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行業投資策略:順應數字化浪潮,自上而下優選景氣賽道

(報告出品方/作者:萬聯證券,夏清瑩

1 行業回顧:資金面回暖,估值性價比凸顯

1.1 行情回顧:估值處於較低水平,資金關注度提升

計算機行業年漲跌幅表現一般,排名16。2021年初至今,申萬計算機行業下跌0.89%,漲幅在申萬一級28個行業中排名第16位。同期滬深300下跌5.95%,領先於指數5.06pct。

行業的資金關注度近兩周明顯提升。截止12月3日最新一周申萬計算機行業成交額達3006.24億元,平均每日成交601.25億元,日均成交額較上個交易周提升11.18%。最新兩周的日均成交額明顯高於2015年至今平均日成交額均值,顯示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反應出計算機行業的資金關注度明顯提升。

1.2 業績分析:收入端穩健向好,利潤端短期承壓

我們以SW計算機行業內標的為基礎,以2019-2021年為樣本的時間區間,最終選取了239個標的作為此次分析樣本(因數據不全不具有可比性,剔除了40個標的)。由於計算機行業各標的規模差異較大,我們將同時對比整體法和中位數法兩種增速表現,以便能夠更好的反映出計算機行業的真實增速變化及結構化特徵,避免單一大規模標的對行業整體的影響過大。

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速恢復明顯。2021年前三季度計算機行業實現營業收入5743.03億元,整體法下同比增長18.74%,較去年同期的營收增速0.86%同比提升了17.89pct;中位數法下同比增長16.42%,較去年同期的營收增速1.04%同比提升了15.38pct。整體法和中位數法下營收增速基本相當,且均較去年同期增速有較大提升,反映出計算機行業的銷售情況正加速恢復。

第三季度行業營收增速分化現象顯著。單季度來看,2021年Q3計算機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040.97億元,整體法下同比增長12.98%,較去年同期的營收增速3.3%同比增長9.68pct;中位數法下同比增長6.13%,較去年同期的營收增速13.4%同比下降了7.27pct。整體法下行業增速高於中位數法,表明疫情影響下行業龍頭企業收入增長強於中小企業。

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基本持平。2021年前三季度計算機行業實現歸母凈利潤198.88億元,整體法下同比下降-3.67%,較去年同期的歸母凈利潤增速-34.10%有較大恢復;中位數法下同比增長6.54%,較去年同期的歸母凈利潤增速4.75%同比提升了1.79pct。

Q3歸母凈利潤承壓,分化現象顯著。分季度來看,2021年Q3計算機行業實現歸母凈利潤73.08億元,整體法下同比下降20.83%,較去年同期的歸母凈利潤增速-11.5%繼續走弱。中位數法下同比增長1.2%,較去年同期的歸母凈利潤增速19.38%表現較差。Q3單季度歸母凈利潤出現下滑,與營收增長情況相反,主要是由於疫情點狀爆發的影響下收入確認和費用投入的節奏錯配,疊加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中位數法下Q3歸母凈利潤增速明顯優於整體法,主要是由於疫情影響下中小企業成本費用壓縮力度較大,而頭部企業保持相對正常的費用開支。

Q1-Q3扣非凈利潤增速好於歸母凈利潤。2021年前三季度計算機行業實現扣非凈利潤142.46億元,整體法下同比增長4.56%,較去年同期的扣非凈利潤增速-28.93%有較大恢復;中位數法下同比增長11.32%,較去年同期的扣非凈利潤增速1.03%同比提升了10.29pct。扣非凈利潤增速高于歸母凈利潤增速,主要是由於2020年同期計算機行業收到了較多的政府補助及稅費減免等非經常性損益,剔除該部分差異後,行業的盈利水平實際小幅提升。

Q3扣非凈利潤承壓,分化現象顯著。分季度來看,2021年Q3計算機行業實現扣非凈利潤63.21億元,整體法下同比下降14.69%,較去年同期的扣非凈利潤增速3.42%表現較差。中位數法下同比增長2.32%,較去年同期的扣非凈利潤增速20.57%表現較差。中位數法下扣非凈利潤增速明顯高於整體法,體現了計算機行業標的扣非凈利潤增速的分化。

