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的2020·特殊的記憶
● 從2015年3月正式啟動,到2017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民法總則,直至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民法典,歷時五年多,民法典終於修成正果
● 民法典編纂不同於一般法律彙編,民法典的這個“典”字標誌着民事法律制度的成熟,凸顯出法律規範從量到質的變化,也讓民法典與其他法律有了顯著不同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寧寧
“帶着民法典回家鄉!”2020年臨近尾聲,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向全國民法學者和即將迎來寒假的法科學生鄭重發出了這一倡議。在家鄉與家人團聚、親友相會的歡慶時刻被視為普及宣傳民法典的良機。
在法律人的心中,民法典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民法典的貫徹落實宣傳工作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回首2020年,民法典的誕生作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註定會在中國法治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編纂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立法工作之一,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客觀需要,也是形成完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體系的必然要求。
2879票贊成、2票反對、5票棄權。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意願、保障民事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典就此誕生。
7編、1260條、10多萬字。作為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複雜的一部法律,民法典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民事法律規範。
5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採用網絡視頻形式進行。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晉峰 攝
民法學者孜孜以求
耗時五年修成正果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第五次編纂民法典。此前,我國先後於1954年、1962年、1978年、1998年四次起草民法典,但是四次都因各種原因被擱置。
作為此次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全程參與了民法典的編纂工作。對於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他記憶猶新。
2015年3月20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辦公樓第四會議室里,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宣布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啟動。“當時,坐在我身邊的好幾位與會前輩都感慨地說,今天應該是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日子!”王軼回憶說。
也是在這一天,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工作小組明確了“兩步走”的編纂工作計劃:第一步出台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並將修改完善的各分編草案同民法總則合併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就這樣,從2015年3月正式啟動,到2017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民法總則,直至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民法典,歷時5年多,民法典終於修成正果。
制定民法典,是幾代人的夢想。幾十年間,很多民法學者的黑髮變成白髮,還有很多民法學家前輩帶着無限遺憾和期待離開世界。
民法學家、北大法學院教授魏振瀛是王軼博士後期間的合作老師。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魏振瀛仍然挂念着民法典。在進重症監護室之前,魏振瀛專門叫來自己的學生,使盡全身最後的力氣、用微弱的聲音講了半個多小時他對民法典起草的想法及期待。
時至今日,王軼都清楚地記得2016年最後一次去重症監護室看望魏振瀛的那一幕。當時,魏振瀛已說不出話來,但仍用眼神示意王軼給他講講民法典編纂的進展。介紹完基本情況將要離開時,王軼緊緊握着魏振瀛的手說:“魏老師,您一定要堅持住,一定要堅持到2020年民法典出台。”聽聞此言,兩行眼淚順着魏振瀛的眼角無聲地流下來。
2016年6月27日,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意味着我國民法典編纂邁出了關鍵一步。遺憾的是,那一年9月5日,魏振瀛因病去世,享年83歲。
5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審議。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居楊 攝
民事法律制度成熟
人民權利得到保障
2020年5月28日下午,民法典通過的那一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孫憲忠坐在人民大會堂里,熱淚盈眶。會場上,坐在他周圍的代表們紛紛轉身與他握手祝賀。散會後,在大會堂門口,也不斷有代表特意走過來向他表示祝賀。
“我有幸提起議案,有幸議案獲得肯定、立項,有幸提起立法方案,有幸提出建議和立法報告,有幸全程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和憲法法律委員會的審議,一切都是有幸而已。國家有幸,人民有幸,我才有幸。”當天,孫憲忠用一連串“有幸”記錄了這難忘的一刻。
2013年,當選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孫憲忠就以代表身份領銜提出“修訂民法通則為民法總則、整合其他民事法律為民法典”的議案。這也是他首個關於民法典編纂的議案。幾年來,孫憲忠圍繞民法典提出的各種議案、建議、立法報告多達數千條,僅民事權利一項,相關議案就有四五十個。
2018年3月,孫憲忠當選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同年8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從那時起,孫憲忠參與了此後所有各分編草案的常委會審議。
“民法典編纂不同於一般法律彙編,民法典的這個‘典’字標誌着民事法律制度的成熟,凸顯出法律規範從量到質的變化,也讓民法典與其他法律有了顯著不同。”孫憲忠說,從全面依法治國的角度看,民法是關乎全局的基礎性法律,不但對憲法的實施起到保障作用,在國家治理中也發揮着相當大的作用。民法典也是對人民權利的保障,實實在在地涉及每一個自然人、法人、社會團體等,不是一時一事,而是貫穿始終。
盛世製法典,國運必興隆。在孫憲忠看來,民法典順利誕生,緣於在正確的時候以正確的方式做了正確的事情。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國的國家治理、經濟發展和人民權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將獲得本質提升。
11月22日,新疆阿勒泰邊境管理支隊阿熱勒邊境派出所民警開展民法典知識“進牧區、進家庭、進學校”活動。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何樂為 王友波 攝
特別之年特殊會議
處處彰顯為民情懷
實際上,這部新中國歷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直至誕生的最後一刻都顯得與眾不同。按照以往慣例,原本應當在2020年3月迎來首部民法典,但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這部法典遲來了兩個多月。
面對疫情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推遲至5月召開。儘管會期壓縮,但代表們所提的建議和意見絲毫不縮水。對於民法典草案這樣的重磅內容,代表們認真審議、充分討論。
據了解,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和有關方面的意見,民法典草案共作了100多處修改,其中實質性修改40多處。
為了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大會充分運用網絡、視頻等方式,創造了全國人大會議歷史上很多的第一次。比如,首次以網絡視頻方式舉行記者會、部長通道等集中採訪活動。
從“面對面”到“屏對屏”,疫情改變了會議的形式,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依舊一脈相承。此次特殊時期下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也必將載入史冊,成為2020年的難忘記憶。
記者手記
儘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2020年帶來了許多傷痛,也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但對於一名記者來說,由於有了很多見證歷史的機會,反倒是值得回憶的一年。因為見證並記錄歷史,正是記者的職責所在。
從2015年寫下第一篇有關民法典的報道,長達6年的時間裡,我以一名記者的視角見證了民法典從無到有的過程,這讓我對民法典有了特殊的感情。2020年5月28日下午,我坐在人民大會堂三樓記者席上,有幸親眼目睹了民法典高票通過的歷史一刻。那一瞬間,我情不自禁地紅了眼眶。
眼下,距離民法典正式實施僅有幾天,中國開啟民法典時代進入倒計時。全面貫徹落實好民法典,就是對這部法典最好的尊崇之舉。讓我們共同為之努力!
來源: 法治日報——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