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被密召進京,此後30年他再沒回家

幾乎每個聽了他故事的人

都淚如雨下

……

他是親友眼中的不孝子:

因真實身份被隱藏了30年,

連父親去世那年在內,整整30年沒回過家。

父母不知道他在做什麼,

兄弟姐妹們也都罵他“忘恩負義”。

可人們不知道的是,

他是離國家機密最近的人。

30年前,他像是人間蒸發了一樣,

30年後,已經93歲的老母親

得知兒子不回家的真相後,

把兒孫們叫到身邊說:

“三哥的事情,你們都要諒解!”

他不是不孝子,

對國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他就是黃旭華!

2019年9月17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

93歲的黃旭華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2017年11月17日,

人民大會堂上演了感人的一幕:

看到90多歲的黃旭華站在代表們中間,

習近平總書記挪開前排的椅子,

握住黃老的手,

一再邀請他坐到自己身旁。

猶記得,在央視《開講啦》的舞台上,

黃老娓娓地敘述自己的經歷,

在他的演講過程中,

觀眾們除了報以熱烈的掌聲,

還幾次抹起了眼淚。

撒貝寧說:這是我聽過的最震撼,

最讓人心情久久無法平靜的演講!

猶記得,

在上海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時,

90多歲的他,

在演講時毅然推開了為他準備的椅子,

全程站着完成演講,

他讓在場的所有人潤濕雙眼!

如果今天之前,

你還不熟悉黃旭華這個名字,

那麼今天之後,請記住他!

他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

也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

毛澤東憤怒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58年,為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潛艇技術的壟斷,

中央批准研製導彈核潛艇。

可中國無一人了解相關技術。

1959年10月1日,赫魯曉夫訪華,

中國政府向他提出

對中國核潛艇研製提供技術支持。

赫魯曉夫傲慢地回應:

核潛艇技術複雜,花錢又非常多,

你們中國搞不出來,只要我們蘇聯有了,

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

毛主席聽後憤怒地站了起來,

揮動着他寬大的手掌,說: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就是這樣鏗鏘有力的一句話,

黃旭華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核潛艇事業。

1926年,黃旭華生於廣東海豐縣。

父母懸壺濟世,仗義疏財。

看到父母的善舉,受人尊敬,

黃旭華自小立志繼承衣缽做個醫生。

可時代洪流將他人生計劃全盤打亂。

小學時,七七事變爆發,

沿海城市的學校大多被迫停辦了。

可日本鬼子轟炸愈發頻繁,每次警報一響,

黃旭華和同學都被逃難的人潮挾摟着

往城外的山洞跑。

年少的黃旭華開始思考:

為什麼日本鬼子想登陸就登陸,

想轟炸就轟炸?

為什麼我們中國老百姓

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卻要四處逃難、妻離子散?

這正是因為中國太弱了,

弱國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

黃旭華說:“我不學醫了,我要造飛機、

造大炮,造軍艦、中國之所以弱,

就是因為國防科技太落後了。”

總之什麼能對付敵人,他就學什麼!

1945年,21歲的黃旭華以優異的成績,

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學航空系,

但他的志向是造船,

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

1954年,他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

設計製造出新中國第一艘掃雷艇和第一艘獵潛艇。

四年後,我國核潛艇工程正式立項,

黃旭華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

“1958年春的一天,

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開會,

我什麼都沒帶就去了。

到了北京才知道,我們不回原單位了。”

和黃旭華一樣被通知到北京“開會”的共有29人,

都是艦船方面的專門人才,

他們成立了一個代號為“19”的研究所。

直到幾天後,聶榮臻元帥親自給大家開會,

黃旭華才明白自己的任務是什麼。

——在這次會上,

年輕的黃旭華被任命為核潛艇研製總工程師。

就這樣,

他甚至都沒有來得及跟父母家人告別,

就孤身一人來到了北京,

30年,始終沒有告訴家人工作內容,

30年,只留下了一個神秘的145信箱……

2

硬是靠着算盤造出了“核潛艇”

研究核潛艇得去海上,

因為機密和危險,必須遠離人煙:

黃旭華回憶:

“在海上奔波了幾個月後,

我們在黃海和東海的中國海域

分別選擇了一個荒涼的小島,

小島都沒有名字,只有編號,在地圖上也查不到。

為了保密,不通郵,不通電話,

偶爾只有經過偽裝的民船靠岸送給養和信件。

我告別了新婚的妻子,

帶着團隊到島上紮下了根。”

因為保密需要,

黃旭華的妻子李世英被調到了北京。

從此,黃旭華一家從此就在父母面前“消失”了,

唯一的聯繫方法就是一個

編號為145的內部信箱。

黃旭華常年生活在荒島上:

“條件非常艱苦,整年都是風沙瀰漫。”

比環境更艱難的是:

核潛艇的研發舉步維艱:

究竟有多難?