經營性現金流短期承壓明顯。計算機行業Q1-Q3實現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499.95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153.68億元的凈流出程度明顯加大,Q3單季經營性現金流量由去年的凈流入變為凈流出。經營性現金流量表現欠佳主要是由於疫情影響下客戶回款進度放緩,但政府端及大B端信用水平普遍良好,回款推遲後有望在年底附近集中收回從而大幅改善現金流

2021年Q1-Q3建築信息化、人工智能、信創細分板塊營收增速表現最好。其中,建築信息化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4.63%,較去年同期的增速5.7%同比大幅提升38.93pct。人工智能的營收增速為41.41%,同樣較去年同期1.31%的增速大幅提升。信創板塊營收增速由負轉正,排名第三。單季度來看,營收增速排名前三的細分行業同樣為建築信息化、人工智能和信創。

2021年Q1-Q3細分板塊信創和建築信息化歸母凈利潤增速表現亮眼。建築信息化板塊前三季度同比增速由負轉正,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197.88%。信創板塊歸母凈利潤增速同樣由負轉正,前三季度同比大幅增長294.67%。單季度來看,Q3建築信息化和信創板塊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Q3同比增速分別為201.13%和65.41%。雲計算板塊Q3的歸母凈利潤也實現了81.91%的高增速,同比由負轉正。

1.3 持倉分析:配置比例處於歷史低位,抱團程度提升

計算機行業2021年Q3基金持倉佔比為2.70%,低配了1.41pct。計算機行業2021年Q3基金持倉佔比為2.70%,較2020年Q3同比下降了1.61pct,較2021Q2環比下降了0.86pct。對比計算機行業流通市值佔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2021年Q1計算機行業基金持倉的適配比例為4.11%,低配了1.41pct。

對比近四個季度計算機行業基金重倉情況,前十大重倉股組成變化不大。其中,恒生電子、廣聯達、金山辦公、用友網絡、深信服科大訊飛中科創達、寶信軟件連續四個季度位列前十大重倉股,恒生電子更是連續四季度位列前三大重倉股。安恆信息和柏楚電子為2021Q3新進入的重倉股。比較2020年Q4、2021年Q1和2021年Q2前十大重倉股排名雖有所變化,但組成基本相同,均為各細分行業的優質企業。

計算機行業基金持倉抱團程度仍然較高。2021年Q3計算機行業基金持倉前5、前10、前20個股市值佔整體計算機行業基金持倉市值的比例分別為42.65%、62.10%和81.32%,較2021Q2分別同比變動了-0.4pct、1.84pct、-0.36pct,行業配置集中度仍然較高。

2 行業展望:數字化為長期主線,信息安全貫穿始終

“十四五”規劃數字中國獨立成章,經濟數字化轉型為長期發展主線。“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新一代信息技術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產業下,將助力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同時,堅持自主可控,解決卡脖子問題仍是各行業的重點研發創新方向,信創產業景氣度將持續高漲。此外,大數據時代下,數據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網絡安全產業將提速發展。

2.1 工業互聯網:助力智能製造發展,行業應用加速落地

工業互聯網能實現企業全價值鏈的全面互聯。近年來我國製造業正逐漸由中低端轉向中高端發展,大量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需求應運而生。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通過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並對各類數據進行採集、傳輸、分析並形成智能反饋,推動形成全新的生產製造和服務體系,正在全球範圍內不斷顛覆傳統製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壯大。

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可以分為設備層、網絡層、平台層、軟件層、應用層五大層級,以及貫穿各個層級的安全體系。其中,設備層是工業互聯網的底層基礎設施,包括智能生產設備、生產現狀智能終端、嵌入式軟件及工業數據中心等;網絡層是指包括工廠內部和外部的通信,實現企業產供銷各個環節的網絡互聯;平台層即工業雲平台,包括了協同研發、協同製造、信息交易和數據集成等平台,是數據交換和管理的載體和中樞;軟件層包括了研發設計、信息管理和生產控制軟件,是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價值的核心環節;應用層是包括了垂直行業應用、流程應用及基於數據分析的應用;而安全體系則是滲透於以上各層中,從底層設備安全到上層應用安全為整個工業互聯網體系提供支撐保障。

