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6年巴勒斯坦的軍事行動

感受戰爭的真實氛圍,領略戰爭的成敗得失。

大家好,這裡是頑皮看世界,我是頑皮。

埃及為代表的中東地區對英軍控制蘇伊士運河至關重要。這條運河是英軍向印度輸送給養的交通要道,易攻難守,非常容易遭到駐紮在巴勒斯坦的土耳其軍隊的襲擊。

我們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1914年到1916年,發生在巴勒斯塔的軍事行動。

土耳其於1914年10月底對協約國部隊發動的進攻很快就得到了英國政府的回應。11月5日,英國佔領了塞浦路斯,開始派出軍艦對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土軍要塞進行轟炸;12月18日,英國宣布對埃及實行保護政策。而蘇伊士運河即是促使英國擺出種種姿態的原因—作為大英帝國控制亞洲的基礎,這條運河是英軍所有運往印度的給養都必定會經過的交通要道。為了保護這條糧道,英軍及大英帝國屬地聯軍紛紛出動,這支聯合軍隊的統帥是約翰·馬克思威爾將軍。

土耳其自然也知道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1915年初,土軍第一次意圖佔領該運河。1月14日,在海事部長迪耶莫·帕沙的帶領下,土耳其第四集團軍中一支2.2萬人的精英部隊從巴勒斯坦地區的比爾謝巴出發。在協助迪耶莫的德國參謀長弗蘭德里奇·克萊斯·馮·克萊森斯特恩的巧妙組織之下,該部隊成功地穿過了缺水的西奈半島。但在2月2~3日利用浮橋穿過運河時,土軍卻被英國守軍的炮火擊潰,迪耶莫只好又率部退回了比爾謝巴。在這一年接下來的時間裡,由於各自的主要精力都分散在了加利波利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戰場上,英土雙方都沒能在蘇伊士運河地區佔到什麼便宜。

1916年,英軍被兩件事情佔據了所有的注意力:一件是土軍對西奈地區發動了進攻;另一件則是英國後方爆發了叛變。英軍在埃及的新指揮官阿奇波德·莫里將蘇伊士運河的防線推進到了西奈半島之內,而建立一道新防線勢必也需要建立新的通信網、新的防禦堡壘和新的供水系統。英軍的建設工作大體上進行得四平八穩,只有一小部分遭到了來自克萊斯·馮·克萊森斯特恩麾下3500人的沙漠軍團的騷擾。

1916年7月,土軍決定發動一次大型進攻以摧毀莫里建造的一系列工事。這次行動仍由克萊斯·馮·克萊森斯特恩指揮,但總人數卻達到了1.6萬人;而德國則為之提供了機關槍、野戰炮、防空特遣隊和12架飛機。7月中旬,大批土耳其軍隊集結在羅馬尼亞之外距離運河約32千米的一個小鎮,這裡正是莫里工事的最外沿。8月4日,土軍對敵發動奇襲,戰鬥拉開帷幕,但土軍在此戰中佔領的一小塊地區第二天就又被英軍奪了回去。

由於缺乏飲用水,克萊斯·馮·克萊森斯特恩被迫退往96千米之外的埃爾阿里什。羅馬尼亞之戰損耗了土軍約8000名士兵,而英軍卻只損失了這個數字的1/8。至此,英軍以絕對的優勢打消了土軍對蘇伊士運河的威脅。

好了,關於1914年到1916年在巴勒斯坦的軍事行動,我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大家好,我是頑皮,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