐縣,南接銅山區,北接山東省魚台,處於淮海經濟區的中心部位和華北平原的東南邊緣,因古有“沛澤”而得名。

沛縣歷史悠久、資源富集,素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美譽。是首批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2016年,沛縣在全國百強縣位居第47位,競爭力等級為A+級。

沛縣是江蘇北部的重要門戶,與山東省微山縣、魚台縣接壤。面積1806平方公里,人口130萬,轄13個鎮、4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農場,277個行政村、107個社區。沛縣是劉邦故里,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秦時置縣,是漢高祖劉邦故里,以漢文化發源地著稱四海,素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美譽,是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古箏之鄉。沛縣是濱湖城市,水脈縱橫、生態優美。地處江淮生態大走廊重要節點,東距微山湖不足5公里,西有百里大沙河,坐擁萬頃微山湖、十萬畝採煤塌陷地。微山湖2015年被評為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千島濕地是省級旅遊度假區,安國湖濕地入選國家級濕地公園。在蘇北率先通過國家生態縣驗收。沛縣是能源基地,資源富集、產業興旺。是江蘇重要的能源基地、中國新型鋁材產業基地、中國粘膠紗生產基地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沛縣是省際邊界,區位獨特、交通便捷。地處蘇魯交界處,徐濟高速貫通南北,徐沛鐵路貫穿全境,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千萬噸港口與徐州億噸大港無縫對接,徐沛快速通道建成後半小時可達徐州,1小時可達觀音機場。沛縣是全國百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201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65億元、增長9.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7.7億元,同口徑增長10.6%。全國第十六屆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排名居第47位。沛城是首批國家文明縣城、江蘇省文明城市。相繼湧現出1位全國道德模範、16位“中國好人”,1戶家庭同時獲得首屆“全國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殊榮。微山湖省際接邊地區連續14年保持和諧穩定。

漢城公園

沛縣名勝古迹眾多。泗水亭、歌風台、大風歌碑、琉璃井、漢高祖原廟、呂布轅門射戟台、呂公墓、樊井、微山湖漁村、微山湖千島濕地、濱河漢文化景區等馳名中外,享譽古今的“五里三諸侯”(周勃王陵、灌嬰)的故里,距沛城約十公里。境內歷史遺存遍布,閻爾梅(號古古)墓(清史稿徐州二遺民之一)、張貞觀墓、曉明樓、三碑亭、胡陵城遺址、棲山漢墓、城隍廟碑等急待開發利用。縣博物館藏有兩千多件文物,其中有五六千年以前原始人使用的石器;有春秋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陶器;還有被稱為“江蘇三寶”之一的漢代畫像石刻及西漢遺留下來的大風歌碑。作為漢文化的發祥地,沛縣文化遺產豐富,較高價值的文物藏品2000多件,其中大風歌碑、漢化石像、漢代陶器等均為國家稀有文物。沛縣民風淳厚剛毅,崇文尚武,是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嗩吶之鄉。

沛縣漢城景區:位於沛城中心,總佔地989畝,建築面積150000平方米。1995年5月8號奠基,1996後5月12日建成開放,區內歌風台、漢高祖原廟、漢街、沛公大酒店、春雨樓、濱水觀光帶、漢城公園等一大批仿漢建築環繞文化廣場遙相呼應,蔚為壯觀。漢城集“食、住、行、游、購、娛”於一體,形成“城中之城”的格局。

沛縣漢城公園佔地 34 公頃,建築 面積 2.5 萬平方米,總投資 4800 多萬元,是一座集古典建築精華與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該園由南京市園林局設計,南京市園林經濟開發總公司承建。工程於一九九五年五月八日奠基,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二日建成開園。

沛縣漢城公園由漢宮區、少兒遊戲區、青年娛樂區、老年休閑區、水面活動區及溫室盆景園六大景區二十多個景點組成。漢宮區是漢城公園的主景區,佔地面積 3.5 萬平方米,主要由漢魂宮、漢闕、望樓、長廊、東西配殿、仙人承露台、沛宮及側殿等仿漢建築群組成。

漢城景區

高大雄渾的漢魂宮是漢宮區主體建築,建築面積為 1920 平方米,長 35.4 米、寬 26 米、高 24.47 米,矗立在渾厚的台基上。一層四周鑲嵌青石浮雕、鐫刻漢畫像石圖案,底層設計有表演大廳;二層為《劉邦坐殿》,蠟塑群像栩栩如生;三層繪有《劉邦車馬出行圖》。漢魂宮東西兩側為詩詞和捐資碑廊,建築面積 400 平方米。沛宮殿東西兩側浮雕再現了劉邦三年滅秦、五年翦楚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