新興技術日趨成熟,賦能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工業互聯網是新興技術交叉應用的重要落地場景。近年來,以人工智能、5G、邊緣計算、物聯網、數字孿生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融入工業互聯網,不斷拓展工業互聯網的能力內涵和作用邊界。先進的製造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強化了工業互聯網的賦能作用,催生工業軟件、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能等融合性技術。使機器、工藝和系統的實時建模和仿真,產品和工藝技術隱性知識的挖掘和提煉等創新應用成為可能。

政策密集出台,不斷提升工業互聯網定位高度。要求加快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強調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將加速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加速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 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指出:工業互聯網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新工業革命的關鍵基礎設施,加快其發展有利於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大範圍、更高效率、更加精準地優化生產和服務資源配置。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積極穩妥發展工業互聯網,並將工業互聯網作為數字經濟重點產業,提出打造自主可控的標識解析體系、標準體系、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工業軟件研發應用,培育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推進“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建設。(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工業互聯網助力企業降本增效。從工業互聯網創造的價值來看,主要在於能夠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充分發揮製造裝備、工藝和材料的潛能,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創造差異化的產品並提供增值服務。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的數據,華為依託華為雲構建的“煤礦大腦”,以“雲+邊+端”一體化方式打造“全感知-全鏈接-全智能”的智慧煤礦,實時風險實時識別率達98%,煤礦有效工時提高10%,設備運維成本下降65%;一汽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實時監測總裝車間電機設備狀態,通過對總裝電機的預測性維護,有效避免因非計劃停機造成的損失,實現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總裝電機故障預測準確率提高至90%以上,預測周期提前7—90天,非計劃停機時間減少10%—20%,電機維護成本節約5%—15%。因此,我們認為工業互聯網目前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已不僅來自於政策的部署,企業對降本增效、價值創新的追求也使其對工業互聯網產生大量自發需求。

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保持快速增長。據賽迪顧問數據,20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已達到6712.7億元,在2020年疫情對製造業的嚴重打擊下仍然實現了超過10%的增速。預計到2023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9814.9億元。從細分領域來看,隨着底層基礎設施和設備層逐漸建設完善,工業軟件和工業互聯網平台以及工業互聯網安全增速將會超過工業智能設備及工業通信領域,在產業收入中佔比不斷提升。

2.2 工業軟件:既是短板也是機遇

工業軟件是實現智能製造的重要支撐。工業軟件貫穿於產品規劃、設計、生產、管理、銷售等全流程,實質是將製造經驗、製造工藝等融合到軟件系統內,從而賦能整個生產製造過程。工業軟件是製造業精細化和產業基礎高級化發展的技術手段保證,通過實現企業自動化、數字化的研發、管理和控制顯著提升工業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是推動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撐,其先進程度決定了工業的效率水平。按照賽迪顧問的分類,工業軟件主要可以分為研發設計類、信息管理類、生產控制類和嵌入式軟件四大類別。

研發設計類軟件:主要通過計算機手段輔助企業進行研發創新,具體包括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E(工程仿真)、CAM計算機輔助製造,主要指數控編程軟件)、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和PDM/PLM(產品數據管理/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

生產控制類軟件:主要用於提高製造過程的管控水平,改善生產設備的效率和利用率。包括工業控制系統、製造執行系統(MES)、製造運行管理(MOM)、產品數據管理(PDM)、操作員培訓仿真系統(OTS)、調度優化系統(ORION)、先進控制系統(APC)等。

信息管理類軟件:支持企業運營管理的各類軟件。具體包括ERP(企業資源計劃)、MES(製造執行系統)、CRM(客戶關係管理)、SCM(供應鏈管理)、SRM(供應商關係管理)、EAM(企業資產管理)、HCM(人力資產管理)、BI(業務智能分析)、APS(先進生產排程)、QMS質量管理系統)等。

2015-2020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不斷壯大。2020年工業軟件產品實現收入1974億元,增長14.8%。根據Gartner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工業軟件市場規模約為433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9891億元。2020年我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佔全球比例約為6.6%,按照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在全球佔28%以上的份額來估算,中國的工業軟件市場還存在約5倍的增長空間。

