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和往年太不一樣了,去年很多人是被迫隔離,而今年,超過一億的中國人主動選擇了就地過年。
這其中有糾結、不舍,甚至帶着幾分悲壯。
“過年”這件事對中國人來說,太重要了。
所有的離愁與思念,到了這一天,都到達了頂點。
要好好過年呀,用你的全部力氣去過年吧,無論身在何方。
主播/ 夏萌 ,配樂/《Stay Gold》
文|小夜
編輯|伊登 (Eden)
設計|西腦包花
01.
2月6日,周六,距離2021年春節除夕夜還有五天,快十點了才懶洋洋在魔都家中起床的我,在微信上給老媽發了一條消息,“正式決定了,今年不回去過年了。”
很快她就發來了回復,“我看也可以,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的,出去辦點年貨,喜歡吃啥多準備一些!”我環顧了下房間,還真是,家裡什麼食材、飲料、零食、春聯、燈籠都沒有,平靜得一如往日,絲毫沒有過年的氣氛。
早在一月中旬,惦記着回家過年的我,就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該洗的洗,該扔的扔,異常清爽。
不過,此刻的我卻有點如釋重負,心裡一直緊繃的弦,鬆弛下來,突然無比暢快。誰能想到,最近半個月以來,一直令我糾結煩躁的,竟然是要不要回家過年這件事呢。
1月的日曆上,預計回家的時間一推再推。(攝影/小夜)
桌子上的枱曆最能記錄我這一段的心路變化,“預計回家日”從最開始的1月21日,挪到1月27日,又延至2月1日,2月4日……這期間,心情也如同過山車一般上下攀爬,直至最終複位從而平穩。
作為一個獨居魔都的SOHO青年,我的時間可以說是非常自由的,幾乎隨時都可以回家,但是這個春節長假對我來說無比珍貴——疫情期間,工作與生活的諸多方面頗受影響,精疲力盡的我,急需一個逃離大都市、回歸故鄉且充滿年味兒的長假來放鬆身心,開心開心。
元旦之後,我就已經美滋滋地為回家過年作準備,早就做好了春節期間的躺平放空計劃:每天上午讀書,下午追劇,晚上陪爸媽看電視聊天,十天不碰電腦,養精蓄銳,準備來年回魔都再戰。
還有“物資”上的準備,惦記了好久的丹納的《藝術哲學》和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買它,打算趁這個長假來潛心閱讀這些平時不太能看得下去的理論著作。年貨也不能少,老爸和我都愛喝的啤酒、新出的自熱小火鍋、一天不喝就難受的咖啡等等一起下了單寄回家,萬事俱備,就等着早點登上回家的飛機或高鐵。
我的故鄉是瀋陽,一個在這波疫情中經過頑強抗爭,終於在進入一月上旬之後形勢日趨平穩的城市,到了18日已經連續一周無新增,我也開始愉快地查看那兩天的機票。
然而現實就是隨時會打你一個措手不及。1月20日,我還沒買成票,上海便開始出現確診病例,短短几天增加到十幾例,雖然發生地離我住的小區較遠,但我和老媽一致認為,在這個關頭,人還是原地不動比較好。
即便如此,我還是保持着期望,距離過年還有20幾天,萬一很快就控制住呢?說不定還是可以趕在除夕前到家。雖然那幾天開始,朋友圈陸陸續續有友人發動態說,今年春節不回家過了,我仍然想,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
和老媽也是來來回回,反反覆復論證了好幾輪迴家的安全性,從上海的家到機場,再到北方的家,六七個小時,我怕路上有風險,老媽也怕我帶迴風險。老家不在瀋陽市區,管控嚴格,回去之後需要自我居家隔離十四天,且需做數次核酸檢測。每次討論無果,更是心煩。
這些問題成為我的焦慮來源之一,我從未想到過,回家過年對我來說如此重要。“我能回家嗎?”這個問題無時無刻不縈繞在我的腦子裡,有時半夜三四點醒來,也要打開手機,看看疫情的最新消息,然後失眠到天亮。
我似乎患上了熱搜恐懼症,每次上海的某個地點上了熱搜,就要進去看看是不是又發現了新病例。到最後,實在煩躁不安的我,索性把手機藏了起來,以免被分心影響工作。
我的腦子裡一團糟,一會兒想着是,我應該還是可以回去的,再過一會兒,就想萬一路上遇見無癥狀攜帶者怎麼辦,彷彿兩個小人在掐架。
你若是問我,對於一個早就獨居了十幾年的人來說,“不回家過年”有那麼好焦灼的嗎?我的回答是“當然”,儘管像中秋節、情人節,甚至生日偶爾都可以一個人過,但是“過年”還是不太一樣。
一方面,隨着年齡的增長,感覺能夠陪伴父母的時光愈發有限,他們從心底期待着我的每一次回家,也擔心我因為忙於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對他們的關照,我媽甚至時不時對我說,“我要和你搞好關係,以避免以後你不願回來看我們。”
另一方面,我是真的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在我的人生里,怎麼可能不回家過年呢?
