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科學探索獎”公布,4位青年女科學家獲獎!首位“90後”獲獎者是她→

9 月 15 日,2022 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他們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獎金。

全國婦聯女性之聲注意到,本屆獲獎者中有4位女性,4年來女青年科學家獲獎人數已達到21位。在本屆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獲獎人僅31歲,系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王光宇,她也是“科學探索獎”首位“90後”獲獎者。

本次獲獎的女青年科學家是:

范宣梅 成都理工大學

陳婷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吳晨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王光宇 北京郵電大學

范宣梅

現任地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范宣梅一直聚焦“強震地質災害鏈生演化機制與預測”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針對災害鏈不同演化階段,在同震響應機制、震後災害鏈效應與預測、災害風險預警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並將其應用在我國強震山區的防災減災工作的實際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范宣梅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IAEG Richard Wolters青年科技獎,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首屆優秀女地質科技工作者(全國共10位)等榮譽稱號。擔任國際大型滑坡研究協會(iRALL)秘書長、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IAMG)評獎委員會委,SCI期刊Earth Surface Dynamics、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的副主編和Landslides、BOEG、工程地質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的編委。

陳婷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主要從事組織再生調控與疾病發生機制的研究,重點研究皮膚微環境在組織再生過程中調控幹細胞命運決定的生物學功能和分子機理,以及闡明遺傳性或獲得性皮膚疾病的致病機制,為疾病治療提供新的方向;已發表論文多篇,在毛囊幹細胞發育、幹細胞區域特異性、白癜風對稱分布調控機制等方面取得多項原創成果。

吳晨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食管癌、胰腺癌等惡性腫瘤的遺傳學研究,在揭示腫瘤易感基因、基因-環境交互作用以及遺傳變異與患者預後差異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和廣泛關注。她帶領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檢測隊的業務骨幹和移動P3實驗室馳援武漢,負責武漢最大規模的東西湖方艙醫院的患者核酸檢測。她帶領檢測隊日夜工作,核酸提取質量接近100%,檢出率穩定在99%以上。高質量的檢測結果,為東西湖方艙醫院創造了“零回頭”佳績。

王光宇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特聘研究員,首批小米青年學者,獲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工程支持,長期致力探索智能醫學生物計算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前沿水平研究成果,在Cell、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MICCAI 等國際期刊或頂會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作為負責人承擔多項國家課題,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相關數字健康醫療研究成果獲學術期刊Nature在“Spotlight”專欄關注及報道。

勇於探索 打破常規

才能做出有影響力的工作

王光宇長期致力智能信息處理、智能醫學生物計算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研究。當問及個人在科研工作方向上的定位時,王光宇這樣說:

“從研究方向來講,我所從事的是信息交叉方向。我研究生就讀於北京大學,當時相對開放自由、兼容並蓄的學術和科研環境,讓我有了更多機會進行自由探索,也是在那個時候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因此,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選擇從事的研究方向是生物醫學成像。在博士後研究階段,我開始關注智能科學領域,進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在工作階段,選擇北郵作為科研工作的新平台,也緣於北郵作為信息黃埔的專業優勢,希望有更廣闊的平台開展跨學科工作研究。”

“說到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的緣起,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專家Joachim Frank教授。由於讀書期間所在的實驗室與Joachim Frank教授有諸多交流,我了解到他作為一名物理學家,發明了電子顯微鏡圖像處理的單顆粒算法,在解析核糖體結構和功能領域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後來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也因此被戲稱為:一個物理學家因為解決生物問題,從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這件事情對我研究興趣的影響較大,我也想分享給大家。想說的是,科學的發展和重大科學技術成就的取得,越來越依賴於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這種交叉不僅僅是如何解決問題,更重要的往往是如何提出問題。

將個人興趣與事業相融合

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近年來,數字信息技術驅動的智能醫學計算不斷突破,催生了新的醫學研究範式,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熱門領域。同時,基於生物技術啟發的智能計算新方法,有望催生顛覆性的技術與應用。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王光宇將專業優勢與北郵信息科技特色相結合,做出了系列成績。

談及碩果背後科研之路上的努力和付出,王光宇如是說:

“交叉工作需要不斷保持對研究方向的追蹤、熱情、勇於試錯和持續學習能力。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要兼顧,時間是最大的挑戰。尤其是前期面臨組建團隊和培養學生、申請項目等一系列工作,同時還要保證自己的研究方向發展。因此,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印象中,這兩年的除夕都是與科研項目一起度過的。當然,這個過程也會甘之如飴。因為將個人興趣與事業能融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持續學習 科教融合

擔育人使命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光宇認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為國家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和中堅力量,而科研的品味和創新的持續追求,會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王光宇說:“我所在的張平院士領銜的團隊是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一直注重將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學。作為團隊的一名青年教師,我也希望能夠傳承和發揚這樣的精神,在積極推進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建設的同時,能夠努力探索新路徑,將科研育人理念貫穿於育人實踐中。目前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已經開始講授自然語言理解、模式識別與應用等課程,希望通過課程學習,能激發更多學生開展科研探索的興趣,幫助他們提升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的意識和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

面向未來

獎勵潛力

鼓勵探索

科學探索

永無止境

勇闖科學“無人區”

勇攀科研“最高峰”

加油

女青年科學家們!

來源/全國婦聯女性之聲綜合自北京郵電大學、騰訊、成都理工大學等

編輯/廖芸卿

審簽/喬虹

監製/席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