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
作者蘭台,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今天我繼續用FQA的形式給大家介紹我這幾天和一些傳武愛好者的爭論,我發現這些傳武愛好者真的太容易相信清末傳武大師們後人以及徒子徒孫們的吹捧,而且一點也不具備基本的史料辨析能力。
從歷史研究的立場出發,考證某人的事迹是否真實,必須由多方材料互相印證,尤其是要和官方史料以及檔案相吻合。
尤其不能輕信口述史以及與官方檔案的無法形成互證的口述史。
為什麼官方檔案很重要?
就是因為封建王朝基本上是一個“功名”社會,有了功名成為體系一份子才能算是“自己人“,沒有功名的老百姓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人體乾電池。
以清朝為例,大家知道清朝更新最頻繁的書是什麼嗎?
《大清搢紳全書》
《大清縉紳全書》,原名《大清爵秩全覽》,內容顧名思義,就是彙集了大清朝當時各級官員職務履歷籍貫的工具書。
由於官場變動頻繁,所以這本書一般一年就會更新重版一次。
換言之,以武術家為例,一旦某位武術家考取了武進士/武舉人,那麼他的資料就會出現在各種官方檔案以及類似《大清縉紳全書》這種工具書里。
但是與此同時,清王朝對普通人毫無在意,一個普通人在清朝,如果沒能參與進大的歷史事件,又或者做出巨大貢獻,那麼,基本上在官方檔案以及史料里是查不到此人的。
這當然是封建王朝對普通民眾的蔑視,但是同樣,這也為許多清末傳武大師“神話”製造了條件:因為官方史料和檔案查不到,所以經歷和履歷就可以隨便說。
即使歷史學家進行嚴格考據,但是由於缺少資料,所以最多也只能說“存疑”、“不確定”,沒辦法完全否定。
不過,清末傳武大師以及他們的弟子們,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對當時社會以及官府的了解基本上從評書、話本上得來的,所以在製造“神話”的過程中,充滿了“君臣斗”的評書風格。
Q:你清末傳武大師大多數是窮人,那麼楊露禪一個四十多歲的河北農民能進王府教拳,兒子楊班侯能在旗營任教成為武官。妥妥的靠武術實現了階級躍升。
A:目前並沒有任何確切史料證明楊露禪真的做過王府教練,甚至連楊露禪具體進京時間都還沒能確定。
就連楊露禪的孫子楊澄浦、曾孫楊振基著書時都對楊露禪何時進京的語焉不詳,只是籠統的說“四十歲以後”。四十五歲、五十歲、五十五歲、六十歲都可以叫做四十歲以後。
另外,楊班侯所謂的旗營教官也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甚至我們都不知道楊班侯效力哪個營。
Q:咸豐四年(1854年),楊祿禪次子班侯、三子健侯相繼進京,助父教拳。楊班侯經瑞王府舉薦,充任清旗營武術教習,皇誥授武德騎尉賞戴藍翎官職。同時,全佑在旗營服役,然後還拜在楊班侯門下。你說巧不巧?
A:你的這個說法問題實在太大了。可以說完全經不起推敲。首先,楊露禪具體進京時間到現在都沒人搞清楚過,更有意思的是楊澄浦自己在《楊澄甫武學輯注》里說王蘭亭是楊露禪收的第一個徒弟,而王蘭亭自己則說他是1868年拜在楊露禪門下的。
按照這樣的說法,楊露禪在1854年以前就進京教拳,請問他第一個徒弟居然收在20年以後?楊露禪在這20年里就沒有收過一個徒弟?別忘了,王蘭亭大徒弟的地位可是楊露禪親孫子楊澄浦認定的。
其次,瑞王府1850—1860年處於絕嗣狀態,沒有男主人,請問楊露禪和楊班侯在瑞王府教誰呢?
另外,八旗在京師軍事機構一共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火器營、銳健營、虎槍營、步軍營、善撲營、神機營;1898年新增武勝新隊(虎神營),沒有一個機構叫旗營。請問楊班侯究竟在哪個營做教習?
最後,《大清縉紳全書》里查不到楊班侯的名字,他“皇誥授武德騎尉賞戴藍翎”一看就是死後家人花很少的錢買的封典,所謂封典就是捐虛官,而非實官。
太極
Q:楊班侯在萬字隊(神虎營)做過教習。
A:清帝八旗在京軍事機構里就沒有一個機構叫神虎營,不管是《八旗通志》還是《清史稿·兵志》,你能找出來我直播吃手機。
唯一比較接近的是虎神營,可那是1898年武勝新隊在1899年改的名字,意思是“虎吃羊(洋)”。
楊班侯卒於1892年,請問他如何死後第7年去虎神營做教習?
Q:楊露禪40歲開始教拳,67歲收第一個弟子(王蘭亭)?你不覺得搞笑嗎?沒有證據能亂說誰是大弟子嗎?靠編嗎?
A:楊露禪親孫子楊澄浦在他自己寫的《楊澄甫武學輯注》里提到王蘭亭是他爺爺第一個大弟子啊,楊氏太極第三代掌門人楊澄浦不能算證據嗎?
未完待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