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凌晨美國FOMC會議如期加息75個基點,美元指數漲超1%上至111.83,創2002年以來新高,美股三大股指集體收跌,同時導致離岸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周四盤中突破7.1。
9月15日,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破7.0,9月16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亦“破7”。這是自2020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人民兌美元匯率“破7”的情況。
一周時間,人民幣持續貶值,市場人士表示,預計短期美元仍會持續強勢,對非美貨幣構成一定壓力,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不減,但由於其他非美貨幣貶值幅度更大,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仍維持強勢,大幅貶值風險不高,近期需密切關注國內央行動向。
在本周的決議聲明中,美聯儲再度重申繼續加息是適宜的、高度關注通脹風險,繼續強烈承諾要讓通脹率降至聯儲目標水平。
鮑威爾說了什麼?容忍經濟放緩,重申堅持加息,不會過早啟動降息
新聞發布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再提經濟放緩是降通脹的“不幸代價”,緊縮對物價的影響存在滯後性。與8月全球央行年會上的演講類似,鮑威爾表示“降低通脹需要時間,需要強力運用政策工具達到供需平衡”。
這一過程中,鮑威爾認為“需要經濟增長在一段時期內低於趨勢”,可能引發“就業市場疲軟”,但都是降低通脹的“不幸代價”,否則將會迎來“更大的痛苦”,暗示“硬着陸”可能無法避免。地產等利率敏感性領域已經感受到加息的影響,但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緊縮對物價的影響
對於11月、12月兩次會議的加息幅度,鮑威爾雖然還是表示不會再像過去一樣給出明確的加息指引,具體的幅度取決於數據表現,但提到“年內還將加息100-125bp”。雖然鮑威爾表示,“隨着政策立場進一步收緊,美聯儲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點放緩加息”,但也重申了歷史經驗,即“必須堅持加息,直至目標完成”。
美國當前經濟不差。與上一次會議聲明相比,美聯儲認為最近的生產和消費指標在適度增長(7月會議認為指標疲軟);並強調近幾個月就業增長強勁,失業率保持在低位。整體來看,對經濟和就業保持樂觀。此外,鮑威爾指出,美國經濟強勁,仍有大量儲蓄可以支撐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有可能比美聯儲預期的更強勁。這或也表明,美聯儲仍對未來軟着陸有期待。
截至8月,美國失業率仍在3.7%的歷史低位;截至9月10日,美國周度經濟指數從高點回落,但仍在1.9%附近,好於疫情之前水平(2020年3月之前)。整體來看,美國當前經濟不差。
不過,經濟學家越來越擔心,隨着時間的推移,美聯儲大幅加息將導致美國企業大幅裁員、失業率上升,並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爆發全面的經濟衰退。美聯社在報道時也評論稱,激進的加息措施加大了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
考慮到房價高企、勞動力市場緊張、地緣風險仍未消除等因素,預計美國通脹仍難回落。截至8月,我們跟蹤觀察的中位數通脹同比和16%截尾平均通脹同比續創有數據以來新高;美國核心彈性CPI同比回升,且核心粘性CPI同比已經持續上行至1991年以來新高。
通脹偏高、美元偏強、美債利率走高、美股偏弱的局面,在年內或較難緩解。此外,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會影響到全球的流動性,新興貨幣仍會面臨貶值壓力,貨幣政策空間受限。
加息預期
最關鍵的是,美聯儲繼續上調了對加息終點的預測。
美聯儲將今年的利率中樞從3.4%上調至4.4%,將明年的利率中樞從3.8%上調至4.6%,明年仍維持一次加息的預測。這就意味着,在年內接下來兩次議息會議中,美聯儲可能要再加息共125BP,全年可能累計加息17次,市場的加息預期也已經上調。
美聯儲的點陣圖也顯示,19位成員均預期2022年至少加息15次至3.75%(每次25BP),其中,超過9成的成員認為要加息16次,超過5成的成員認為要加息17次至4.25%。
在2022年加息17次的基礎上,超過6成的成員認為2023年還要加息1-2次,只有1位成員認為要降息。在2023年加息到4.5%的基礎上,接近9成的成員認為2024年要降息;接近8成的成員認為降息不止1次。
根據CME“美聯儲觀察”顯示,截至9月21日,市場預期11月加息75BP的概率超過7成;12月再加息50BP的概率接近7成。
美聯儲加息推升美元大幅走高。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Matt Weller認為,本周餘下時間,市場交易者將消化此次美聯儲會議的影響,美債收益率和美元上漲、股市和風險資產下跌的近期趨勢可能延續。
國泰君安宏觀首席分析師董琦預計,後續在人民幣匯率趨貶過程中將有進一步的政策干預,避免貶值過快和幅度過大。
經濟衰退預期再度加強:強美元、高利率、弱美股
美聯儲繼續下調對未來的經濟預期。在美聯儲的視角下,美國經濟將未來多年內都不復2%以上的增長,抗擊通脹的代價是巨大的。同時美聯儲上調了未來失業率預期,其預計未來多年內失業率都將高於4%的“自然失業率”。對於通脹預期,美聯儲認為直到2025年才會恢復2%的通脹水平。
美聯儲不斷下調經濟預期、上調失業率和通脹預期,本身反映出經濟“軟着陸”的難度越來越大。
對於大類資產而言,美元短期內仍將保持強勢,而美股的熊市則在較長時間內難以逆轉。
美元的強弱一方面與美聯儲政策相關,另一方面受經濟基本面的影響。
美元在短期之內仍將保持較為強勁的勢頭,年內可能出現再度的階段性沖高,給全球資本市場帶來較大的風險。但美元長期強勢的基礎不牢固,明年預計將隨着美國經濟衰退而轉弱。
美股則面臨長期的調整壓力。無論是“滯脹”還是“衰退”,對於美股而言都是尚未被充分定價的壓力,美股的熊市難言觸底。
A股受到壓制 但時間不會太久
A股具有一定獨立性,但是隨着人民幣貶值壓力繼續積累和海外市場波動可能加劇,其對國內市場的壓力也不應忽視。我們認為當前股市的主要風險偏向於外圍風險。美聯儲激進加息,歐美衰退預期不斷增加,以及中美關係走勢的不確定性在年內難以消除,股市情緒的全面回暖可能仍需時日。
在全球高通脹及能源危機背景下,由於美國經濟對能源的依賴性遠低於歐日等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經濟發展更具韌性,也從基本面的角度對美元產生支撐,避險資金紛紛迴流美國。在這個意義上,歐洲成為俄烏衝突的主要受害者,也成為此輪危機中被美國收割的對象。
就中國而言,受益於強健的產業鏈基礎和強大的製造能力,以及國內能源價格的相對平穩,我國製造業的出口供給能力和出口價格具有相對優勢,出口份額逆勢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吃下了歐洲製造業競爭力下降帶來的訂單缺口。在這個意義上,我國也是此輪俄烏衝突的受益者之一。
出口競爭力的提升,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支撐,這也是為什麼人民幣除了對美元貶值外,對歐元、日元等貨幣能保持強勢的重要原因。
考慮到冬季能源需求高峰來臨,能源問題很難在短期內出現實質性緩和,美國經濟的避險屬性依舊較強,加速從周邊國家吸血,經濟韌性強,美聯儲貨幣加息空間更大,對美元匯率也會有更強的支撐作用。待能源危機緩解後,這種支撐作用消失,也會拉動美元走弱,人民幣相對走強。
本文源自同花順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