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斯拉早20年,中國農民造全球領先電動車,為何沒成馬斯克?

  文 | 華商韜略 斯欽

  2021年年初,憑藉公司良好的發展勢頭,以及model Y在中國火爆的訂單數量,特斯拉市值成功突破8000億美元,一舉超越Facebook,成為美國第五大上市公司。

  站在新能源的世紀大風口,馬斯克是拓荒者、變革者、引領者,這些角色遠比世界首富的頭銜更加閃耀。

  而早在1989 年,馬斯克剛滿18歲的時候,來自中國溫州的農民企業家葉文貴,已經研製出一台充電八小時、行駛200公里的電動汽車,並且在一個春寒料峭的夜裡,將它開上了溫州最高的山。

  如果時代給他機會,這位“溫州第一能人”很可能會像馬斯克一樣耀眼。

  葉文貴在小的時候就展現了非常強的動手能力,小小年紀就能自己組裝錄音機。上學之後,他痴迷物理知識的學習,成績也非常出色,這些都為他日後熱衷於發明創造,打下了基礎。

  成年後,他作為知識青年支邊黑龍江七台河

  在那裡,他發現七台河地礦務局需要大量鐵鍬,於是他自己研發製造了加工鐵鍬柄的機器,與人合夥在當地辦了鐵鍬柄廠。

  通過鐵鍬廠的發展壯大,葉文貴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物資還相對匱乏的1980年,葉文貴就擁有了8萬多元的人民幣。

  到了1988年,葉文貴所持有的現金更是達到了誇張的1500多萬元。

  葉文貴早期的創業經歷,寫滿了溫州人的聰明與努力。

  彼時的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匱乏,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葉文貴決定自己造車。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轎車嚴重依賴進口,馬路上跑的一多半都是進口車或者合資車。按照丁文貴的話講,“當時台灣有十家轎車廠、大陸有六家,16家廠子沒有一個是中國人自己的品牌,太可憐了”!

  這種實業報國的樸素心理,讓葉文貴在沒有對市場進行任何分析調研、沒有充足考慮研發和資金投入難度的情況下,便將他的全部資源投入到造車當中。

  1988年,葉文貴耗時六個月,製造出了充電八小時,續航200公里的“葉豐號”。

  “葉豐號”比特斯拉,早了20年。

  1990年4月,葉文貴斥巨資,高薪聘請清華、北大的專業人才製造混合動力汽車“葉豐2號”。

  該車在同年獲得了1990年度國家級新產品稱號,比公認的世界第一輛混動動力車豐田普銳斯早了7年。

  站在技術角度講,葉文貴的開局可謂夢幻,首次造車便達到世界級水平,影響力更是擴大到了海外,引來德國、美國等媒體的爭相報道。

  但是膨脹得越快,危機也越多。擊碎葉文貴造車夢想的,是連續兩次的引資失敗。

  第一次,一個深圳公司打算投資幾千萬給葉文貴,但由於一些干擾性因素,最終未達成合作。

  第二次,一個美國電動車專家上門洽談,想要與葉文貴合作面向美國生產這種車,但由於品牌命名的問題,最終也沒談妥。

  1995年,葉文貴的造車夢終於在投入四千多萬之後,因資金鏈斷裂而黯然收場。他本人也從此閉門謝客,變得低調。後來曾有車企請他出山,但也被他婉拒。

  2017年3月13日凌晨5點,葉文貴因病離世,享年68歲。

  對於他,提出“浙商”概念的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楊軼清認為:

  “他在兩個方面很有代表性,一是在改革開放政策尚不明朗時,敢於先行;二是他身上勇於冒險、不計成本的創業精神非常突出。”

  “如今我們尤為呼喚葉文貴式的創業精神,如何繼續保持這種精神,同時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是浙商更大的挑戰。”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