不過,說起來,我爸媽這次卻非常想得開,本來他們是那種“無論如何都要回家過年”的傳統父母,在不斷變化的形勢面前,卻非常“大義凜然”,可能是因為我媽做過社區工作,又每天都上網看新聞,非常響應抗疫號召,她跟我說“不要過多糾結春節這個時間段,不回家過年也不是大事,只要身體健康就是最大幸福,其他的不重要。”
02.
直到2月5日晚上,煩悶了一天的我,出去散步,冬日的魔都小路上,車輛不多,冷風嗖嗖地把我吹得清醒了,想着與其提心弔膽地回家,給家裡人和社區防疫工作帶來那麼多困擾,不如索性原地過年。
真的,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人在上海過年,從來沒有。來上海近20年,之前無論是春節機票再貴,或假期再短,我都雷打不動地會在除夕夜之前趕回東北老家,這是我們家的傳統。
不在家過年倒也不是沒有過,前幾年去國外讀書,那邊只過新年不過春節,沒有假期,上課或工作填滿了除夕到之後的初七,忙碌的節奏沖淡了思鄉的苦悶之情。
所以,突然面臨著原地過年的狀況,那幾天我心裡其實還充滿了恐懼,真的要一個人過除夕?一個人住,我有物理學上的“家”——自己的房子,但是心理上,我的“家”只是我自己。
別人家闔家歡樂,開開心心地吃着滿桌豐盛的年夜飯,我卻要自己孤零零地躲在家裡,我不擅長廚藝,甚至連個能製造點歡樂氣氛的電視機都沒有,而且,接下來的七天假期,也幾乎將日復一日地重複除夕夜的場景。
我不由得想起,前幾天看到的那個“孤島”電影節的新聞,在哥德堡電影節上,一位影迷將在瑞典“最偏僻、風能吹拂到的最遠之處的群島邊緣”的小島上,一個人獨自看一周的電影,並且不能與外界有任何交流。
我非常能夠共情那位影迷,在這春節長假七天,我的35平米的家,即將成為我的“孤島”,每天獨自看着朝霞和日落,只要我想,可以連看七天電影,連門都不出,有一種“大隱隱於市”之感。
都說,孤獨的最高等級是“一個人去做手術”,作為資深獨居者,這一條我已經實踐過了,也就那樣了。但是眼下對我來說,“一個人過年”才是最高境界的孤單。
有要好的朋友問我去她家一塊兒吃年夜飯,我大也可厚着臉皮去老鄉家蹭飯,但是想到人家上有老,下有小,恐怕帶來諸多不便,我是個很不喜歡給別人帶來困擾的人,寧願自己消化掉這份情緒。
我也深深地悟到,沒有人不怕寂寞,正如我們都想回家過年,本質上可能並不是說“過年”這件事有多麼重要,而是在這樣一個喜慶歡聚的時刻,人們都希望身邊有至親之人陪伴。想要回家過年,其實是我自身想和爸媽團圓的情緒,勝過了他們需要我陪伴之情。
那些有着家庭或伴侶的人們,就不怕寂寞嗎?未必。我不止一次聽有家庭的朋友說,很怕在節假日家裡冷冷清清,所以會邀請人來聚會,越熱鬧越好。我在老家的爸媽,在我在國外的那幾年春節,專門回鄉下的叔叔家過年,就是為了人多。
他們在前幾年換房子的時候,還特意換到了最熱鬧的一條街邊,每次我回去嫌吵的時候,他們都說,其實你不理解,年紀大了,就喜歡熱鬧,喜歡扎堆兒。那時我不太能感受到這種心情,但是現在我能理解了。
過去一年,因為疫情的反反覆復,每個人在家的時間都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長一次,不管是否一個人居住,是否有家庭,恐怕被疏離感或孤寂感都是倍增的。正像是在不知不覺中,我發現好些朋友都在疫情發生之後,養起了寵物,貓,狗,或者其它。
在某一個瞬間,我也動了養只寵物的心,可能是一隻兔子——貓貓太粘人,狗子需要遛,可能一隻比較獨立的小動物比較適合我。
在這只是個念頭之前,我倒是找到了很好的替代物——買花。每周買一束新鮮的花,網上或者小區門前的小攤子上,最近發現家門口的便利店也有花賣了,小小的,精緻的一束,19.9,還附送保鮮劑。
不得不說,房間里有了花或者綠色植物,真的能大大減弱孤單感,每當我覺得無聊或寂寞無奈的時候,就去看看它們,就感覺沒那麼孤獨了。
喝完喜歡的啤酒,再插一隻花,屋子就生動了起來。(攝影/小夜)
03.