我國工業軟件尚處於發展初期。我國工業軟件較多仍處於由引進應用向自主研發轉換、技術迭代能力建立的關鍵階段,工業軟件滲透率水平較低,2018年僅ERP類和CAX類軟件在企業中普及率超過50%。從國產化率來看,經營管理類工業軟件國產化程度較高,但研發設計類軟件幾乎被國外巨頭所壟斷,2019年國產工業軟件在研發設計類產品中的市佔率僅5%,生產控制類也僅50%。3D CAD、CAE、EDA、MES、PLC等高端工業軟件亟待突破。

技術封鎖下國產替代迫在眉睫,工業軟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5月,華為與EDA三大廠商的合作均因貿易制裁而終止,2020年6月,美國通過實體清單禁止我國部分企業和高校使用MATLAB軟件,工業軟件核心技術國產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十四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將工業軟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基礎軟件與傳統“四基”(即關鍵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以及產業技術基礎)合併為新“五基”。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印發《“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規劃指出,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包括重點突破工業軟件。

研發設計類:技術差異明顯,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2D CAD打破歐美壟斷,3D CAD亟待突破。國內CAD的主要廠商包括中望軟件、蘇州浩辰、數碼大方。在2D CAD領域,國內產品在建築、基礎機械製造等領域已經基本能實現對AutoCAD的替代,並憑藉較高的性價比優勢在國內和海外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3D CAD領域,國內產品尚處於不斷研發迭代、攻克關鍵技術的階段,仍未在實質上打破國外廠商的壟斷。2018 年全球 3DCAD 軟件市場規模約為 86.6 億美元,由法國達索系統公司(Dassault Systemes)、德國西門子公司(Siemens)和美國參數技術公司(PTC)三家壟斷,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的60%以上。國內CAD軟件市場規模約為7.33億美元,佔比8.5%,95%以上的市場被國外軟件佔據。

EDA 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我國企業主要處於二、三梯隊。全球 EDA 行業主要由楷登電子、新思科技和西門子EDA 壟斷,上述三家公司屬於具有顯著領先優勢的第一梯隊,約佔全球市場的78%。華大九天與其他幾家企業,憑藉部分領域的全流程工具或在局部領域的領先優勢,位列全球EDA行業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企業主要聚焦於某些特定領域或用途的點工具,整體規模和產品完整度與前兩大梯隊的企業存在明顯的差距。

國內EDA市場國產化進程加速。根據賽迪智庫數據,我國2018年-2020年EDA行業總銷售額分別約為44.9億元、55.2億元和66.2億元,實現連續增長。其中,2020年我國自主EDA工具企業在本土市場營業收入約為7.6億元,同比增幅65.2%。其中,國內廠商華大九天在模擬電路設計全流程EDA工具系統、數字電路設計EDA工具、平板顯示電路設計全流程EDA工具系統和晶圓製造EDA工具等領域具備充分優勢,2020年緊隨第一梯隊三大廠商其後,在國內EDA工具市場佔有率為6%。隨着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壯大,半導體自主可控不斷推進,國內EDA工具有望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國產化率不斷提升。

生產控制類:智能製造背景下高速增長,國內廠商在特定垂直行業具備優勢

生產控制軟件是實現智能製造的技術支撐。智能製造側重製造環節,以智能生產為發展主線,生產控制類軟件與智能製造聯繫最為緊密。生產控制軟件能夠通過提高製造設備利用率降低製造成本,提高產品製造質量,縮短產品製造周期,從而提高製造過程管理水平,實現生產的高效、節能和敏捷響應。

中國DCS市場集中度提升,國內廠商佔據龍頭地位。2019年,中國DCS市場份額已向龍頭開始集中。我國企業中控技術2019年佔據DCS市場27%的市場份額,在化工、石油等流程性行業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2011-2019年,中控技術連續九年蟬聯國內DCS市場整體佔有率第一名。中控技術市場份額從2011年的13.0%,領先第二名的市場份額不足1個百分點,成長至2019年的27.0%,領先第二名超過11個百分點。國內DCS廠商相比國外廠商更能及時滿足客戶需求變化,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隨着中國智能製造的持續推進,DCS國產化程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MES軟件市場供應商眾多,市場高度分散。我國MES行業興起不久,發展歷程較短。根據IDC數據,2020年中國製造執行系統(MES)軟件總市場份額達到30.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4.3%,較過去三年有了顯著上升。國內主流廠商包括寶信軟件、柏楚電子、鼎捷軟件、能科股份、賽意信息等企業,各具優勢領域。