難到所有的人根本就沒見過核潛艇!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

直到有人從國外帶回兩隻兒童核潛艇玩具模型,

團隊才總算有了實物參數。

通過計算、對比,

玩具模型與他們搜集到的媒體資料數據吻合,

這讓所有人都信心大增。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

正是靠着拆解這兩個核潛艇模型,

科研隊伍才坐實了資料內容。

研製的每一個環節,

幾乎都是一次挑戰。

當時沒有電腦,

所有數據只能靠算盤和計算尺。

常常為了一個數據,

他們會日夜不停地計算,爭分奪秒。

他笑言: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關鍵數據,

大部分都出自他的那把算盤。

研發核潛艇時用的算盤

可見當時,黃旭華他們克服的困難,

根本不是我們能用文字形容出來的!

核潛艇是在深水中運動的武器庫和戰鬥堡壘,

一個3000多噸重的鋼鐵圓筒,

要像鯨魚一樣在幾百米深的海底遨遊,

必須集成航海、導彈、計算機、

核反應堆等幾十個專業學科

才能將它製造出來。

一艘核潛艇的發電量,

可以滿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電,

艇內僅控制閥門就有一萬多個,

各種儀錶達到幾千個,

製造工藝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中國第一代核潛艇上所有的材料和設備,

全都是自己製造!

文化大革命時期,白天搞“革命”,

黃旭華和一些技術骨幹還得挨批鬥。

但是到了晚上,

黃旭華和大家一起加班加點,

把白天失去的時間補回來。

1967年,黃旭華被“勒令”養豬,

1968年他才被“解放”出來,

夜以繼日地繼續進行研製工作。

夜半寒風刺骨,工廠施工遇到技術問題,

一個電話,他就立即掀開熱被窩,

穿起工作服,冒着零下十幾度、二十幾度的嚴寒,

爬山五十多分鐘,趕到工廠,

找出技術故障,和工人一起干到天明。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

終於,在黃旭華和所有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中,

1970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

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

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從1958年組建團隊

到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

短短不到13年的時間,

對於科技落後、經驗全無的中國,

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而直到今天,全世界公開

宣稱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也只有6個!

3

深潛300米的驚心動魄

1988年,新型號的潛水艇在研製最後階段

——交付海軍使用之前,

必須進行極限深度的深潛試驗。

這一次試驗的成功與否,

將直接影響中國核潛艇能否成為大國佩劍,

從而奠定中國在世界的發言權。

深潛試驗,風險很大,

任何一條焊縫,一條管道,一個閥門,

若承受不起海水壓力,都會造成艇廢人亡。

1963年,美國王牌核潛艇

“長尾鯊號”深潛試驗時,

不到兩百米就沉沒海底了,

160個官兵無一生還。

1988年,4月29日,

中國的核潛艇按照設計極限也要做下潛實驗

這艘由里到外,

全部由中國人自己建造的核潛艇,

能保證核潛艇挺過極限深度嗎?

試驗之前,艇員心理包袱很重,

有人給家裡留了遺書,

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風采》。

得知這一情況之後,

黃旭華第二天就帶了技術骨幹跟艇上的人座談:

“這樣吧,我跟你們一起下去。”

一句話點炸了整個會議室。

“總師怎麼能下去?”

面對群情激動,

62歲的黃旭華拿出了科技人員的自信與勇氣:

他說:我跟你們一道下去!

我是總師,不僅僅要為這條艇負責,

更要為艇上170個乘試人員的生命安全負責。

核潛艇開始是以50米、10米下潛,

後來陸續5米、1米慢慢越潛越深,

快到300米時,

潛艇頂殼承受着巨大的水壓,

多個位置咔咔作響。

這樣的聲音在水下300米深處令人毛骨悚然。

黃旭華鎮定自若,

指揮試驗人員記錄各項有關數據,

直至最後勝利。

成功後,黃旭華興奮地拿起筆寫了幾個字:

花甲痴翁,志探龍宮。

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而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

成為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

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這次深潛試驗,黃旭華的眼底、耳朵和牙齦

都因承受壓力過大而滲出了血……

從此,中國核潛艇劈波斬浪,

遨遊在深藍的大洋之中,

為保衛祖國和世界和平,

釋放出巨大的震懾力。

在黃旭華的帶領下,

我國僅用了13年時間

就走完了美蘇至少要用30年

才能走完的核潛艇研發之路。

黃旭華 彭士祿在中國092戰略核潛艇前的合影

黃旭華,讓中國人的脊樑挺得更直了。

可他,卻在父母和兄弟姐妹面前,

愧疚難當……

4

對國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1957年,黃旭華回老家過春節。

母親拉着他的手說:

“我和你爸也老了,你們要經常回來看看……”

黃旭華點頭答應。

可從1957年到1986年,

整整三十年他再也沒回過家,

與家人親友徹底斷絕聯繫,

父母多次寫信問在北京哪一個單位?

