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五月初一,龍舟下水,要一直划到初五,才算結束。曾經,福州有不少製作龍舟的世家,比如在福州方庄,據村民說,曾經90%的村民世世代代都以修造福船為生。不過,到了今天,方庄僅剩兩家人,還在堅守着手工修造龍舟的傳統手藝。
方劍偉是方庄的一位85後年輕人,也是僅存的兩家仍然在修造龍舟的其中一家的子孫,可以看出來,原本百分之90的村民世世代代都在修造龍舟,如今僅存兩家,實在讓人感嘆某些流傳已久的文化逐漸在淡出人們的視線中。
類似的傳統文化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的事件時有發生,最明顯的有戲曲文化,集市小吃文化,甚至到我們的24節氣,由於時代在進步,社會在前進,比如人們有了電視,電腦,手機,為何還需要看傳統戲曲?人們有了大超商賣場,為何還需去集市裡吃糖塑?現在科技手段使農業越來越進步了,再去按照傳統的節氣來耕作農作物是不是就有些多此一舉了?
我認為,雖然我們的社會科技在進步,但是這些傳統文化技藝是中華民族千年來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他們可能經歷了風風雨雨才將這些文化傳承下來的,我們作為後輩子孫,不需要將每一項傳統技藝都精通,這也不太現實,但是可以選一項作為課外,工作之餘的休閑活動,國家也可以大力推廣這些技藝班的開設建立,以供大家來選擇參與。
對於幼童的傳統文化教育,也應該普及,像是很多小學,中學也都會開設傳統文化技藝班,例如剪紙,刺繡,木刻以及戲曲等等非常多種類的傳統文化技藝提供小孩子們接觸,學習,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小孩子們在課餘時間從事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對於他們的童年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
傳統文化勢必需要從我們這一代人開始努力去保存以及維護,我國正是在世界上崛起的時刻,許多外國人也開始來中國接觸我們的文化,若是我們自己都保存不好了,那如何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弘揚於世界上呢? (鄭州大學 董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