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立法院:建議先推雙語教育

【綜合報道】台灣發展英文、中文成為“雙語國家”的論調又甚囂塵上。近日,行政院擬推動“雙語國家”政策。立院法制局報告,“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多有英美殖民歷史”,社會存有英語環境,台灣宜審慎評估,若只是要加強英語能力,宜以雙語教育作為政策目標。

綜合中央社、台北《中國時報》報道,行政院長賴清德近日接受台北《經濟日報》專訪表示,明年將確立台灣“雙語國家”的政策,台灣將成為“中文”與“英文”的“雙語國家”。

根據立法院法制局9月的“推動‘雙語國家’政策問題研析”報告指出,“官方語言”是所有官方場合與官方文書都必須使用的語言,也是公民和政府互動時的法定語言。由於台灣並未以法律明定官方語言,一般所稱的“國語”(或華語),非法定官方語言,只是在實際上扮演着官方語言的角色 。

報告指出,目前立法院審議中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規定,“國家語言”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但行政院也在立法說明強調,“國家語言”發展法所稱“國家語言”,並非指官方語言。

報告指出,推動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法制上應立法明定。但如此規定等於承認“國語”及英語為台灣官方語言,其地位將優先於其他國家語言,是否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目的相符,值得考慮。

另外,報告也指出,世界上以英語為官方語言者,多有英美殖民的歷史,其社會上已存在以英語為溝通媒介的環境。台灣並非以英語為母語,推動英語為官方語言,宜審慎評估其政策難度。

報告指出,為強化台灣國際競爭力,讓雙語教育從小紮根,確有其必要性,但加強英語教學與推動英語成為官方語言,屬不同層次的問題。如果推動目的只是要加強英語能力與國際接軌,宜以雙語教育取代“雙語國家”作為政策目標。

在此前台北市文昌、東新小學從去年就開始試辦雙語教學,無黨籍市議員陳政忠認為應加快速度;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本月初表示會向新加坡學習,並允諾3個月內提藍圖,並會增加教育預算。

台北市長柯文哲本月4日在台北市議會市政總質詢時表示,台北市要成為國際都市,英文能力確實要加強,允諾會在3個月內提出雙語教學藍圖,預算也會增加。(圖片來源:中央社)

本月初陳政忠指出,據台灣《親子天下》雜誌調查顯示,台北市的總體教育力指標今年重回台灣第一,不過,英語能力指標不佳。陳政忠進一步指出,台北市推動雙語教學,獲得家長、學生高度支持,但推廣速度緩慢,目前僅文昌、東新小學2校試辦,而校內有英語情境中心的小學只有12所,其中只有一間師資完整。

柯文哲則表示,台北市要成為國際都市,英文能力確實要加強,允諾會在3個月內提出雙語教學藍圖,預算也會增加,以新加坡為標竿;教育局長曾燦金說,教育局已派人前往新加坡考察,最近正在寫報告,會再將結果送交議會。

媒體:蔡當局“去中國化”絞盡腦汁

香港《大公報》曾評論稱,蔡英文當局在處理島內事務方面束手無策,“去中國化”卻是絞盡腦汁。

至於台當局企圖通過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而增強民眾的英語能力,提升台灣的競爭力。這根本就是開錯藥方。台灣輿論指出,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和提升人民英語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增強語言能力,有利於個人的事業發展,這主要是一種個人奮進的動力和意願。倘若沒有這種動力來源,蔡當局即使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仍無助提升民眾的英語水平。因為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仍講漢語、寫漢字。

世界上一些地方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除了曾被殖民的歷史因素外,還因種族多元,才把英語作為共同語言,便於溝通。但台灣漢族人口佔95%,即絕大多數人都講漢語,如此又有什麼必要硬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呢?

自民進黨蔡當局兩年前上台以來,把高中語文課綱的文言文比例從45%至55%大幅降至35%至45%,而如今又圖謀把英語“官方化”。這種輕中文、重英語的做法再次反映出台當局“去中國化”的心態。就算當局把英語作為“第一官方語言”,也無法消滅島內的中華文化,也無法把台灣民眾變成外國人,更無法把台灣從中國分離出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