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冷知識:他們和諾獎失之交臂,只因理論太超前於時代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簽署了他最後的遺囑,將他最大的財富分給了一系列獎項——諾貝爾獎。正如諾貝爾在遺囑中所述,其中一部分是獻給"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多少人

自1901年以來共頒發了112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在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缺席6次。

為什麼這幾年沒有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

因為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規定:"如果審議中的作品均未發現章程第一段所述的重要性,獎金應保留至下一年。即便未能頒發獎金,該金額也應添加到基金數額中。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諾貝爾獎的頒發次數較少。

單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的數量

有47次頒發給一位獲獎者。

有32次頒發給兩位獲獎者。

有33次頒發給三位獲獎者。

這是為什麼?因為在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中寫道:獎金金額由兩項研究共享,研究可由兩到三人完成,研究者均應受到獎勵。但在任何情況下,獎金金額不得分配給三人以上。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總人數

1901-2018年共有210人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約翰·巴丁曾兩次獲獎。

最年輕的物理學獎獲得者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勞倫斯·布拉格,他於1915年與父親威廉·布拉格一起獲得諾貝爾獎時年僅25歲。

由利茲大學的威廉·布拉格製作的X射線光譜儀原型

最年長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迄今最年長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阿瑟·阿什金,他於2018年獲獎時已96歲高齡。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獲得者

在209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中,有3名是女性:

諾貝爾物理學獎女性獲獎者

1903 – Marie Curie (居里夫人也曾獲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

1963 – Maria Goeppert-Mayer

Maria Goeppert-Mayer得獎時57歲,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她自費進行

2018 – Donna Strickland(諷刺!她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卻連一個維基百科頁面都沒有)

多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約翰·巴登是唯一一位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夫妻獲得者

瑪麗·居里皮埃爾·居里於1903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居里夫婦

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失之交臂的巨人們

提起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遺珠”,愛因斯坦是逃不開的一個名字。他提出的“相對論”動搖了牛頓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但因其未能在有生之年給出有效論證,遺憾地與諾獎擦肩而過,最終因“光電效應”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錯失”諾獎的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霍金。1974年,他提出了通過“霍金輻射”來觀察黑洞的方法,但也因為太過超前,尚未被證實,無緣諾獎。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在諾貝爾獎歷史上共有12位華人獲獎,其中物理學獎是華人獲獎最多的領域,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1956年,31歲的美籍華人李政道和35歲的楊振寧提出“李-楊假說”,並於1957年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因發現J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7年,美籍華人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美籍華人崔琦因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2009年,英國華人科學家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編輯 | 黃一成、Lily;校對 | Lily

來源 |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版面 | 穎仔


造就 | 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文末藍字”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