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腹瀉,對症調理才有效!建議收藏

導致腹瀉的原因有很多,如感受濕熱暑濕、寒濕之邪;憂思郁怒導致肝失疏泄,橫逆犯脾;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進食不潔腐敗之物等。不同原因引起的腹瀉,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同,調治的方法也不一樣,不能簡單止瀉。

  • 濕熱型腹瀉

濕熱型腹瀉多見於夏秋季節,主要因為胃腸積熱、外受暑濕引起,常表現為泄瀉腹痛,腹瀉急迫,同時伴有肛門灼熱、泄瀉不爽、糞便黃褐且帶有惡臭等症。

這一類型的腹瀉,需要清熱利濕、安腸止瀉。中醫常用葛根、黃芩、黃連、茯苓、厚朴、木香等具有清熱、利濕、止瀉功效的中藥。

  • 寒濕型腹瀉

外感風寒,或過量食用生冷食物,致使寒邪留於腸胃而引起的腹瀉,稱為寒濕型腹瀉,主要癥狀為大便清稀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同時伴有惡寒發熱、鼻塞身痛等症。

對於這種腹瀉,需要疏風散寒化濕止瀉。常用藿香蘇葉、生薑、乾薑、厚朴、陳皮、白朮、茯苓等理氣燥濕葯。乾薑就是生薑的乾燥品,其性質溫燥,可散寒燥濕,對寒濕型腹瀉、寒性腹痛、胃寒胃痛等有改善作用。用乾薑配伍利濕止瀉的白朮、車前子來緩解腹瀉,效果很好:乾薑、白朮、車前子三味藥水煎服。

  • 積滯型腹瀉

積滯型腹瀉也稱傷食證,常見於兒童、嬰幼兒,主要因過食或輔食增添不當引起,這類腹瀉者,大便通常像臭雞蛋一樣刺鼻,伴有不消化的食物,並有泛酸、不思飲食、腹痛等癥狀,瀉後腹痛減輕。

治療這類腹瀉重在消食化滯運脾止瀉,可用麥芽、陳皮、山楂、神曲、雞內金等中藥,搭配粳米煮成粥服用。

  • 脾虛型腹瀉

脾虛腹瀉,就是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食物消化不完全,飲食減少,飯後腹脹胸悶,稍進油膩食物便次明顯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等。

這類腹瀉,調養的關鍵在於健脾益氣助運止瀉。可選用党參、白朮、茯苓、山藥、蓮子、陳皮、砂仁等益氣健脾的中藥來調理。

不論是哪種類型的腹瀉,在腹瀉期間都要忌食下列食物:

1.黏膩、煎炸食物。如元宵、年糕、雞、鴨、魚、肉、葷油等。因為腹瀉時,體內各種消化酶缺乏,富含脂肪、蛋白質的食物不易被消化。

2.甜食。中醫認為“甘甜令人中滿”,過食甜食不利於腸胃復原,可出現食慾缺乏、腹脹不舒等癥狀,因此腹瀉痊癒前要少吃糖果、巧克力和甜飲料。

3.寒涼刺激的飲料。冷飲、冷食會進一步刺激並損傷脾胃,加重腹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