關注MES在國內滲透率的提升和市場競爭格局的演變。MES作為個性化、定製化程度高的軟件,高昂的實施成本、複雜昂貴的維護成本導致在長尾的中小企業中滲透率一直不高。根據IDC數據,2020年中國製造執行系統(MES)軟件總市場份額達到30.9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為24.3%,較過去三年有了顯著上升。我們認為隨着國內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以及智能工廠的加速建設,MES產品的滲透率有望逐漸提升。

從競爭格局來看,根據IDC數據,西門子、寶信軟件、SAP在 2020年中國MES軟件市場排名前三。其中,寶信軟件憑藉其在鋼鐵行業深度耕耘及對製藥行業的拓展,以7.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鼎捷軟件、中控技術等分列第四和第七。MES軟件的核心是對行業生產流程的深入理解,對行業的know-how構成了MES廠商的競爭優勢。參考國外MES廠商的競爭格局,我們認為國內廠商將會在優勢的細分領域深耕細作,不同的垂直行業將出現各自的龍頭企業。

2.3 信創:國產化進程勢不可擋,行業信創持續深化

基礎軟硬件產業鏈初具雛形,正從“可用”向“好用”演進。信創即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它與“863計劃”“973計劃”“核高基”一脈相承,是我國IT產業發展升級採取的長久之計。2020年以來,我國信創產業開始全面推廣,從基礎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三個層次實現對國外產品的替代。經過在黨政軍領域廣泛的試點和應用,信創產業版圖已基本形成,我國ICT產業“缺芯少魂”的局面得到了極大改善。信創產品可靠性顯著提升,正由“可用”向“好用”加速演進。

多種架構並行發展,國產CPU產業初見雛形。國產CPU經過20餘年的不斷研發迭代已經改變了無芯可用的局面,目前形成了三種不同技術路徑的六大主要CPU廠商,分別為採用X86架構的海光和兆芯,和在ARM指令集授權下進行自主研發的鯤鵬和飛騰,以及基於開源架構MIPS、Alpha發展自主指令集龍芯申威。從性能和生態上來看,海光和兆芯能夠享受x86在桌面和服務器端的生態優勢且性能較高。從自主可控程度上來看,龍芯和申威由於是在開源架構基礎上自主研髮指令集,其自主可控程度非常高。而飛騰和鯤鵬均取得了ARM v8指令集永久授權,在性能、生態和自主可控程度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平衡。

產品快速迭代,銷量持續上升。龍芯於2021年4月宣布推出了LoongArch指令集,正式放棄MIPS架構授權。LoongArch指令集擁有2500多條自主指令,可以翻譯MIPS、ARM及X86指令,並且成功運用於龍芯3A5000處理器。2020年龍芯實現營業收入10.82億元,同比增長122.87%;海光DCU系列產品已於2021年3月正式進行了產品發布,未來將廣泛應用於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商業計算等領域。2020年海光實現營業收入10.22億元,同比增長169.53%;根據飛騰生態大會上的數據,飛騰CPU2020年交付芯片150萬片,同比增長650%,營收達到12.72億元。飛騰預計2021年芯片交付超200萬片,營收突破20億元。

運營商、銀行加大國產服務器採購力度,行業信創大幕拉開。繼2020年黨政信創全面鋪開後,2021年迎來行業信創元年。三大運營商服務器集中採購項目中,國產服務器的佔比持續提升,最新一期集采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採購的國產服務器數量分別為24823、28957和49691萬台,占採購總數量的比例分別為35%、21%和40%,標誌着國產服務器在電信行業的進一步廣泛應用。2021年8月,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國芯服務器選型"項目,主要定向採購搭載鯤鵬和海光芯片的國產服務器。服務器類型包括計算型服務器、均衡型服務器、存儲性能型服務器、存儲容量型服務器。繼三大運營商大批量採購國產服務器之後,以中國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也發布了國產服務器的集采大單,標誌着信創在金融行業已開始逐步落地。

