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李艷華:《人世間》每一句台詞都感同身受

李艷華思考過人生的多種可能,做導演是她的小興緻,可她還有人生的“大目標”———如果可以,還是想做一名政府官員。

|《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宵

編輯|米娜

頭圖攝影|史小兵

李艷華不是那一類“臉譜化”的金融機構負責人。

他們私下裡也可能是有趣的、健談的。但一旦坐到受訪者的位置,說話就開始一板一眼起來,內容也被一絲不苟地限定在數字、模型和專業名詞之間,很少吐露對事情的個人觀點,似乎擔心稍有不當,便會折損作為金融從業者的“嚴謹度”。

要說嚴謹和專業,李艷華可說是當之無愧,要知道,她2001年就獲得國際內部註冊審計師考試(CIA)金獎,是該考試1974年開始以來首次獲獎的中國人。不過兩個小時的採訪中,這件事她連提都沒有提,她也不喜歡使用高深難解的專業術語,更喜歡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比如解釋預算管理的得失,她說要“把鳥關在籠子里”,而不是“腳踩西瓜皮”;她還喜歡關注最前沿的科技——物聯網、區塊鏈、元宇宙,每個技術一出來,她都會去深入研究一番;她還提到了她的家庭,“周末喜歡陪外孫女玩”。說到興起時,她乾脆脫掉寶藍色的西服上衣,裡面是一件最簡單的白T恤,“說的我都熱了”。

言語直接、溝通隨性的李艷華,是一位金融“老兵”。1996年,她告別從業12年的國家審計署,加入泰康集團——這家現已躋身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當時才剛剛成立。26年里,她歷任財務、風控、稽核負責人,做了一圈“後援”,又到北京分公司的業務一線“領兵作戰”,之後掌管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帶領企業步入發展快車道。

如今,她是泰康養老的董事長,也是泰康集團的執行副總裁。在商海征戰20餘年,她是否設想過其他的選擇呢?

來源:視覺中國

熟悉她的員工猜她可能想成為一名導演,因為在很多次拍攝中,她對取景角度、機位架設、環節設置都會提出自己的想法;2006年泰康十周年的司慶是她策劃的,當時隆重盛大的“排場”讓很多人現在都記憶猶新,泰康內部傳唱甚廣的、在25周年司慶依然壓軸的曲目《我愛你泰康》,也是她主導創作的。

但她自己卻有另外一個答案。做導演是她的小興緻,可她還有人生的“大目標”。“如果可以,我還是想做一名政府官員。”李艷華說。

她提到《向前一步》這本書,這是Facebook首席運營官——硅谷最著名女性之一的桑德伯格所著,裡面講到女性要勇敢自信地“往桌前坐”,充分實現自我價值。“這個世界越來越複雜,女性在複雜問題的處理上也有着自己獨特的優勢,應該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李艷華說,“公共政策會影響整個國家、社會的發展,所以我覺得與做企業相比,從政惠及到的人會更多。”

“李奶奶”

私下裡,泰康養老的員工偶爾會稱呼她為“李奶奶”。

李艷華也知道這件事,“可能因為我厲害,我管理還是挺嚴的,但沒人敢當我面叫”。

說到這裡,“李奶奶”又笑了。她平常就很愛笑,這讓她看起來更加平易近人;她也會時不時就“下去遛遛”,與基層員工聊聊他們的問題、困難,有些比較急的事情,她甚至就當下協調,“越級指揮”了。

她心直口快,從不藏着掖着——這一點即便是在短暫的採訪中也感受頗深,對犯錯的員工會毫不客氣地當面批評。她“最難忍受的錯誤”就是“胡攪蠻纏地辯解”,“事情做錯了就要面對,如果結果是錯的,我不能去原諒過程”。她也非常不喜歡打小報告的人,“團隊需要彼此理解、幫助,而不是相互拆台”。

來源:中企圖庫

不過,有時開會布置任務,也有員工當場就說做不了,她也只能按捺自己的情緒。“我有意見也沒轍,可能是他的能力真沒達到,人家實事求是而已。”李艷華對這樣的“頂撞”不會太過介意,“領導沒那麼小心眼是吧?”