漢城公園共有綠地 215 畝、樹木 80 余種 2 萬餘株,四季長青、三季有花,空氣清新,景色宜人。

歌風台系沛縣重要景點之一,也是古沛八景之一。

公元前 196 年,漢高祖劉邦平定叛亂的淮南王英布,還歸故里,置酒沛宮,邀家鄉父老歡宴,把酒話舊,感慨萬千酒酣興起,這為馬上歸來的開國皇帝、布衣英雄擊築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歌畢泣數行下”。一百二十名少年和而歌之,群情為之激昂,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大風歌》。此歌只有三句,卻字字金石,擲地有聲,其 奮發有為之志,悲壯豪放,建功立業之心,氣勢磅礴,安邦優國之慮,凝重深切。可謂壯懷激烈,感人肺腑!

漢城景區歌風台

大風歌碑共存三塊。一塊漢碑,高一丈一尺,寬四尺四寸。字體渾圓虯勁,結構勻稱優美。據《沛縣誌》和《徐州府志》記載,為東漢蔡邑或曹喜所書。今人馮亦吾先生考證為西漢沛人文學家愛禮所書。諸說不一,但都認為是我國的書法珍品。漢碑公存在大半部,約為原碑四分之三,石質堅細,雖歷兩千年風雨剝蝕,文字仍清晰可辨。

元碑系元代大德年間摹刻,字跡清晰神似,足可亂真,元碑陰有說明文字,資料珍貴,可資研究者考用。

第三塊又稱甲子碑,是沛縣人民政府於 1984年(甲子年)請書法字按原碑的規模又摹刻的。

1982年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將歌風台、大風歌碑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歌風台原在古縣城東南,歷經滄桑,屢遷屢建。今天的歌風台,建築面積 12600平方米,建築總高26.8米,是漢城建築群的制高點,壯闊雄偉,在全國同類建築中堪稱首位。

漢高祖原廟,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病逝。嫡長子劉盈即位,即孝惠皇帝。孝惠及群臣認為,先皇出身微細,撥亂反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敬上尊號為高皇帝。為世世代代紀念漢高祖劉邦的豐功偉績,惠帝詔令各郡各國諸侯,立高祖廟,年節時令祭祀,到了孝惠帝五年(前190年)惠帝令改沛宮為漢高祖原廟,為天下原廟之首,並親臨故里,拜祭高祖。以高祖在沛唱《大風歌》所教120名少年作樂隊,每有出缺,即行補足。

據史料記載,歷代王朝對沛縣漢高祖原廟極為尊崇,並進行祭祀或修建。東漢光武帝劉秀、章帝,北魏孝文帝( 459年),都曾到此祭祀,唐玄宗於天寶七年(748年)五月,詔令歷代帝王肇基的地方各置一廟,沛縣漢高祖原廟以張良蕭何為配。

歷代著名文人對沛縣漢高祖原廟多有文字作品傳世。唐朝柳宗元有《高祖原廟碑銘》。全文一千餘字,歌頌了漢高祖劉邦創建漢朝的光輝業績。漢高祖原廟海內外劉氏尋根祭祖地方,廟內有劉邦金身坐像一座。

漢街,十字交叉,南北長 600米,東西寬440米。青石板路面,仿古燈照明,兩旁建築青瓦白牆,朱黛雜糅,角柱飛檐,古樸凝重,流動着“漢”的神韻,透視着“漢”的風骨。這裡漢風習習,漢韻悠悠。它集文博、旅遊、商貿、住宿為一體,是全國最大的仿漢商業步行街。漢街經營的商品琳琅滿目,商品批發經銷至蘇、魯、豫、皖。現有經營戶二百餘個,經營品種數千種,年商品成交額達八千餘萬元。

漢之源合成圖

沛縣漢城開放八年來,已接待費孝通、彭沖、胡平等中央和省市級領導人五千餘人次,海內外遊客 300萬人。中央電視台拍攝並播放了電視專題片《漢皇故里行》、《城中城沛縣漢城》,電視連續劇《漢劉邦》劇組在此拍攝了部分場面,特別是經過舉辦五屆劉邦文化節暨經貿洽談會和高祖廟會,沛縣漢城已成為展示兩漢文化的重要窗口,龍的傳人溯源尋根的文化風景線!