國產操作系統形成兩足鼎立格局,麒麟和統信佔據絕對份額。目前麒麟和統信均已完成了與鯤鵬、飛騰、龍芯、海光、兆芯和申威六大國產CPU的配適工作,並積極建立起各自的軟硬件生態。麒麟操作系統由中標麒麟和銀河麒麟結合而來,背靠中國電子,並與中國電子旗下的飛騰構成PK生態體系,在黨政軍市場具有較強的渠道和資源優勢。根據麒麟軟件官網數據,麒麟操作系統現在已經適配的軟硬件產品共計352454件。統信UOS由深度、中興多家操作系統整合,基於深度操作系統(Deepin OS)形成了一定的用戶基礎,在民用領域具備較大優勢。依託北京、廣州、武漢三大適配中心,統信操作系統兼容適配組合數量已達10萬餘個。

華為歐拉築國產數字基礎設施,加速操作系統生態繁榮發展。2021年9月25日,華為全新發布了面向數字基礎設施的開源操作系統歐拉。11月9日,華為攜手社區全體夥伴共同將歐拉開源操作系統(openEuler)正式捐贈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在商業推廣方面,華為明確不做歐拉商業發行版,而是把能力進一步開放出來,不遺餘力地對OSV(操作系統廠商)夥伴們進行全面賦能,並成立歐拉運營支持部,幫助核心 OSV提升能力。同時在市場上形成協同,在方案上優先集成核心夥伴的產品。並通過組合銷售、共享華為渠道資源,擴大市場推廣。明年開始歐拉走向海外,也會藉助華為海外市場銷售渠道,通過服務器預裝、組合銷售等多種模式,推廣OSV商用產品。目前,統信、麒麟等操作系統廠商均推出基於歐拉的商業發行版,已廣泛應用於政府、運營商、金融、能源、電力、交通等行業核心系統。我們認為華為充分賦能合作夥伴,將充分推動國產操作系統的生態建設,帶動國產基礎軟件繁榮發展。

國產數據庫落地成功豐富。據億歐智庫統計,2021年1-9月以來公開的信創數據庫領域的典型項目共計53個。以達夢、人大金倉、阿里等為代表的國產數據庫已逐步進入金融、能源等行業市場,在各行業均有大量項目建設經驗。例如阿里自研的OceanBase數據庫已經與數十家銀行建立合作關係;華為自研的GaussDB也從2015年起與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合作。隨着國產數據庫產業生態的進一步完善,國產數據庫廠商的市場佔有率也有望持續提升。

2.4 智能駕駛:汽車智能化條件逐漸成熟,產業進入商業化落地階段

自動駕駛車輛快速放量,中國增速領先全球。根據IDC預測,2024年全球L1-L5級自動駕駛汽車出貨量預計將達到約5425萬輛,2020至2024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達到18.3%;L1和L2級自動駕駛在2024年的市場份額預計分別為64.4%和34.0%。根據IHSMarkit數據,中國乘用車市場2級及以上自動駕駛系統滲透率已從2018年的3.0%快速增長至2020年的13.0%,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近34.2%。中汽協統計的2021年第一季度的銷售數據顯示,中國L2車型新車滲透率已達30.49%,高於預期。根據摩根大通的研究,從現在到2025年,中國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將實現33%的年均增長率。

自動駕駛正處於L2向L3級別跨越發展的關鍵階段。從全球主要車企的自動駕駛量產規劃來看,2020年-2022年是大部分車企突破L3級別的關鍵時期。L3級別下,系統需要做到在特定場景下對車輛進行完全接管,解放駕駛員的雙手雙腳和雙眼,這將使系統的複雜性大大提升,相應帶來對軟件和算法的大量需求。

國家政策助推智能駕駛,提出明確發展目標。根據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的規劃,在自動駕駛方面,目標 L2、L3 級自動駕駛在2025 年新車銷量佔比中達到 50%,2030 年佔比到 70%。而 L4 級自動駕駛,2025 年在“高速公路、專用車道、停車場、園區、港口、礦區”等特定場景和限定區域商業化應用,在 2030 年新車佔比 20%,在高速公路廣泛應用,在城市道路實現規模化應用。2035年以後,L5 級無人駕駛乘用車開始應用。今年以來,智能駕駛相關政策不斷加碼。國務院2月發布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強調加強智能運載工具的研發,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應用。11月,交通運輸部印發《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重點提到要加快自動駕駛技術推廣使用。同月,全國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在北京開放,標誌着我國自動駕駛產業正式邁入商業化落地階段。