至少她不是一個“小心眼”的領導,她能理解體恤員工,但在身先士卒的領兵將軍的位置上,她又必須放下柔情,亮出鐵腕,更多時候,是這兩種角色的一種平衡。比如疫情期間,泰康養老對員工的考核管理甚至比平時更嚴,進退之間,她也有着更多的考慮。“其實從內心我是挺能理解的,疫情會影響工作狀態和工作成效,但如果現在鬆懈下來,把團隊弄散了,那以後企業發展怎麼辦?那是對員工更大的不負責任。”李艷華說,“遇到這種危機,領導者一定要是最精神的那個人,最應該站起來,不然所有人都會躺平。”

實際上,疫情剛開始時,泰康養老展業遇到很大困難,一下子所有的項目都停了。李艷華很快就做出調整,在公司啟動線上培訓,加強線上經營,後來廣東一個純線上經營的項目實現了近400萬元的標準保費——這種模式也得到了快速複製,保證了泰康養老在疫情反覆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各項業務的正向增長。

“最難打的一場仗”

“剛柔並濟”的李艷華也帶出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團隊,目前,成立15年的泰康養老已有1萬多名員工,核心管理團隊中的很多人,都是跟隨李艷華征戰十幾年的老部下,這十多年,泰康養老也經歷了一段荊棘遍布、險象環生的艱難征程。

故事是從2010年開始的,那一年,已近50歲的李艷華遇到人生中最難打的一場仗。

兩年半前,她剛剛升任泰康人壽副總裁,之後她卻主動請纓到北京分公司,可能沒有人會想到,這位長年在稽核審計、風控等後台默默耕耘的“書生”,在前線苦戰800多天後,將北分的核心價值業務從8300萬元提升到1.97億元、總保費從39億元增長到55億元——以至於連泰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都喜出望外地表示,北分讓他又找到了初戀的感覺。

而經此一役,想必也讓陳東升見識到李艷華領兵作戰的能力,所以當李艷華功成身退、決定回歸總部“老本行”時,陳東升又將她派往了泰康養老。

那時,泰康養老剛成立3年,各項業務都在起步階段,開拓市場,梳理團隊,尋找客戶,探索模式,千頭萬緒的工作讓李艷華一度也覺得無從下手。

那段時間,她焦慮得連覺都睡不着。最難時,她帶着幾個西紅柿跑到香山,在北門入園處的一棵大樹下躺了一整天,“覺得腦子都燒沒了”。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她也沒有想過打退堂鼓,她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是戰爭年代,首長讓我把眼前的山頭攻下來,死我也會往前沖”,她家人也清楚她這種個性,說她“絕對是迎難而上,不會躲避的”。

迎難而上,也要知難善解。在國家審計署12年的工作歷練,讓李艷華善於把握宏觀,抓核心矛盾、關鍵節點,第一年,她就制定了“倒逼式利潤管理”的機制,使泰康養老扭虧為盈;此後為了持續增強造血能力,她又將業務從企業客戶延伸到企業員工,這種模式日後也為同業跟進效仿,泰康養老從行業落後者成為模式引領者。

到了這個時候,泰康養老才算是真正走上發展正軌,李艷華戰戰兢兢的心也放了下來,那幾年用她自己的話概括,就是“幹得熱火朝天,累得筋疲力盡”。“那段時間,我可真的知道‘披荊斬棘’‘遍體鱗傷’這兩個成語的真正含義了。”李艷華說。

但那同樣也是收穫最大的幾年。如今回想那段“抗戰史”,很多戰鬥經驗都被保留下來,成為李艷華管理經驗和戰略沙盤的一部分。首先就是要多聽“前方”的聲音,她會經常通過微信與一線的業務夥伴聊天,以此作為決策的來源依據;另外就要縱觀全局,一個是宏觀、一個是市場,這樣就能提前布局,往往每次相關政策出台之前,泰康養老的業務準備工作已在穩步推進之中。

