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中國古代建築的屋脊上可以看到一列“小動物”,這就是傳說中的脊獸。瀋陽故宮博物院正在展出的清宮動物造型文物展上就將這些殿宇之上的脊獸“請”到了展廳之中,讓觀眾近距離了解鎮守宮殿的瑞獸。
圖為瀋陽故宮建築上的脊獸。瀋陽故宮博物院供圖
瀋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理說,古人在修建宮殿時,將瑞獸築於其中,希望藉助這些有象徵意義的辟邪之物,帶來吉祥,避火消災。
脊獸,也可稱為檐獸、跑獸,不同的獸在不同的屋脊上叫法有所不同。在垂脊上,叫垂獸,在戧脊上叫戧脊獸,但所指的均為脊獸。脊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漢代,那時建築上開始出現鴟吻,位置在房屋正脊的兩端,最開始被稱為鴟尾,其中“鴟”是一種鳥,“尾”是指尾巴狀。宋代,建築逐漸定型,官修《營造法式》開始有脊獸出現的規定;清代,脊獸作為官式建築上的裝飾最終成熟、定型。
李理說,清代宮殿建築屋脊上的走獸較為固定,常見的脊獸數量一般為奇數,小獸數量越多等級越高。等級最高的古建築,除最前面的騎鳳仙人外,共有十個立獸。
始建於1625年的瀋陽故宮是積累式宮殿建築群,現有的脊獸類型為騎鳳仙人、龍、鳳、獅子、狻猊、海馬、天馬、鬥牛、豬、羊等。清初,瀋陽故宮的建築上還有豬、羊、狗等脊獸,與雍正時期頒布的官式建築規範中規定的脊獸種類有所不同。清遷都北京之後,尤其是乾隆時期之後,瀋陽故宮的脊獸與官式建築規範中規定的脊獸相一致,且排列順序嚴格,造型也比較固定。
“隨着歷史的發展,這些瑞獸逐漸成為文化的一部分。”李理說,此次展覽選取了多件古建築中與動物有關的文物,觀眾可以看到五彩琉璃脊獸狻猊、天馬、海馬,黃琉璃脊獸鳳、獅子、羊、天馬等。
圖為展廳內展出的脊獸狻猊。瀋陽故宮博物院供圖
“祥禽、瑞獸造型和圖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源於古人對自然的崇拜、對世界的敬畏,也蘊含著古代的思想文化與生命哲理。”李理說,經過一代又一代演變和發展,至明清時期,祥禽、瑞獸的象徵寓意已經愈加豐富和統一,造型成為精神的體現,思想化身於紋樣,它們千姿百態,代代相承,生生不息,最終成為古代社會一個個鮮明的標識,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早已深入人心,凝結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條條根脈。
記者:趙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