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因其毗鄰通州,在北京人的心裡更像是通州的郊區,已成為很多工作在北京、居住在河北人士的首選之地。修成(化名)是一名地產行業分析人士,亦是河北燕郊的一名普通的購房者,2014年首次置業,2018年換房改善。截至剛剛過去的2021年,修成已在燕郊生活了近10年,越來越習慣並喜歡燕郊。
在修成看來,2021年,即使燕郊樓市加大了供應力度,推出諸如夏威夷藍灣、福成禧悅里、東都時代等新盤,但總體而言,成交量較一般,整體上仍是“波瀾不驚”,目前還處在不斷築底的階段。
不過,儘管當前市場處於調整期,但修成仍看好燕郊樓市的未來,“燕郊是片希望之地,只不過人們需要對其重拾信心。”
2021年,燕郊樓市儘管加大了供應力度,但成交量並不算高。
2021年燕郊樓市“波瀾不驚”
臨近2021年年底的那段時間,修成的日常越發忙碌起來,工作上約好的會面、洽談,導致他頻繁進京。而在平時,若沒什麼事,他基本待在燕郊,有時候一周都不會進京一次,“得做核酸檢測之類的,比較怕麻煩。”
較為自由的工作節奏,源於其工作屬性。修成出生於河北承德興隆,是一名地產分析人士,工作重心在北京,實際居住地在燕郊。從2012年在燕郊納丹堡租房算起,這已是修成在燕郊生活的第十個年頭。
不過,跟修成不同的是,其愛人則是燕郊“跨省上班族”中的一員,她是燕郊本地人,每天早晚,固定往返於北京與燕郊,通勤大多採用的是公共交通。他們夫妻倆從2014年買房落戶燕郊後,這樣兩地通勤了多年。
燕郊,這座被稱為“北京編外”的衛星城,滿足了修成對生活絕大部分的想象。在燕郊結婚生子買房,有一套130多平方米三面朝陽的三居室,陽光很好,能照進客廳。小區環境安靜,周邊商業配套齊全,步行10多分鐘就可到達大型商超。修成將其定義為一個安定的居所,能為家人提供較好的生活場景,“5歲的兒子在上幼兒園,我母親從老家承德過來幫忙照顧他,疫情嚴控期間,兒子從客廳到卧室來回奔跑,也能出汗起到鍛煉功效。”
作為“老燕郊人”,修成見證了燕郊樓市的潮起潮落。2017年,受調控政策影響,燕郊市場迅速降溫,而一直到2021年,其恢復的節奏仍較為緩慢。過去的這一年中,燕郊樓市加大供應力度,推出諸如夏威夷藍灣、福成禧悅里、東都時代等新盤,但總體而言,成交量較一般,修成將其總結為“波瀾不驚”。“之前在政策持續發力之下,市場信心下降嚴重,加上疫情影響,目前還是處在一個不斷築底的過程中。”修成如是說。
沿着102國道出北京一到燕郊境內,就是燕郊著名的“售樓一條街”。曾經,這裡有着眾多銷售員,見到有人從車站下車,他們就熱情地上前推銷樓盤。而到了2021年,這裡很多售樓處都大門緊閉,人去樓空,偶爾個別售樓處還在營業,但與之前銷售們一擁而上的熱鬧情景截然不同。修成告訴新京報記者,“以前到燕郊,密密麻麻全是人,現在前來買房的人少了,也很少有人向我打聽燕郊購房情況,房產也不具備投資屬性了。”
市場的冷清反饋至數據層面。根據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燕郊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數為5553套,價格為19479元/平方米。“從2016年以來的數據看,2021年新房交易數據並不差,至少沒有出現斷崖式下跌。燕郊不缺購房者,但市場需求仍被壓制。房價方面,經過前幾年的下跌,當前泡沫反而少了。”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如是評價當前的燕郊樓市。
2021年,燕郊房地產市場仍未完全復蘇,房產中介門店也略顯冷清。
“燕郊置業者再回北京買房難度很大”
燕郊,有着和長安街相似形制的彩虹門,也有着與北京通州相似的密集居住區和車流、人流。因距離北京的CBD僅30公里,大量“潮汐族”的存在,導致房地產成為其主要產業,承接了大量北京外溢人口的購房需求。
拉長時間跨度,今年34歲的修成,不僅是房地產行業的見證者,亦是參與者。2014年,在親朋好友的幫忙下,修成買下上上城三季一套78平方米二居室,總價70多萬元,貸款30多萬元。之所以看中這一房子,無外乎價格適中。彼時,該房源單價9600元/平方米左右,且配套相對完善,適合修成這類剛需族“上車”,“畢業第三年,自己僅攢了幾萬,全靠大夥幫襯。”