科技巨頭持續加碼智能駕駛,加速產業發展。智能汽車領域當前已經聚齊了各路芯片玩家,英偉達、高通等近年來在汽車主控SOC芯片領域大舉布局,分別針對ADAS、自動駕駛以及智能座艙領域推出了系列芯片,率先於傳統芯片企業在各領域快速落地。除了外資巨頭,在國內還有華為、地平線、黑芝麻、芯馳、芯擎科技等一大批企業已經快速崛起。芯片作為智能駕駛決策環節的核心,其成熟度的提升有望加速智能駕駛的商業化落地,帶動產業鏈下游軟硬件快速發展。

高通:全方位發力智能汽車,與寶馬達成合作

高通最新推出的Snapdragon Ride平台支持L1-L5自動駕駛,支持多芯片疊加使用,L3以下的輔助駕駛提供30 TOPs算力,面向L4-L5的自動駕駛系統提供700 TOPs的算力,量產時間節點為2022年。2021年11月,高通在投資者大會上闡明了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兩大未來重要的戰略方向。高通預計,未來幾年汽車業務將大幅增長。未來幾年,高通的目標市場規模將從現在的30億美元提升至2026年的15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6%。其中智能網聯、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將是增長的主要趨勢。同時,高通還宣布和寶馬在智能駕駛上達成合作,寶馬的下一代車型將採用高通Snapdragon Ride自動駕駛平台,其中包括高通的中央計算SoC等多個核心部件,新款車型將在2025年量產。中科創達是高通智能座艙平台深度合作方,隨着高通芯片在智能駕駛等領域的拓展,公司業務有望隨之增加。

英偉達:推出新一代自動駕駛計算平台DRIVE Atlan,Orin系列量產進度加速

2021年4月,英偉達發布全新的自動駕駛芯片Atlan,單顆芯片的算力能夠達到1000TOPS,相比Orin算力提升接近4倍,超過現今大部分L4級自動駕駛車輛整車的算力。Atlan芯片將於2023年向開發者提供樣品,2025年大量裝車。而英偉達更早發布的智能駕駛SoC Orin也進入交付期。據德賽西威方面披露,9月28日,第一款搭載一顆 OrinX SoC 的 IPU 04 線路板在惠南智慧工廠成功下線;10月5日,集成 2 顆OrinX SoC 的 IPU 04 也正式下線。根據英偉達在10月雲棲大會上公布的信息,目前採用英偉達 Orin 系列方案的車企客戶包括了,奔馳、沃爾沃、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上汽智己以及 R 汽車等。

華為:“極狐 阿爾法S 華為HI版”新車發布,搭載華為自動駕駛技術

2021年4月17日,華為聯合北汽新能源汽車高端品牌極狐一同發布了搭載華為智能駕駛技術的“阿爾法S 華為HI版”。“極狐 阿爾法S 華為HI版”車型不僅搭載了華為HI解決方案,同時也是首款搭載華為激光雷達方案的智能電動車。“阿爾法S 華為HI版”最大的亮點就是搭載了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它從技術上已經達到了可以全程由車輛自行判斷路況,自己駕駛的級別。阿爾法S華為HI版將搭載3顆96線車規級激光雷達,6個毫米波雷達,12個攝像頭,13個超聲波雷達,同時搭載算力可達352Tops的華為芯片。另外,還針對車機交互開發了鴻蒙OS智能互聯座艙,支持多達24個應用生態,包括暢聯通話、高德、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等,用高於手機的交互應用,達到人車交互一體化。打破車機應用難更新的困局,做到跟手機一樣,應用能夠時常更新。我們認為該車是華為五大新品可商用的重要支撐,未來有望進一步看到華為自動駕駛技術產品的更多落地。

2.5 網絡安全:景氣度保持旺盛,關注數據安全

政策推動下網絡安全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網絡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徵求意見稿)》發布,明確提出到2023年,網絡安全產業規模超過25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5%。相比2019年的規劃,目標規模擴容了25%。電信等重點行業網絡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達10%。7月9日,上海市經信委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處處長裘薇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安全高端對話上講到,正和網信辦協商,在今年發布的網絡安全“十四五”規劃以及即將發布的網絡安全產業的行動計劃當中,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公共企事業單位在網絡安全上的投入比例不低於10%。

