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洛陽9月16日電(記者 安汝穎)9月15日上午,“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實地探尋中信重工和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了解沿黃地區重工機械企業與高新科技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情況。
中信重工與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一老一新,一個歷史悠久,一個創新發展,是河南省洛陽市企業發展的兩個重要代表。
中信重工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興建的重點工程,始建於1955年,是洛陽市重工機械的行業龍頭,被譽為“中國工業的脊樑,重大裝備的搖籃”;而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是一家現代服務業科技園區,2013年開始投入使用,近10年時間帶領中小微企業集聚發展。
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年輕企業的“保姆”與“管家”,創新迸發生命力
良好的創新生態,能讓創新迸發“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勃勃生機。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對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孵化,集聚了眾多創新創業項目。
近年,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持續優化空間、政策、金融等發展環境,面向青年創業者和中小微企業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實行“保姆+夥伴+創投”服務,園區目前已進駐近600家企業,形成了新型研發機構支撐、龍頭企業引領帶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
愛森生物是入駐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一家核酸提取試劑盒的專業製造商,從2017年創立至今,團隊從初創時的十餘人左右發展到70多人,公司每年產值也從百萬元增長到一億元左右。
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區中愛森生物生產場景 未來網記者安汝穎攝
據愛森生物總經理齊存森介紹,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初創企業提供了很多“保姆+管家”式的便利服務。企業創立之初,他們把工作重心放在業務和研發上面,“關於財務稅務問題、相關部門對接問題等,這些創業團隊不擅長的地方,是園區幫我們處理的。而且園區也會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為企業制定階段性的培訓課程和相關諮詢。在企業發展中遇到的這些問題上,我們真的省了很多心。”
園區的貼心服務也贏得了入駐企業的認可,齊存森表示無論事情大小,園區都會替企業考慮到。他印象較深刻的一件事情,發生在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初,“核酸提取試劑盒是我們公司主要產品之一,疫情爆發時期,正值春節期間,大年初二便召集工人回來生產,但我對於復工復產的流程是一頭霧水,整個人不知道該怎麼辦,不過給園區打電話求助後,當天就把所有事情協調好了,也保證了我們準時復工復產。”
除了儘快生產,齊存森的團隊也想為疫情防控出份力,因為人手和精力有限,科技園區通過渠道對外發布了愛森生物復工和捐贈病毒核酸提取試劑盒的消息,很快,深圳、山東等地的大量訂單便發到了洛陽。
記者了解到,愛森生物每年創造上億產值的背後是一群年輕人在努力,齊存森介紹自己是1986年出生,團隊成員中有不少90後等年輕力量。
中信重工:中國工業的脊樑,工匠精神代代傳承
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55年,經過60年的建設與發展,成為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重工企業,被譽為“中國工業的脊樑、重大裝備的搖籃”。
未來網記者隨採訪團先後進入了中信重工重數車間、鍛壓車間,了解企業生產製造的工程。
中信重工重數車間正在裝配磨機 未來網記者安汝穎攝
中信重工重數車間是該公司高端裝備製造加工的代表,加工製造的產品涵蓋了冶金、建材、環保、水電、核電等多個領域。
車間中一台超大型的礦用半自磨機正在裝配,中信重工礦山機器廠副廠長趙繼紅介紹這台礦用半自磨機由中信重工自主研發,代表了國際高端礦業裝備的先進水平,“目前這麼大的齒輪只有我們能做。”
鍛壓車間中18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是全球目前最大最先進的油壓機,進入車間熱浪撲面而來,鍛壓車間業務主管於保寧介紹,“在鍛造機中,通紅的鋼錠被油壓機像揉麵糰一樣被鍛造成巨型鍛件。”
這麼龐大的車間設備是誰在操作?是如何生產出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產品的?
現任中信重工鑄鍛公司鍛壓車間鍛一組組長的郭衛東,是中信重工的“大工匠”。從1987年參加工作至今30多年時間裡,成長為公司核心設備18500噸油壓機操作的領軍人物,並且成立了“郭衛東大工匠工作室”。
中信重工大工匠代表 未來網記者安汝穎攝
郭衛東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介紹,自己並非科班出身,而是從一個普通工人開始一點點做起的,“那個時候學東西,要靠師傅帶徒弟,剛開始動手操作機會少,你要想學好學多,就得自己下功夫琢磨,我每天晚上睡覺前就要把師傅教的東西再過一遍,自己心裡邊得對機器設備非常熟悉才行!”
正是因為這種鑽研的勁頭,郭衛東積累了豐富的大型鍛件生產經驗,屢屢完成公司世界級高端鍛件的生產任務。
其實有很多像郭衛東這樣的“平凡勞動者”,沒有進名牌大學、拿耀眼文憑,而是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最終脫穎而出,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現如今,“師傅帶徒弟”又在郭衛東身上上演,工匠精神繼續傳承,“我帶出來的徒弟有不少已經憑藉他們的努力與鑽研成為技術骨幹,有3個徒弟甚至已經獨立帶團隊了!”
在郭衛東的大工匠工作室里,彙集了鍛造系統的工人技術骨幹和鑄鍛研究院的優秀工藝技術人員,他們通過專業系統的學習,有着豐富的理論知識,也在工作中將理論付諸於實踐,並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
隨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重工機械行業的大工匠與聚焦創新科技的青年創業代表,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以洛陽為代表的沿黃城市人才隊伍加速壯大,創新主體平台不斷增加,科技創新正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也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