泗水亭公園為漢高祖劉邦“試為吏”時的遺迹。乾隆版《沛縣誌》謂“漢高祖為泗水亭長,即此亭也”。實際上是沛人為紀念劉邦任過泗水亭長,建亭作紀念的。《水經注》載:“縣治南索上,東岸有泗水亭”。《地道記》稱“沛縣泗水亭,亭有高祖碑,班固為文”。可見亭為漢代所建,後屢毀屢修。清末再次被黃水沖毀。1983年,沛縣人民政府重修,亭中立碑,仍用班固文。“泗水亭”三字為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泗水亭碑記載了劉邦起義前在沛縣的前半生,吸引了國內外漢學家紛沓而至。

呂布射戟台位於沛縣文化館內。台是一個圓形的古石板,,直徑122厘米,厚12厘米,為呂布射戟時所踩之石,上面還留有呂布所踩腳印(我更相信是後人膜拜英雄的印記)。射戟台上有射戟亭,為六柱飛檐,造型精巧。在亭子的上面有幾幅彩繪,描述了呂布射戟休戰的故事。射戟台為古沛八景之一,“古沛八景”詩“轅門射戟尚為劉”就是指的這件事,現為省級保護文物。現書法理論家、沛人馮亦吾先生為亭題寫的對聯稱:

一弦飛矢鳴畫戟,十萬雄兵卸征衣。

漢之源景區

漢源廣場位於正陽橋東側,是進入濱河公園的西門戶。廣場由台地廣場、濱水平台和橢圓形廣場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2000餘平米。入口空間由錯落的花池和踏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台地空間,布置在河岸一側的廊架是憑欄遠眺及遊憩的良好場所;四座雕塑柱及長達百米的浮雕牆,映射着“大漢源於小沛”的文化光輝。

觀景廣場位於入口廣場東側,佔地面積380餘平米,廣場由樹池、鋪裝、花缽以及欄杆組成。台階花壇拾級而下,進入臨水憑欄的小廣場,河對岸的美景盡收眼底。

泗水歸漁位於濱河公園中部,佔地面積1730平米,廣場由花池、彩色鋪裝以及兩座木質涼亭組成。廣場原址為一碼頭,設計源於百姓的生活,新建的“泗水歸漁”廣場符合沛縣市民對該地塊的歷史記憶。通過翻新的碼頭廣場的設計,體現的是漁人在泗水河“黃金水道”中滿載而歸的幸福與喜悅。

漢風廣場“漢風風化天下”,漢風是中華民族的脈搏,漢風廣場恢弘大氣,是濱河公園的靈魂。廣場原址為磚瓦廠,佔地面積2500餘平米,是市民休憩的主要場所,也是“漢風”的集中展示區域,同時從設計人性化出發,在大堤南北兩側均設計了殘疾人坡道,讓所有的人都能參與到美好的環境中,都感受到“漢風”的魅力。

漢風廣場由1730平米的主廣場和780平米的副廣場組成。主廣場由彩繪柱、花架、青石欄杆、花池和鋪裝地面組成,漢代的元素如漢畫像、瓦當等在廣場中得以充分展現,整體造型以規則式為主,簡潔大方;副廣場造型以自由式為主,位於主廣場東側,映襯着主廣場,邊緣設有六個方形淺浮雕柱。由堤頂沿六組大平台和花壇式台階而下,進入主廣場,四根六米高的紅色立柱在大面積青灰色鋪裝材料的映襯下分外奪目。柱身為漢畫像圖案,鑲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示四方,喻意漢高祖“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壯志得以實現。矗立在主廣場東側的副廣場邊緣的六個諸侯柱,是漢初六個沛籍的宰相,體現着沛縣人傑地靈。

漢韻廣場“漢韻潤澤九州”漢韻廣場是公園最東側的入口,距東外環路僅60米。寬闊厚重的入口台階給人以穩定感。廣場佔地面積700平米,內嵌150平米的中心花壇,其造型來源於古琴,古樸圓潤,韻律分明;成組布置表面拉毛的混凝土塊更增加古樸厚重的歷史韻味。

漢之源景區

沛公園位於江蘇省沛縣新城區的中部,是連接主城區與副城區的生態景觀濕地,由北京清華大學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規劃佔地6平方公里。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1.5公里。

沛公園是以入湖通道挖工庄河為軸心進行規劃建設的,挖工庄河原為一條貫穿新城區中心,東接微山湖,集排澇、灌溉於一體的河流,河流兩岸為農田和村落,地勢低洼,一些水面大小不等的坑塘分布兩岸,自然景色較美。沛公園有六大景區組成:即以觀賞沿河兩岸自然風光為主的水上遊覽區;以休閑垂釣、親水觀光為主的碼頭垂釣區;以登高望遠、極目遠眺為主的登山觀景區;以濕地植被、野化農田為主的濕地保護區;以觀賞田園風光為主的農業觀光區;以休閑放鬆、回歸自然為主的森林苗圃區。沛公園建成後將成為我縣增添一處亮麗景點,同時為老百姓提供一片休閑放鬆的好去處。

