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 - 下)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圖片來自互聯網

諾貝爾化學獎始於 1901 年,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每年 12 月 10 日頒發。獎項的目的在於表彰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和發明的人。

歷屆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 - 上)

(七)

1961 年,梅爾文·卡爾文,美國化學家。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 年,馬克斯·佩魯茨和約翰·肯德魯,英國化學家。對球形蛋白質結構的研究。

1963 年,卡爾·齊格勒和居里奧·納塔,西德和意大利化學家。在高聚物的化學性質和技術領域中的研究。

1964 年,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英國化學家。利用X射線技術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質的結構。

1965 年,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國化學家。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成就。

1966 年,羅伯特·S·馬利肯,美國化學家。利用分子軌道法對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所進行的基礎研究。

1967 年,曼弗雷德·艾根、羅納德·喬治·雷伊福特·諾里什和喬治·波特,西德和英國化學家。利用很短的能量脈衝對反應平衡進行擾動的方法,對高速化學反應的研究。

1968 年,拉斯·昂薩格,美國化學家。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關係,為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奠定了基礎。

1969 年,德里克·巴頓和奧德·哈塞爾,英國和挪威化學家。發展了構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學中的應用。

1970 年,盧伊斯·弗德里科·萊洛伊爾,阿根廷化學家。發現了糖核苷酸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八)

1971 年,格哈德·赫茨貝格,加拿大化學家。對分子的電子構造與幾何形狀,特別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 年,克里斯蒂安·伯默爾·安芬森、斯坦福·摩爾和威廉·霍華德·斯坦,美國化學家。前者對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對氨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之間的聯繫的研究,後兩者對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係的研究。

1973 年,恩斯特·奧托·菲舍爾和傑弗里·威爾金森,西德和英國化學家。對金屬有機化合物,又被稱為夾心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研究。

1974 年,保羅·弗洛里,美國化學家。對高分子物理化學的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5 年,約翰·康福思和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澳大利亞、英國和瑞士化學家。前者對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後者對有機分子和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1976 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國化學家。對硼烷結構的研究,解釋了化學成鍵問題。

1977 年,伊利亞·普里高津,比利時化學家。對非平衡態熱力學的貢獻,特別提出了耗散結構的理論。

1978 年,彼得·米切爾,英國化學家。利用化學滲透理論公式,為了解生物能量傳遞做出貢獻。

1979 年,赫伯特·布朗和格奧爾格·維蒂希,美國和西德化學家。分別將含硼和含磷化合物發展為有機合成中的重要試劑。

1980 年,保羅·伯格、沃特·吉爾伯特和弗雷德里克·桑格,美國和英國化學家。前者是對核酸的生物化學和重組DNA的研究,後兩者對核酸中DNA鹼基序列的確定方法的研究。

(九)

1981 年,福井謙一和羅德·霍夫曼,日本和美國化學家。提出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解釋化學反應的發生。

1982 年,阿龍·克盧格,英國化學家。發展了晶體電子顯微術,並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核酸-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

1983 年,亨利·陶布,美國化學家。對金屬配合物中電子轉移反應機理的研究。

1984 年,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美國化學家。開發了固相化學合成法。

1985 年,赫伯特·豪普特曼和傑爾姆·卡爾,美國化學家。在發展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法上的傑出成就。

1986 年,達德利·赫施巴赫、李遠哲和約翰·查爾斯·波拉尼,美國、加拿大和匈牙利化學家。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

1987 年,唐納德·克拉姆、讓-馬里·萊恩和查爾斯·佩德森,法國和美國化學家。發展和使用了可以進行高選擇性結構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1988 年,約翰·戴森霍費爾、羅伯特·胡貝爾和哈特穆特·米歇爾,西德化學家。對光合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測定。

1989 年,西德尼·奧爾特曼和托馬斯·切赫,加拿大和美國化學家。發現了 RNA 的催化性質。

1990 年,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美國化學家。發展了有機合成理論和方法學。

(十)

1991 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化學家。對開發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譜學方法的貢獻。

1992 年,魯道夫·馬庫斯,美國化學家。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

1993 年,凱利·穆利斯和邁克爾·史密斯,美國和加拿大化學家。都發展了以 DNA 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前者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後者建立寡聚核苷酸為基礎的定點突變及其對蛋白質研究發展。

1994 年,喬治·安德魯·歐拉,美國和匈牙利化學家。對碳正離子化學研究的貢獻。

1995 年,保羅·克魯岑、馬里奧·莫利納和弗蘭克·舍伍德·羅蘭,荷蘭和美國化學家。對大氣化學,特別是有關臭氧分解的研究。

1996 年,羅伯特·柯爾、哈羅德·克羅托和理查德·斯莫利,美國和英國化學家。發現富勒烯。

1997 年,保羅·博耶、約翰·沃克和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美國、英國和丹麥化學家。前兩者闡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機理,後者首次發現了離子傳輸酶,即鈉鉀離子泵。

1998 年,沃爾特·科恩和約翰·波普,美國和英國化學家。前者創立了密度泛函理論,後者發展了量子化學中的計算方法。

1999 年,亞米德·齊威爾,埃及和美國化學家。用飛秒光譜學對化學反應過渡態的研究。

2000 年,艾倫·黑格、艾倫·麥克德爾米德和白川英樹,美國、新西蘭和日本化學家。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

(十一)

2001 年,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野依良治和巴里·夏普萊斯,美國和日本化學家。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的研究。

2002 年,約翰·貝內特·芬恩、田中耕一和庫爾特·維特里希,美國、日本和瑞士化學家。都發展了生物大分子進行鑒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前兩者建立了軟解析電離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後者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光譜來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

2003 年,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化學家。都研究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前者發現了水通道,後者研究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

2004 年,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歐文·羅斯,以色列和美國化學家。發現了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

2005 年,伊夫·肖萬、羅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羅克,法國和美國化學家。發展了有機合成中的複分解法。

2006 年,羅傑·科恩伯格,美國和德國化學家。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

2007 年,格哈德·埃特爾,日本和美國化學家。對固體表面化學反應的研究。

2008 年,下村脩、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日本和美國化學家。發現和改造了綠色熒光蛋白(GFP)。

2009 年,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阿達·約納特,英國、美國和以色列化學家。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2010 年,理查德·赫克、根岸英一和鈴木章,美國和日本化學家。對有機合成中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

(十二)

2011 年,丹·謝赫特曼,以色列化學家。准晶體的發現。

2012 年,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萊恩·科比爾卡,美國化學家。對 G 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

2013 年,馬丁·卡普拉斯、邁可·列維特和阿里耶·瓦舍爾,奧地利、美國、英國和以色列化學家。為複雜化學系統創造了多尺度模型。

2014 年,艾力克·貝齊格、斯特凡·赫爾和威廉·莫爾納爾,美國和德國化學家。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成就。

2015 年,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瑞典、英國、美國和土耳其化學家。DNA 修復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

2016 年,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托達特和伯納德·費林加,法國、英國、美國和荷蘭化學家。設計與合成分子機器。

2017 年,雅克·杜博歇、約阿希姆·弗蘭克和理查德·亨德森,瑞士、德國、美國和英國化學家。研製用於溶液內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結構測定的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

2018 年,弗朗西斯·阿諾德、格雷格·溫特和喬治·史密斯,美國和英國化學家。前者設計出酶的定向進化,後兩者研製出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2019 年,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美國、英國和日本化學家。開發出鋰離子電池。

2020 年,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珍妮弗·道德納,法國和美國化學家。開發出一種用於基因編輯技術的方法。


我是真不倒翁,感謝你的閱讀,關注我,帶給你更多有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