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事情都沒做好,也敢去買保險?



作者| 貓妹

來源| 大貓淘保

一位貓友大學畢業那年買了一份理財保險,一年交1萬,如今5年多過去了,他說再過倆月終於可以去辦退保了。“終於等到退保能拿回來的錢跟這些年交的總保費一樣多了!”

還有一位貓友,每年交保費前都特別鬱悶,那份萬能險就像一根刺兒,扎得難受又不能拔。還有不能退的保險?原來,這份保險是她老公的姐姐賣給她的,當時說的不錯,給孩子的,“有病治病沒病存錢”,等她買完之後才發現,所謂的“有病治病”就是有病了退保把錢拿出來或者保單貸款借出來。這兩年就這麼眼睜睜的看着交一次錢虧一筆,但是還不能退保,退保會影響孩子姑姑的業績,等於撕破臉,她婆婆那關也過不去。



買保險買成這樣,真的是,太!太!太!不容易了!

買錯的保險,還不如不買。

如果不想買錯,在買保險前你最好知道這些事情。

01 不貪心有定力

很多人買保險,第一想法其實是“我萬一不出事兒錢就白交了”。正是這種不想花錢的想法導致了很多人買了很貴的返還型保險,或者買了那種終身型保險。

別傻了,保險公司怎麼會做慈善?你不出險就把錢退回來,別人出險理賠的它來兜底?不可能的。所有理賠的錢都是投保人來分攤,你拿回來的都是你當年自己交的錢,保險公司幫你保管並順手收了筆傭金而已

保險和普通商品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無形的,複雜的,藏着很多細節讓普通人難以對比。本來,保險銷售人員是起了一個橋樑作用,幫客戶了解保險,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但在屁股(傭金)決定腦袋的情況下,很多人為了簽單往往不擇手段。有人忽悠、有人明騙,稍微有些道德的是你不問我就不說。所以更多的情況下,你需要在強勁推銷下知道自己要什麼,並堅持住自己的底線。



02 明白底線是什麼

買保險的第一條底線,就是我買的是保險保障,不是理財。

病了有錢治、死了有錢留、殘了有得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老病死殘”中的後三件。這三種風險,保險是最佳解決方案,至於老有所養、孩子上學有錢交學費,這些可以靠保險解決,但保險不是唯一的方法。而且準備順序,也要排在“病死殘”之後。而且,再重申一句,這裡說的“死”不是八九十歲走,而是在青壯年期人沒了,那時候上有老下有小,頂樑柱走了,家庭也就垮了。

買保險的第二條底線,是保額優先,在和保額做PK時,其他的都要讓路。

最簡單的,你一年交多少保費不會影響你的生活,如果出了點變故,比如暫時失業了,或者降薪了,這些保費會不會成為大負擔。不用固守所謂的“雙十法則”,拿家庭10%的收入去買保險,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怎麼可能千人一面。預算定好後,就根據預算來選擇產品,如果預算高,您隨意,保終身的、多次賠付的、身故賠保額的、帶中症、輕症、二次賠的,都可以。但如果預算有限,就需要捨棄一些功能來保障自己的保額足夠高,在出事兒時夠用。

貓妹遇到過最後買了個10萬保額多次賠付的終身重疾險的,理由是怕老了的大病沒錢治,又怕得好幾次,還怕得的不是大病沒錢治,最後選擇死了也能賠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10萬塊錢夠治什麼大病呢?如果是貓妹來說,寧可讓她選一個單次重疾保障到60周歲,但是保額加幾倍的。

我們其實最承受不起的是在不該得病的時候得病了,一個30多歲的癌症患者和一個80歲的癌症患者,哪個更令人唏噓?



如果年輕身體還好,保險可以一步一步來,先買定期等經濟條件更好再加保終身,也是一條循序漸進之路。

03 貴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很多人信奉一分錢一分貨,認為貴的就一定是好的。

但這條法則,其實在很多行業都行不通。想想你了解的行業,有些產品貴出天際,但實際上性能並沒有好多少,甚至還不如便宜貨。

保險也一樣。

貓妹認識不少精算師,根本不買自己家的保險,即便有員工優惠價都不買。這就很說明問題。

保險是報備制度,只要精算模型沒有作假,其實監管對定價並沒有限制。所以,不要相信那些貴就是好的鬼話了,好的產品靠自己說話,不用靠浮誇。

記住我們買的是保險,不是宣傳造勢。

04 看合同!

心理準備做好後,接下來就是看合同時間了。

再難也要看。尤其是保險責任、責任免除部分,是你必須要了解的。如果是醫療險,續保部分也要着重看。

除此之外,合同里所有帶特殊標記的,比如標黑、加粗、彩色、斜體,都要認真看。這些是監管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對客戶進行提示的重要信息。



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問銷售人員,可以問官方客服,可以查資料,多方佐證。

為啥看合同這麼重要,因為銷售人員說的再天花亂墜,合同里沒寫都不作數。理賠的時候,保險公司只認合同,打官司的時候,法官也只看合同。

所以,再難,合同也要看哦。


其實,這麼多年,貓妹積累的買保險的經驗在一篇文章里真的說不完。大家感興趣,可以去公號里慢慢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