在這個前提下,還必須快速決策,在市場拼殺中要做到爭分奪秒。起初,這讓李艷華有些不習慣,她是處女座,追求完美,“有時候挺糾結的,考慮比較多”,但身處董事長這個位置,“就要大膽決策、快速拍板”。

這位雷厲風行的董事長帶給泰康養老的改變也有目共睹。自2013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開披露數據至今,泰康養老企業年金受託規模年均增速一直位列行業第一,年金受託管理資產從2012年底的60億元擴充到2021年底的3000多億元。如今,泰康養老在全國29個省164個地市協助政府開展按病種付費、DRG、慢病管理、大病保險、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經辦工作,累計服務民眾超4.9億人次。

來源:視覺中國

“《人世間》每一句台詞都感同身受”

“經歷過最難的那段,現在什麼都不覺得難了。”李艷華說。她形容自己現在的狀態就是“樂此不疲地找活干”。

採訪前一天,李艷華剛剛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泰康養老未來要建健康管理平台APP,提供給客戶包括視頻遠程問診、藥品配送到家等服務,這件事推動起來難度不小,更重要的是,項目需要長期投入,最初有可能入不敷出。

實際上,做審計出身的李艷華,很警惕那些虧損的項目,因為這會挫傷員工和管理層的積極性,但她在做“長久事業”上,也毫不吝惜進行“戰略投入”。如何才算具有長期價值的事業呢?在她看來,也很簡單,就看是否對老百姓有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方向就是對的,未來肯定是有市場前景的。

即便如此,李艷華也會提前進行充分的風險預判,這可能與她多年風控管理的工作有關,在做決策之前,她會設想最壞的情況。作為保險資產的“受託人”,保險機構實際上是替老百姓管錢,因此不容有大的失誤,所以不同於互聯網產品的快速迭代、試錯式創新,金融產品則更需要穩健式創新,謀定而後動,要實事求是、量力而為地去做決策。

在政府大病保險項目上的布局就是如此。早在多年前,泰康就計劃大力發展該項業務,但當時泰康養老沒有團隊,沒有機構,沒有資金,同時政府也沒有盈虧調節機制,所以難以有效進行風險研判和風險控制,這麼多年,很多前期承辦的項目都是在虧損運營。

所以,面對這個展業機會,李艷華並沒有盲目跟進,而是逐步進行能力儲備,比如參加國家和各地醫保局的“飛行檢查”項目、協助地方建立醫保信用體系。幾年間,培養出了一支300多人的擁有醫學背景的團隊,積累了更豐富的操作經驗。2021年,泰康養老舉全公司之力,承接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項目,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可,並在最後年底清算時,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這也讓泰康養老更有信心將“廣西模式”推廣到更多的城市和地區。

“董事長(陳東升)說商業向善,也要在商言商,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李艷華說,“只有做對人民有功德的事情,才能保證企業持續良性發展,為國家出力,也能真正造福社會。”

她是上世紀60年代前後出生的那批企業家,他們經歷了社會的多重變革,經歷了改革開放,經歷了中國經濟的巨大變遷,看《人世間》的時候,她就幾度落淚,“每一句台詞都感同身受”,那個時代留下的一份集體記憶,就是關於家國情懷。

所以,如果不是一位企業家,她希望能夠繼續做一名公務員,以政策惠及更多的百姓民生。一位泰康養老的員工就提到,公司這兩年為全國8800餘家醫院的502萬醫護人員贈險,完成了全國32位抗疫遇難醫護人員共計640萬元的賠付工作,接受贈險的醫護人員不管什麼原因離世,他們一看到相關新聞就會第一時間主動聯繫賠付——這一點,也是李艷華特別跟他們強調的。

#木蘭匯#

#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