當我接受了“今年過節不回家,要過就在原地過”的現實之後,我開始琢磨着自己應該&能夠做些什麼,來填充這個節日的每一天。
首先我打開了某寶,巧克力、薯片、咖啡、瓜子、豆乾、啤酒……一個節日是必然少不了高熱量、高糖分的零食的,如果你也是一個人過年,相信我,它們是快速改變心情的有效手段,當你的胃被治癒的時候,心情也不會太差。
“春節自救計劃”第二步,在豆瓣上把好多部劇和電影加入“想看”list,另外,前不久我買了套新版的《笑傲江湖》,想着至少能看完四冊中的一冊。在讀的一本關於日本設計的書,從去年下半年看到現在還沒看完,感謝春節長假,讓我有時間把它了結。
一直沒有看完的書。(攝影/小夜)
從早上起來洗漱好就開着暖風、懶洋洋地吃着零食看劇到傍晚,整天刷劇看書,想想一年中,其實這樣的機會也很難得。
還有,追星,本來是不好意思為人所知的私下愛好,竟然成了我春節期間的重要寄託。我喜歡的那個他,扛過一年的風風雨雨,最近有一部期盼已久的新劇上映,又有舞台表演,啊,假期追星的感覺真的是太快樂了。
幸運的是,大城市魔都,即便是在春節假期,也還是有那麼些個電影院、展覽館或者live house等開放,讓我有機會和朋友約着去透個氣。
我非常感謝自己,一直有着各種各樣的愛好,喜歡追求新鮮好玩的事情,即便是長時間獨處,也會儘可能讓自己不被空虛或寂寞感淹沒。
至於大年三十么,一個人的除夕,單着也要過完。除了和家人朋友拜年聊天,我打算真的像“孤島”電影節那樣,看上一天的電影,年夜飯,買最好的牛排、三文魚,配上高檔的啤酒,吃個開心,喝個痛快。
但是,我真的那麼孤單嗎?也未必。家門口的生鮮超市、便利店、快遞驛站,即便是除夕也不休息,那裡面的人,他們想上班嗎?他們也想回家吧,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他們選擇留下來並繼續工作。
在這個據說有超過一億中國人“原地過年”的春節,我能感受到一份愛與牽掛,因為,我也是。
還有一件小事,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去看了《心靈奇旅》,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多啟發,我也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小目標:每天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兒,收穫一點小快樂,像是看幾頁書,掌握一個新知識,或者和好久不聊的朋友寒暄兩句,聯絡下感情。
但是因為糾結着回家這件事兒,我忘記了這個新年的計劃,一直沉寂於焦躁不安的心情之中,忽視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那就是,無論在哪裡,都要過好眼下的生活。
不僅僅是除夕,而是每一天。
本文作者:小夜,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本文署名圖片由作者提供,其餘配圖為央視2017年春晚公益廣告《等·到》,版權屬於原作者。
虛度陪伴
如果你也是一位“留年人”
準備獨自過年
又或者你希望認識更多的朋友
分享你的過年心情
虛度陪伴群
2月11日-2月18日
將在這8天陪你一起度過
8天後
我們將解散本群
祝我們的每一位讀者
牛年擁有更好的生活!
好好虛度時光
祝羽捷和了不起的女性們
公眾號|微博|豆瓣|荔枝電台
搜索:好好虛度時光
商務合作/投稿:hhxdsg@qq.com
應聘請發送“應聘”至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