如今回過頭來看,修成正趕上燕郊樓市迅速膨脹的攀升期。時至2016年,一位從事房產中介的親戚勸修成,趕緊將這房子以28000元/平方米的價格出售,甚至承諾,當天看房,第二天即可成交。修成也動了出售變現的心思,他算了一筆賬,彼時,除去剩下30多萬元的房貸,可凈賺190萬元。不過,最終拗不過家人,這一計劃最終作罷。
一年後,隨着限購政策的來臨,燕郊樓市趨於冰凍。2018年,由於孩子的出生,修成將換房計劃提上日程。當年11月份,他將上上城三季住宅以13000元/平方米的價格出售,再以15800元/平方米買下金玉緣小區一套130多平方米三居室,總價200多萬元,貸款100多萬元。
到了2021年,隨着這套房子住得越發喜歡,修成的心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把燕郊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將其定義為“企穩”:同等價位,他在北京無法擁有同等面積的居住空間及配套設施,也無法落戶解決小孩上學問題,“燕郊的房子對於我這樣的北漂而言,是一大饋贈。”
修成也從不寄希望於燕郊劃歸北京。在他看來,在燕郊置業,要放棄幻想、腳踏實地,同時也要做好回不到北京的準備,“從燕郊再回北京買房太難,尤其對北京東部的外溢人口而言,價差不是一兩倍。”
“不過,為了孩子,將來未必不可能。”修成說,“等兒子大了,若能在北京有套房,不用像我這樣往返於北京、燕郊之間,就更好了。”
“燕郊是片希望之地,有待人們重拾信心”
不同於修成的剛需自住需求,前幾年的燕郊,吸引了眾多投資客。房地產行業“擠泡沫”的這兩年,尤其是到了2021年,對於這些被套投資客而言可謂難熬。
2021年2月,一則“因資不抵債,燕郊天洋城房產免費送”的消息在網上開始流傳,引發較大關注。修成告訴新京報記者,他身邊就有投資失敗的不少案例。2016年底,修成的一個親戚跟人合夥以單價27000元/平方米、總價270萬在燕郊投資一套住宅,到了2021年底,房價腰斬,其中一方沒錢還月供,另一方不得不貼錢幫還,房子等同“雞肋”,不僅賠了錢,還打亂了原本的生活節奏。
比起個人投資客,一些地產中介的投資行為更為瘋狂,有些中介在樓市高點“上車”,到了2021年被套五六套的也不在少數,“他們之前是賺了些錢,只不過之前憑運氣賺的錢,現在憑‘實力’再慢慢還回去。”修成調侃道。
“想在地產周期中獲利的人都要小心,獲利的永遠是少數,未獲利甚至踩雷的,才是大多數。”對於在高點買入燕郊房產而被套的投資行為,修成如是評價道。
“不論是剛需自住,還是投資客都需要放棄幻想,利好政策已出盡,目前是個回歸價值本位的過程。”修成認為,燕郊樓市的“平淡”可能還會再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燕郊以前是個投資客較多、投資氛圍較濃的區域,這幾年被打壓回原形。人們對這一區域需要有一個重新評估和認識的過程。”
即便如此,走過波瀾不驚的2021年,展望更遠的未來,修成表示,他依然看好燕郊樓市,“以一個普通鄉鎮的視角來看燕郊,它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地方,只不過大家見慣了北京的繁華後,覺得燕郊稍差一些。但從全國範圍看,能夠發展出這麼多人口的繁華小鎮,很是了不起。”
而從買房置業的角度分析,修成認為,北京置業可能對很多人而言是個夢,但燕郊相對可及,“燕郊是片希望之地,只不過人們需要對其重拾信心。”
對於其個人的房產規劃來說,當務之急,修成正在努力賺錢還房貸本金,2021年他還了20萬元,今年準備再還10多萬元,由此減輕月供壓力,爭取未來五六年內將房貸全部還清,“我現在有房有車,月供6000元,媳婦公積金可用3000元,再加上其他一些收入,生活沒有太大壓力。”修成說。
修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居住的房子,每平方米上漲5000元是可期待的。再樂觀一些,未來每平方米上漲至30000元,若想出售,除去貸款還能剩350萬元左右現金,生活完全有保障。修成說,這是他作為一個燕郊人對未來的美好暢想。
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 圖片來源 受訪者供圖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