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01
這兩天,我國台灣地區(下簡稱台灣)的一批“名嘴”火了。
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停播後,綜藝節目沒落,沒想到電視台缺少的綜藝感,讓財經和政論節目補上了,如果把這些節目連起來看,更有意思。
在一檔電視節目中,三位財經名嘴在一起聊酒的投資,對比的主要是大陸的茅台、五糧液和台灣的金門高粱,在聊到大陸的酒類價格的時候,財經專家邱敏寬先生說:酒類產品跟景氣是顛倒的,人越不景氣,酒賣越好,因為你心情不好,要喝點酒開心一下。
然後他開始“一本正經”的講“大陸人需要借1300塊的五糧液消愁”的段子,旁邊的“資深媒體人”黃世聰先生連連附和,不時還要插上幾句。
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麼想的!
因為就在兩天前,這位黃先生在另一檔節目中點評了“pei”(涪)陵榨菜,股價大跌是因為業績大壞,而業績大壞是因為大陸人連榨菜都吃不起,值得警惕。
一袋榨菜1.8元-2.5元不等,喝得起1300元的酒,吃不起2.5元的榨菜?這倆人這麼和睦的胡扯八道,真不容易啊。
涪陵人民對黃先生是抱有“感恩之心”的,因為對黃先生的批判,讓大家都知道了“涪”念fú而不念péi。
而這位黃先生在多檔節目中辯稱,自己的言論是被“酸民”斷章取義,自己只是說“有人吃不起榨菜”,但如果讓“苦悶的大陸人”開心一下,自己也是“功德一件”。
言語之間,對於自己登上熱搜,是沾沾自喜和洋洋得意,甚至他還曾在Facebook頁面上留下了電視台的地址,歡迎大家給他寄榨菜。
說來說去,一袋“榨菜”讓他成功地維持了曝光度。
但可能怕留下黑歷史,節目組在網絡上的視頻中,將“吃不起榨菜”這段剔除出去了,倒是被“借酒澆愁”的這個節目拿來做宣傳了,他自己也被吃了豆腐。
02
不過,“吃不起榨菜”也不算什麼新鮮段子了,畢竟在一些台灣媒體的眼中,“大陸人是連茶葉蛋也吃不起的”。
這位高志斌“前輩”,在對台灣的一些食品業者想要“西進大陸”做“戰略參考”的時候說,“茶葉蛋這個東西,一般人事實上是消費不起的,(因為)人均所得是很低的”。
並且在節目中,繪聲繪色地講了一段康師傅的成功故事:賠慘了的四兄弟,因為“在深圳火車站吃泡麵,引起了五六十人的圍觀”,所以決定做方便麵。
不僅如此,這位“專家”經過分析,還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台灣的平價美食,大陸民眾不一定能負擔。
“一炮三響”的榜樣在前,大家索性誰也不摟着了。
△羅焜平(汽車網站編輯):大陸的年輕人都不知道什麼是保時捷
△于美人(主持人):大陸過去是沒有清明節的,2008年才有清明節
節目嘉賓:大陸的喪葬文化非常的亂,因為過去沒有嘛,他們現在努力的跟台灣這邊交流……
除了貶低大陸,當然也要抬高自己嘛,而最常被吃豆腐的就是埃隆·馬斯克。
△黃創夏(資深媒體人):馬斯克在剛進入火箭發射領域的時候,美國NASA是看不起他的,馬斯克那時候正在台灣這邊,聽說台灣“中科院”有做探空火箭,台灣有火箭技術,他的第一步技術,是台灣與馬斯克做了好幾次的密切交流,做這麼多火箭是台灣教的。
△《57金錢爆》:“台灣之光飛上天”,馬斯克的獵鷹九號火箭上出現了“台灣”字樣,火箭的多項零部件都是來自台灣。而分析師江文勝順道以“台灣之光”來分析了一下相關“航太股”要爆發了。
03
而這也只是各種奇葩言論的冰山一角。
為什麼這麼多呢?
很多大放厥詞的“專家”,可能終其一生也沒有來過大陸,所言皆依照刻板印象,如果不是刻板可能就是真智障;另一方面,有些人為了表達立場而刻意“睜眼說瞎話”。剩下的,就是“競爭”了。
有當地議員就講,“電視台各種“三白”(白目、白痴和白賊)的發言,早就應該管了”。然而管也是管不住的,因為台灣的電視台真的太多了。
台灣有5家無線台,171家無線廣播,衛星廣播電視123家299個頻道,為全島2300萬人提供廣播電視節目。人就這麼多,收視率怎麼來呢?各家電視台就使出渾身解數來爭搶觀眾咯。
以前,可以靠電視劇,瓊瑤劇可以說是各種收視保障,熱播劇可以成為搖錢樹,熱播劇的主角都可以成為搖錢樹。你看,台視主導的《新白娘子傳奇》火爆紅後,中視又繼續拉趙雅芝和葉童的CP,繼續拍了“三花系列”的《孽海花》、《狀元花》和《帝女花》。
而偶像劇也曾是台灣地區電視業的風向標。
在綜藝節目火的時代,各大電視台的綜藝節目不要太多,電視台或者王牌節目的造星能力是很強的,不僅主持人可以紅起來,連專門的通告藝人也能收穫一部分固定的收視群體。
但是,隨着製作成本的增加以及一些著名的節目主持人進入大陸,無論是偶像劇還是綜藝節目都在沒落,“賣節目”開始變成“買節目”。比如,《康熙來了》停播之後的小S以及蔡康永,基本上節目都是在大陸的網絡平台播出,而台版又是從視頻網站引進去的。
而今年唯一一部稱得上“爆火”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也對台灣電視台的競爭激烈程度,做了一個深刻的刻畫。
而且廣告主在流動。
根據台灣的信息工業策進會創研所的數據,2015年500大廣告主最有意願投入的廣告渠道是Facebook,佔到66%,而傳統媒體的廣告投放意願在衰退的同時,真正落地的投放也在不斷減少。
怎麼保障收視率呢,奇葩的博出位的言論就來了。而且,奇葩言論對於電視台和發言者來講,是“雙贏”。電視台刻意獲得收視率,而發言者可以像黃世聰那樣,多次販賣自己的奇葩觀點,從而獲得更高的流量,然後有更多的電視台刻意請他。
說穿了,都是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