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焦慮症的經方

焦慮症,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廣泛和持續性焦慮或反覆發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徵,其焦慮或恐懼往往無實質內容或與現實處境不符,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口乾、尿頻尿急、出汗、震顫等自主神經癥狀和運動性不安。臨床根據其病程和表現分為廣泛性焦慮驚恐障礙兩種形式。中醫認為焦慮症是一種與中醫七情相關的情志疾病,其發病的相關臟腑應主要歸於心,涉及肝、膽、腎、脾等臟腑,將本病歸屬於“驚悸”、“怔忡”、“不寐”、“善恐”、“郁證”、“百合病”、“臟躁”、“梅核氣”、“卑揲”、“燈籠病”等病範疇,並在治療本病中積累了許多經方驗方,在此簡單介紹幾首:

1.炙甘草湯《傷寒論》:

組成:甘草(炙)12g,生薑(切)9g,桂枝(去皮)9g,人蔘6g,生地黃50g,阿膠6g,麥門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棗(擘)10枚。

功能: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①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②虛勞肺痿。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

2.黃連阿膠湯《傷寒論》:

組成:黃連 12克;黃芩 6克;芍藥 6克;雞子黃 2枚;阿膠 9克

功能:養陰瀉火,益腎寧心。

主治:“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煩, 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主要治療焦慮、心悸、失眠、陰虛便血等病症。

3.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組成:酸棗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功能: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湯主之”。適用於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證。虛煩失眠,心悸不安,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

4.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

組成:甘草90g,小麥30g,大棗十枚。

功能:養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婦人臟躁, 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 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適用於臟躁。症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

5.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茯苓各12g,厚朴9g,生薑 15g,蘇葉6g。

功能: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半夏厚朴湯主之”。適用於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6.百合地黃湯《金匱要略》:

組成:百合七枚(擘)24g,生地黃汁一升24g。(200ml《中華名醫方劑大全》)

功能:養陰清熱,補益心肺。

主治:“百合病, 不經吐、下、發汗, 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適用於百合病之心肺陰虛內熱證。症見神志恍惚,意欲飲食復不能食,時而欲食,時而惡食;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靈;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舌紅少苔,脈微細。

7.溫膽湯《千金翼方》: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60g,陳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

功能: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8.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桃仁12g,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殼、甘草各6g,柴胡3g。

功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乾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脈澀或弦緊。

9.越鞠丸《丹溪心法》

組成:香附、川芎、蒼朮、神曲、梔子各等分(各6g)

功能:理氣解郁,寬中除滿。

主治:六郁證。胸脘痞悶,腹中脹滿,飲食停滯,噯氣吞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