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最後一日,60多位科學家在“莫比烏斯論壇”上接力暢想,為世界,為科學留下精彩“預言”。現擷取部分,裝入時間膠囊,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不經意開啟,一一驗證。
預言一:機械生物學
2012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邁克爾·希茨:
過去12年我們都在研究細胞如何創造生物形態,這又稱為“機械生物學”。現在已有重要發現,可以培養形成多能幹細胞。未來,也許可以通過機械生物學殺死癌細胞,造福病家。
預言二:解碼3D人類功能基因組
2015年阿爾巴尼醫學獎謝曉亮:
細菌當中每個基因都有一把鑰匙,但在人的細胞中有一系列鑰匙來控制開關,之前的技術沒有辦法識別這些要素。如果用芯片,可以當中設200個因子,現在在北京大學我們通過繪製轉錄因子光定位,解碼3D人類功能基因組,為開發新葯帶來更多可能。
預言三:掃描宇宙獲取生命信息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米歇爾·馬約爾:
科研人員將研製出一種能探測到行星“生物標誌物”的儀器。天文學家會用這種儀器“掃描”成千上萬顆系外行星,尋找那裡是否存在生命的蛛絲馬跡。外星生命有可能是智慧生物,也可能是比較原始的生命形態。
預言四:“超人”誕生
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喬治·斯穆特三世:
我們將迎來一個“超人”時代,現在已接近這個時代的起點。基因編輯技術有望讓人變得更聰明,當然,這種技術能否用於人還需要倫理評估。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進步,有望催生“超級大腦”,其智慧可能接近人腦,也可能超越人腦。醫學上,人造關節等植入性醫療器械能提升人的運動能力。將這三類技術結合,“超人”或將誕生。
預言五:人類開始慢慢“後退”
1998年菲爾茲獎得主蒂莫西·高爾斯爵士:
計算機可以自己證明一些公式、公理、定理,並會自成體系;人類會開始慢慢地退後,要超過機器會變得越來越難,數學界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在本世紀內,如果機器一旦到了某一個程度,我們以後要證明一個公理或者公式,直接在計算機裡面輸入就可以證明出來了。
預言六:人工智能研發藥物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利耶·瓦謝爾:
怎樣使新葯發揮更長時間作用,減緩耐藥性出現?結合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模擬,利用機器的深層學習,對此可以獲得99%的成功率。在未來30年中,AI計算機將有這樣的能力給我們各種各樣的用藥建議。
預言七:找到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
2011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哈里斯·李文:
減少開車次數,節省能源,少吃肉、多種樹——人類的生死存亡,取決於我們現在能否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比如提升個人健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這顆星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我們每個人的貢獻。
預言八:新崗位不斷被創造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雖然新技術會帶走一些崗位,但如果人類有能力開發出機器,那麼同樣能繼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關鍵是,我們需要學習一系列技能,不要只做一件事,要終身學習,工作了以後更要持續學習。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工作是什麼,但我們知道,未來一定有新的知識出現,不斷創造出新的崗位。
預言九:更強“望遠鏡”
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胡貝爾:
我想重複一下笛卡爾的一句話。“望遠鏡這一奇妙的儀器使我們的視覺遠遠超出了我們祖先想象的範圍,從而打開一條更加深入和更完美的理解世界和自然的道路。”
我相信,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科學方法,幫助我們獲得原子層面更清晰的圖像,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生命、疾病和健康。
預言十:阿爾茨海默症疫苗出現
2014年沃爾夫化學獎獲得者翁啟惠:
與其說是暢想未來,倒不如說,是給自己、給化學研究列了一張“目標清單”。我想提出的,是化學學科未來面臨的一些挑戰:“第一,是更好地理解分子修飾相互作用。第二,希望能夠開發出聚糖快速測序的方法。現在一些方法很難去識別異構體……”
還希望能發明一種能用於預防癌症、阿爾茨海默症以及帕金森病的疫苗。其實目前已經發現有九種可能派上用場的抗體,說不定很快能幫我們實現這個目標。
(作者:彭德倩 顧泳 黃楊子 俞陶然 徐瑞哲 舒抒)
圖片來源:海沙爾 孟雨涵 攝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