《大風歌》群雕,公元前195年10月回故鄉沛縣,於城南建行宮,宮前築高台,於台上宴父老鄉親,縱酒話舊,酒酣、自擊築、唱《大風歌》,慷慨傷懷,歌畢泣數行下。激動萬分,群情為之激昂。之後劉邦封沛縣為湯沐邑,為功臣及家屬烈士家屬頒鐵券,免賦役、親教百二十少年唱《大風歌》。《大風歌》群雕的劉邦主像高度為4.25米,象徵大漢朝425年的江山;群雕總高7.7米,象徵高祖皇帝從起義到當皇帝經歷了7年;雕塑寬4.61米,表示4年楚漢戰爭和劉邦61歲的年紀;百姓人物高度3.3米,表示3年滅秦的經歷;雕塑長度12.7米,表示大漢12位皇帝和7年的滅秦剪楚;戟的長度2.09米,表示公元前209年劉邦起義;弔旗高度1.95米,表示公元前195年劉邦回鄉宴請鄉親父老唱《大風歌》。

沛公園——大風歌群雕

微山湖從山東濟寧到江蘇徐州,有首尾相連的四個湖,即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被人們稱作“南四湖”。在沛縣境內有昭陽湖和微山湖,現沛縣人統稱為微山湖。微山湖水產豐富,“日出斗金”。魚、鱉、蝦、蟹、藕、菱、葦等水產品種類繁多,在旱天又可澆灌兩岸數萬頃莊稼,千百年來兩岸人民賴以生存和繁衍生息。每當夏秋之季,蓮葉接天,荷花映日,游魚戲水,岸柳成行,無邊的蘆葦叢中,棲聚着各類水禽。碧波蕩漾,白帆點點,群鳥和鳴,漁歌互答,湖光山色,一派生機。微山湖還是革命聖地,抗日鐵道游擊隊就是以微山湖為根據地的。

沛縣城雕由東南大學黃維康教授於1997年設計,總投資160餘萬元,位於城南鄭沛路入城處。四根巨柱擎起晶體圓球,城雕高23米,圓球直徑5米,柱高18米,圓球上方被一條昂首向東的金龍環繞,象徵著“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的沛縣正以騰飛有、的姿態奔向二十一世紀。該城雕現已成為沛縣標誌性建築。

安國湖濕地、安國鎮三諸候文化園。徐州沛縣安國鎮圍繞打造“全縣最美特色小城鎮”的目標,堅持漢文化、旅遊文化建設精品工程,環境整治精益求精,經過近年來的努力,一個生態特色小城鎮的框架已經形成。徽派建築錯落有致、寬闊大道楊柳依依、遊園廣場景色別緻。三諸侯文化園順利通過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驗收,先後獲得國家級生態鎮、江蘇省衛生鎮等榮譽稱號。

微山湖千島濕地

沛縣為“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更被稱為“龍城沛縣”,其“龍”的文化乘着高祖的《大風歌》浩浩蕩蕩,一路吹拂,其漢文化已傳播世界各地。

做為中國十大姓氏之一的劉氏宗親,遍布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國,以傳播漢文化為已任,每年的宗親祭祖活動已經成為帶有厚重漢文化色彩的品牌活動,穿漢服、行漢禮、寫漢字、唱漢歌,傳承漢文化、傳播漢文化是劉氏宗親的宗旨與主題,是每一個劉氏後人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以來,全縣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干在實處、走在前列”,聚力創新強縣,聚焦創業富民,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優生態、防風險各項工作,着力打造淮海經濟區最具競爭力新型工業化基地、徐濟之間最具帶動力宜居宜業福地、微山湖畔最具幸福感平安之地,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充滿活力的政治新生態,全縣呈現出經濟運行向好、基礎建設提速、環境保護加力、改革開放深化、人民生活改善、黨的建設加強的良好局面。堅持“工業興縣、產業強縣”戰略不動搖,精準施策推動人才、金融、平台等要素集聚集成。四新經濟加快成長。對接江蘇“1+3”功能區戰略,把發展“四新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光伏產業向高端化、鏈條化發展,裝備製造產業向智能化、低碳化邁進,電動汽車、特種車輛、動力電池、無人機等一批科技型企業集群加速形成。出台10多個政策意見支持科技載體建設,引進“長江學者”2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舉辦中科院專家沛縣行等專題對接活動,中科院各地院所近70名專家齊聚沛城,24位省專家來沛“1對1”把脈企業,復旦大學邵明博士等一批在復旦、交大、清華的沛籍高層次人才成為沛縣經濟發展顧問。

在沛縣這樣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傳統的文化大縣,下一步要挖掘利用漢文化資源,促進沛縣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文化品牌魅力成為沛縣的特點特色,也使沛縣的漢文化在漫長的積累中集漢文化之大成,在全國的分量越來越重,但是對未來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和運營方面,卻是有待探索,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