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內陸城市長大的人,對大海總是充滿着無盡的好奇和嚮往,就算去過再多的海島,下一站依然擁有致命的誘惑。
當十二月來臨,國內大多數城市已進入初冬時,海南島還是一副陽光溫潤的模樣,明媚的天空,成片的椰林,蜿蜒的盤山公路與碧藍的大海相接,熱烈地讓人無法拒絕它的美好。
提到海南島,人們更多想到的是三亞。是的,特別是近日,眾星雲集,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吸引了不少電影人和電影愛好者的到來,讓原本就熱鬧的三亞,變成了一場影迷的狂歡盛會。
此次的海南之行,我除了到三亞享受光影的魅力,還有一個私心,就是前往離三亞不遠的小眾海濱城市萬寧。
萬寧近幾年開始被外人熟知是因為石梅灣,電影《非誠勿擾2》將這片靜謐又不乏壯美的伊甸園展現給世人,它由兩個形如新月的海灣組成,憑藉著北緯18度的獨特氣候和絕美風景,逐漸成為世人心中的海灣天堂。
也許是被三亞的光芒所掩蓋,其實低調的萬寧,自古以來就是海南的四大名州之一,擁有四季如春的氣候,潔凈的水源,繁茂的植被,蘊藏着得天獨厚的長壽資源,也因此被授予“世界長壽之鄉”的稱號。
而萬寧的美,遠不止石梅灣。作為海濱旅行公路西南端的起點,石梅灣只是滄海一粟。全程35公里的路程,北至大花角,串聯了南燕灣、神州半島、春園灣等多個美麗海灣,且將近一半的時間可以看到大海。
位於萬寧太陽河畔的興隆是第一站到達的地方,不同於萬寧其他海灣聚集着的黎族部落,這裡更像一個由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國等多個國家人們所組成的“小聯合國”,走在大街上,時不時聽到夾雜着東南亞口音的普通話。
興隆最為出名的咖啡,就是由這些已經在興隆住了幾十年的歸國華僑們從海外引進種植的。
得益於興隆依山傍海的氣候,肥沃的富硒土壤和充沛的雨量,讓種植的咖啡能如魚得水。在興隆走走,會發現咖啡樹隨處可見,無論是檳榔園、防風林,還是老僑民的屋前屋後,都能看見咖啡樹上掛滿了一串串殷紅的果實,甚為喜慶,讓第一次看見咖啡樹的我好奇不已。
坐落在興隆華僑農場僑鄉森林公園的興隆咖啡谷,是一個近距離認識咖啡,感受濃厚歸僑文化氣息的好去處。太陽河在咖啡谷內蜿蜒曲折,四季流淌,最吸引人的是在林下間種植的世界三大咖啡品種,在這裡可以見證從一顆普通的植物種子變成一杯香濃咖啡的奇妙過程。
說不清是咖啡成就了興隆,還是興隆成就了咖啡,這種在別的城市帶着濃郁小資情調的飲品,萬寧興隆小鎮上隨處可見。興隆人已記不起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喝咖啡的,咖啡已成為絕大多數當地人的習慣,興隆人親切地管咖啡叫“鍋比”。
興隆咖啡的名氣不僅僅局限于海南島內,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我國很多領導人如周恩來總理都對它讚不絕口。
上世紀80年代還曾有一位香港的頂級咖啡師在品嘗過興隆咖啡後發文感嘆,原來世界最好的咖啡不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也不在世界咖啡王國南美洲的巴西,而在中國的海南和雲南,充沛的雨量賦予咖啡的,有醇香還有果味。
住在興隆小鎮的日子,每天清晨都會在街頭巷尾漂浮的暗香中醒來,似乎每個角落和空氣都浸潤在咖啡的香甜里,興隆人對咖啡愛得深沉,連早餐都要油條配咖啡。
興隆的咖啡館,就跟成都的茶館一樣,早已成為了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小咖啡館裡,總能看見三三兩兩的尋常百姓悠閑地喝着咖啡,談論着柴米油鹽,那股悠然自得的勁兒,讓我們這些外地遊客羨慕到骨子裡。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