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窮窩,拔窮根——青海澤庫移民安置點裡的新生活

初夏的青藏高原,群峰騰躍,微風清涼。沿盤山公路蜿蜒而上,記者來到了青南地區最大的移民安置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東格爾社區。

這裡一排排藏式院落鱗次櫛比,整齊劃一。走進社區居民葉澤的家裡,客廳兩面牆上貼滿的獎狀格外醒目。

澤庫縣東格爾社區葉澤一家 劉希堯/攝

“這個是小兒子榮獲優秀班乾的,這個是女兒期末考試獲得第二名的......”提起孩子們,父親葉澤滿臉自豪。

“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就在家門口就上了業,女兒今年以藝術專業全省第三名的成績被青海大學錄取.....”坐在新家的沙發上和記者聊起生活的點滴。葉澤忍不住感慨:“這日子是三年前怎麼也沒想到的!”

葉澤原本是澤庫縣西卜沙鄉團結村人,一家五口在草場上住了半輩子,靠着十幾頭牛和政府補貼維持生計。因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家庭困難無力建房。2017年10月,他們一家搬到了現在的澤庫縣東格爾社區,徹底告別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葉澤的女兒卓尕措 劉希堯/攝

“過去,這條從學校到家的路要走上整整三個小時。如今從社區坐公交到學校只要十分鐘。”葉澤的女兒卓尕措止不住的感慨着。

在卓尕措的記憶里,不止上學遠,家裡用水也得走半小時的山路才能打到水。卓尕措說,從小哥哥就教導她和弟弟要好好學習,爭取早一點走出大山,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像葉澤家這樣,住房難、吃水難、用電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在以純牧業為主的澤庫縣還有很多。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滯後,可以說致貧原因的多樣性,導致了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

面對這種情況,澤庫縣政府深刻認識到惟有實施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才是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的根本之舉。從2017年起,來自澤曲鎮寧秀鄉、西卜沙鄉等4個鄉鎮15個行政村的713戶2618貧困人口陸續搬進格爾社區。

“搬進來還要‘穩得住’。”澤庫縣扶貧局副局長扎西加說,為了他們從過去游牧生活,到如今在縣城穩定定居,當地成立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並為貧困戶提供公益性崗位等多措並舉帶動就業。

如今葉澤一家不僅住的舒服,收入也翻了幾番。“兒子在鄉鎮府上班,一個月能拿1800,老婆在社區附近的飯館打工,一個月2500,加上自己打零工掙的錢,一年八九萬不在話下。”算起這筆收入賬,葉澤笑得咧開了嘴。

出門有學校,去縣城有公交,看病有醫院,再望着社區里的廣場、運動場、公園、超市等一應俱全的基礎設施,卓尕措說,她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大學畢業後在當地找一份工作,然後陪在父母身邊。(光明網記者 劉希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