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晶牛胰島素,我國唯一一次離諾貝爾獎最近,最終為何失之交臂

1965年,科技經濟都普遍落後的新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竟然有了一項破天荒的成就,那就是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胰島素與天然胰島素分子有相同化學結構,並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胰島素。從此,人類在糖尿病的治療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這次科學成果完全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先生作為諾貝爾獎的老主顧,着重推薦了祖國的這一巨大的科學成果。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對我國的這一自然科學成就也表示了肯定,並邀請我國遞交了申請人信息。接下來獲得諾貝爾獎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錯失的原因不在於此成果的分量不夠,而是一個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小原因。

1970年以後出生的人,基本都與饑荒無緣了。但是人類整體擺脫飢餓,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兒。生命從單細胞到魚,到兩棲動物,再到人猿,最後成為智人,人類一直處於能量攝入不足的狀態,也就是說,吃不飽是常事,餓不死是萬幸。

所以,人類的機體更適應飢餓狀態,人體為飢餓進化了各種對付飢餓的機制。但是,幾十年前的兩顆原子彈,讓好戰的人類終於放下了手中槍炮,因為那朵蘑菇雲實在太嚇人了,世界不得不進入和平,發展經濟成為世界的新主題

於是,幾百萬年的人類文明一直沒有解決的飢餓問題被一顆原子彈解決了,人類整體實現了溫飽,很多地區開始富裕,高能量食物跟不要錢似的擺在人們面前,人們無法剋制基因里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開始無節制地攝入。

結果當體內攝入的能量大於支出的能量時,能量開始在體內積存,大量的糖分在血液里得不到及時消化,開始對各組織器官進行破壞。當這種情況長期持續出現時,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糖的胰腺開始承擔了從未承擔過的壓力,其功能逐漸出現異常,它不再對血液里的糖敏感,分泌胰島素時開始出現紊亂,於是,糖尿病就誕生了。

人類對高熱量的渴望也是人類為了生存進化出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近萬年都不可能改變這個習性,所以大多數人對於高糖高脂是無法剋制的---近幾十年全世界的糖尿病像瘟疫一樣泛濫,每個人身邊都有糖尿病人。所以,醫學上對於人工胰島素的合成迫在眉睫

1958年,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5年9月17日,我國的科學家團隊成功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可以直接給糖尿病病人注射,以此來控制血糖,雖然它沒有後來的合成人胰島素穩定,但是這卻是人類醫學的一個突破性成果。

之後的1973年,還在美國的楊振寧便建議中國科學院申請諾貝爾獎,但是當時的中國還在一個特殊時期,集體榮譽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所以在收到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邀請提名時,我們給出了一個二百多名的科學家名單---他們都有資格獲獎。

諾貝兒委員會看着這個名單愣了,有兩個人最多三個人合得一個諾貝爾獎,沒見過二三百人合得一個獎的,世界盃的一個球隊也就一二十個人,這獎怎麼發?

最終,由於委員會的不知所措,加上意識形態的不同導致的我國政府的無所謂,這個本來非常有希望的諾貝爾獎沒有頒給我國的這兩百多名辛勤付出的科學家。

1978年,特殊時期已然過去,楊振寧再次牽媒拉線讓這項科技成果申請諾貝爾獎。這次,我國制定了鈕經義同志代表所有參加研究工作的科學家申請諾貝爾獎。

結果,這次申請沒有成功,原因很簡單:彼時的科技成果已經過時,它無法吸引科技界的目光了。這就好比你拿着過時的桑塔納來參加現在的汽車設計大賽,鐵定要遭人嘲笑,雖然它在當時是事實上的第一名。

不過,隨着我國科技和創新能力的進步,我國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次數一定會越來越多。我國馬上就要晉陞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了,對應的科技創新能力會自發地突飛猛進,而對應的前端科學研究也一定會走在世界前列。到那時,大概每年一半的諾貝爾獎都會由中國人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