投資分析:我們建議重點關注受益於智能製造加速滲透的工業互聯網和工業軟件領域,自主可控和信息安全長期需求牽引下的信創和網絡安全領域,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確定性趨勢下的智能駕駛領域。

產品服務多維度覆蓋,深入應用千行百業。隨着網絡安全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網安企業產品業務能力的提升,網絡安全產品和服務已經從傳統的網安領域拓展到了雲、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行業覆蓋工業製造、互聯網、金融等等。目前,我國的網絡安全產品和服務已經覆蓋了基礎安全、基礎技術、安全系統、安全服務等多個維度,產品體系日益完備,技術實力愈發增強。(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網絡安全市場集中度提升,優質企業強者愈強。根據CCIA統計,2020年我國網絡安全市場CR1為7.79%,CR4為26.4%,CR8為41.36%,整體市場集中度小幅提升。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貝恩對產業集中度的劃分標準,我國網絡安全行業CR8已經超過了40%的水平,彰顯我國網絡安全市場己經由競爭型轉變為低集中寡佔型。

網絡安全產品種類繁多,細分領域各有優勢玩家。分產品來看,網絡安全硬件市場的集中度較高,單品龍頭的市場份額均超過20%,其中深信服在統一威脅管理(UTM)、安全內容管理硬件和虛擬專用網硬件領域市佔率均為第一。軟件市場方面,競爭格局更為分散,除軟件安全網關外其他產品並未出現絕對龍頭。

數據安全有望成為網絡安全市場新增量。2021年6月1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這是我國在網絡安全和數據領域基礎性法律的重大成果。自《數據安全法》出台以來,政策對於數據安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11月1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徵求意見稿涵蓋了個人信息保護、互聯網平台運營者義務等多方面,首次將個人通信與非個人通信相區分、要求企業說明第三方收集個人信息的頻次或者時機,並首次提出平台制定隱私政策需公開徵求意見。12月1日,工信部印發《“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其中重點強調了“築牢數據安全保障防線”,提出了完善數據安全保障體系與推動數據安全產業發展兩大任務目標。根據賽迪諮詢的數據,大數據安全市場將會隨着大數據運用規模的拓展而高速成長,預計到2021年,大數據安全市場的規模將達到69.7億元。我們認為,隨着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加快,數據日漸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的同時也將面臨更多數據安全威脅,數據安全防護市場將隨之快速增長。

3 投資分析

在技術升級浪潮中緊抓政策紅利下的確定性需求,精選業績確定性強的優質賽道。緊跟“十四五規劃”政策指引,以“新基建”為核心,加速企業雲化、智能化和數字化進程,建議關注具備高景氣度及業績支持的細分領域。

2022年,我們預計計算機行業仍將演繹結構性行情,建議關注五條景氣賽道:

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產物,體現了互聯網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的變革力量,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着力點。“十四五”規劃將工業互聯網作為數字經濟重點產業,目前已在多個行業落地應用,預計未來五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工業軟件:工業軟件是我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間工業軟件的重要性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作為“新五基”之一是重點突破的對象。目前我國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國產化程度仍較低,核心技術亟待追趕突破。生產控制類工業軟件快速發展,在智能製造的大趨勢下預計還將迎來滲透率的充分提升。在政策和需求的雙重牽引之下,我們預計工業軟件有望長期保持較高景氣度。

信創:外部環境衝擊之下,基礎軟硬件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0年開始的黨政信創使國產軟硬件廠商迎來了業績的爆髮式增長,帶動產業生態日漸繁榮,信創產品在大規模出貨的驗證之下已處在從可用向好用轉化的階段。隨着2021年下半年行業信創接力黨政信創全面鋪開,預計信創相關廠商仍將保持業績的高速增長。

智能駕駛: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滲透不斷加速,我國對自動駕駛的技術和應用發展提出了明確目標。目前自動駕駛正處於L2到L3的加速過度階段,相應帶來對軟件和算法的大量需求。同時高通、英偉達、華為等產業巨頭在智能駕駛產業的布局進度加快,有望帶動產業加速發展。

網絡安全:2021年網絡安全立法密集落地,《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出台持續提振行業景氣度。大數據時代數據安全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網絡信息安全剛需提升。隨着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加快,數據日漸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的同時也將面臨更多數據安全威脅,數據安全防護市場將隨之快速增長。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