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煎包,餃子是用澱粉水還是麵粉水?很多人用錯了,難怪沒有“冰花”
水煎包,水煎餃子是一款極具特色的傳統風味小吃,在烹制過程中融入了煮、煎、蒸等多種手法。剛出鍋的水煎包,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軟嫩,脆而不硬,香而不膩,味道鮮美極致,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水煎包是我家餐桌上常見的主食。小時候麻麻經常早晨起來給我煎個水煎包,配上一碗上米粥,再來一碟小鹹菜,簡直是絕配了。媽媽做的水煎包,蔥香夾帶着肉香,肉餡嫩滑,美味在口久久不散,非常好吃。
甭管去哪吃飯,只要看見倒扣在盤子里的冰花煎餃上桌,都會默默的先佩服人家一會,薄且有花而又不糊,是怎麼做到的?有難度。
試了下,分別用澱粉和麵粉都做了,澱粉的冰花細密輕薄,麵粉做的花紋粗獷卻更脆更焦香。只是別管哪種,成功的秘訣是得用不粘鍋,最起碼對新手來說利器是有幫助的。我用鑄鐵鍋做過,糊了,還有點粘底。但是用麥飯石的不粘鍋,就好掌握了。只要鍋內水分快乾時盯緊點,隨時觀察,調最小火,哪怕從上面看冰花出現焦色了,底部也不會糊。麥飯石是不是石頭不知道,但不粘效果最好的。
還有就是調冰花的麵粉跟水的比例,1:10,一般都是1勺麵粉加入一小碗水,拌勻倒鍋里即可。澱粉用這個比例也可以。
首先我看到網上的教學配方、既然有名人帶路,備好料我就開始跟着網上的腳步動起來了…
材料:冷凍水餃一包(20顆)
麵粉水的比例是9:1:1 (水:低筋麵粉:沙拉油)
PS:以上是阿基師的配方,我只多加了一點點玉米粉,增加線條明顯度
調粉水:全部粉和水一起調均勻,接着加油再調勻備用。
潤鍋:平底鍋里先放一點點油和水,用紙巾抹一抹讓鍋底均勻的潤鍋。
PS:煎餃要用平底鍋比較好操作,成品倒扣時才會漂亮
鋪餃:餃子一顆顆排好再開小火,倒入調好的麵粉水,稍微移動餃子避免麵皮巴住鍋底,擺好後蓋上鍋蓋用中大火先煎10分鐘再轉小火續煎2~3分鐘讓水分收干。
PS:再次提醒,若使用的是冷凍水餃不用退冰直接下鍋煎
餃子不要擺的太靠近。麵粉水要再次攪動均勻再使用。麵粉水最好能淹到餃子的1/4,因為是半蒸煎,水量會影響餃子皮的口感和彈性,期間可以掀蓋檢視水分蒸發的程度但不適合再加水。
等待的時間可以準備沾醬,蔥花、蒜泥、醬油、醋,(喜歡辣的話再剪些辣椒),喇一喇就是提味的沾醬。
看到鍋邊已經有結痂的麵粉水,這時中間應該還是有水分的,轉小火悶煎到水分蒸發,這階段最容易臭伙搭,要注意火候。
倒扣成型,拿出比鍋小的盤子,輕扣在鍋面上,快速翻轉鍋子,煎餃就會美美的現形了。
這是第一輪的脆皮,其實已經比我以前做的還薄了,吃起來也有咖茲的聲音,但不是我看過的冰花線條,心裡想着是不是粉放太多了,後來又重作幾種不同的粉水比例,終於讓我抓到我理想的黃金比例了。
還有一點要提醒朋友,倒扣後的鍋子難免會有殘留的鍋粑碎,建議順手清洗,不然鍋冷了這些會牢牢的巴鍋,得要先泡水讓粉粒鬆弛後再慢慢摳,會增加洗鍋的時間。
大家應該有發現到我的煎餃有一小部分焦黑了,我忽略了我的爐子是上下圈集中的上下圈火力,我關小火之後還要移動鍋子才不會焦掉,如果是內外兩圈式的瓦斯爐,轉小火就不會有像我容易焦的情形了,所以接下來做的幾份,我非常留意鍋子的受熱區塊。
接着幾份煎餃的步驟都一樣,只改變粉水的比例,這是我的黃金比例:1茶匙(約5g)玉米粉+1飯碗(約200cc)水+1茶匙的油。
隨着水分慢慢蒸發看到明顯的網絡線條,這時候要移動鍋子維持鍋里的平均受熱面積。
小心扣盤翻轉後,我終於做出江湖傳說的冰花煎餃線條了,冰花有點像六角蜂巢,好看的格線非常細緻又脆弱,酥到一碰就會斷碎,貼着鍋底的金黃餃皮也有一樣的酥脆嚼感,好吃指數大升級!
像紙片一樣薄的厚度,比我做瓦片還要薄上10幾倍,漂亮極了!餃子在煮熟的過程會釋放一點餡汁,好看冰花脆片就會有一點點的咸香風味。
這個餃子是我一試成主顧的店家,老闆不但有心也有創意,常常會有新口味讓客人保持新鮮感,不僅是包餡大方,Q彈不容易破的餃子皮,不管拿來水煮還是煎炸都好吃。
新口味-芋頭水餃,有絞肉、鮮香菇、芋泥和芋頭塊,不用沾醬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