到北京去幹什麼工作?

黃旭華一直閉口不答。

由於不能回到父母身邊盡孝,

黃旭華每逢年節都會給老人寄去十元錢,

他只能以此表達孝心。

黃旭華的父母親

可父親生氣地把黃旭華寄的錢退了回去,

姐姐也寫信罵他“越大越不懂事”:

面對那張退回來的匯款單,

黃旭華心中五味雜陳,

欲哭無淚,還不能多解釋。

後來,父親因為腦梗到北京看病,

父母和兄弟姐妹除了145號信箱外,

完全沒有其他任何聯繫方式。

等半年後他收到信時,

父親已經去世多日……

父親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在做什麼,

老人家是帶着埋怨和不解走的。

在父母兄妹眼中,

這樣的黃旭華,就是個忘恩負義的不孝子。

1986年,當黃旭華回到闊別的家鄉時,

已經整整30年了,

父親、兄長已經去世,

看着已是滿頭銀髮的90多歲的母親,

黃旭華不禁跪地痛哭流涕。

而這次重逢,家人仍不知道他這麼多年在幹什麼!

直到一年後的1987年,一篇題目為

《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長篇報告文學,

詳細地介紹了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人生經歷。

至此,黃旭華這三個字才終於被“解密”!

黃旭華把雜誌寄給了母親。

母親一看,裡面所講的黃總設計師,

就是三十年沒有回過老家,

而被弟妹們誤解為不要家,

忘記了養育他的父母,不孝的三兒子。

母親一而再、再而三地閱讀這篇文章,

滿臉淚水,自豪不已。

她把子孫們召集過來,

鄭重地對大家說:

“三哥(黃旭華)的事情,大家都得諒解!”

母親這句話讓黃旭華非常感動,

黃旭華說,母親這句話對自己非常有意義,

每次想起來,他都忍不住流淚……

自古忠孝不能雙全,

黃旭華說:

“對國家的忠,

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2014年春節,已經是87歲的黃旭華

當選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頒獎詞中這樣寫道:

一窮二白的年代,

你挺起胸,

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

在頒獎現場,

87歲的黃旭華動情地說:

若干年之後,我的工作可以公開了。

我在父親的墳前說:

爸爸,我來看你了,

我相信你也像媽媽一樣地諒解我。

白岩松問:您哭了嗎?

黃老哽咽着回答:

我的眼淚,控制不住!

5

一生,無悔!

2014年,《感動中國》節目播出後,

人們才知道了黃旭華的故事。

黃旭華卻很認真地說:

我的妻子很偉大,沒有她,

我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而他的妻子李世英笑着說:

他啊,生活中什麼也不懂。”

他和李世英1956年結婚,

妻子為他先後生下3個女兒。

他離開家後,妻子用瘦弱的肩膀,

默默支撐起整個家。

黃老將老伴兒稱為“三品夫人”,

品德高尚、品質優秀、品味雅緻。

老伴兒則將他稱作“客家人”,

每次黃老從單位回來小住,

李世英就打趣說:“又回家做客了?”

連孩子們也跟着起鬨:

“爸爸又回家出差了?”

70年代他們從北方荒島遷至武漢後,

黃旭華的家就開始有了周末家庭晚會,

他為妻女表演小提琴、口琴,

他以這種特別的方式詮釋和表達他對妻子、

對女兒們深深的厚愛。

李世英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個家,

讓黃旭華專心致志於核潛艇事業。

黃旭華雖然從未當著夫人的面說過一句感謝的話,

可是當著媒體、當著子女、當著他人時,

他總是噙滿淚水地說欠了她一輩子,

感謝她一輩子無怨無悔的付出。

今天,92歲高齡的黃旭華,

依然精神矍鑠、健步如飛,

他每周仍在719研究所

帶上眼鏡和放大鏡工作5個半天。

黃旭華說:

很高興自己90多歲還能工作,

生活也能完全自理!

有人問他,祖國是什麼?

他這樣回答:

“列寧說過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

他就一次把血流光;

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

他願意一滴一滴慢慢流。

一次流光,很偉大的舉動,

多少英雄豪傑都是這樣。

更關鍵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

你能承受下去嗎?

國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

那麼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從1958年開始到現在,

93歲的黃旭華一直都在核潛艇的崗位上,

為祖國嘔心瀝血,

獻出了一生、無怨無悔!

共和國的旗幟上

有黃旭華和戰友們血染的風采!

約翰·肯尼迪,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

“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些什麼,

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

黃旭華和為中國核潛艇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們

我們能享受和平與安穩,

正是有像黃老這樣的“赫赫無名”的奉獻者,

他們在祖國貧弱的年代,

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

用自己的堅挺的脊樑,

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

“在驚濤駭浪的孤島,

他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在一窮二白的年代,

他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

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

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讓我們向黃旭華,

以及所有為祖國默默奉獻的大國脊樑,

致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