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數據公布了,卻看不懂?看完本內容將讓你豁然開朗

CPI,是常見且重要的經濟數據指標,英文全稱是Consumer Price Index,中文名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一般在應用之中都是用英文簡稱CPI。一說到CPI,總有人說這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經濟指標,這是為什麼呢?

有道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大部分人來說,生活之中,關心的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過日子的家常事兒,這些日常生活消費品價格的高低對家裡的生活質量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影響。


CPI統計的便是日常生活消費相關的商品或服務,涵蓋了全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食品煙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等8大類、 262個基本分類的商品與服務價格,自2016年起,CPI的8大類統計構成及權比分別是:食品3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14%、居住 13%、交通通訊 10%、醫療保健個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6%、煙酒及用品4%。


CPI的計算公式採用的是德國學者拉斯貝爾斯在1864年首創的拉氏公式,單位是百分比,一般是計算到小數點後一位數。


CPI的主要作用是反映通脹的高低和購買力的強弱,那麼,CPI應該怎麼理解呢?


簡單打個比方,假如2021年7月份CPI同比增長1.3%,這就意味着在2020年7月10000元能買的商品,在2021年7月要花10130元才能買,也就是說,2021年7月的10130元的購買力才相當於2020年7月的10000元,這就說明貨幣購買力弱於之前了。


此外,假如阿珍在2020年7月的月薪是5000元,到了2021年7月,月薪還是5000元,這就相當於阿珍在2021年的月薪對比2020年是“實際減少”了,因為在2021年7月,要5065元才能有2020年同期5000元的購買力,換言之,如果在2021年,阿珍的老闆阿強沒有給她漲薪水,對比2020年,就意味着阿珍是“被降薪”了。


那麼,1.3%的CPI所反映的通脹究竟是高還是低呢?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3%是CPI的通脹警戒線,1%-3%之間是“爬行的通脹”,屬於可以接受的物價上升正常範圍,超過3%則要開始注意通脹的增速。


雖然1%-3%屬於正常範圍,但是如果不理財的話,就意味着兜里的錢仍會逐漸貶值,這也是為什麼一說到理財就說是為了抗通脹的主因之一。


簡單而言,要跑贏CPI和抗通脹,最穩妥的方式就是要有3%以上的理財收益率,顯然,現在1年期定期存款1.75%和3年期定期存款2.75%的年利率已難以勝任這項任務,所以,要通過理財抗通脹還是要尋求大額存單、基金或股票等其他投資方式。


溫馨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理財要實現財富小目標,掌握高效的專業知識和技巧是關鍵,而不是喝財商雞湯,更多乾貨,請進入主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