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向教養出不怕“難”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寶,但誰希望家裡的“寶”變“媽寶”?父母的態度可能誘導出孩子的耍賴軟弱,也可以引導出孩子的堅強和勇氣,這中間的差別何在?

某小學校園,五年甲班導師請產假,代課老師出很多作業,一位男同學大聲抱怨:“喔,作業真的超多的!我已經叫我媽去反應了啦!”另一位女同學則說:“壓力是有大一點,不過專心點還是可以做得完。而且我爸說這老師很猛耶!”

如果你是這班的家長,想給孩子什麼樣的引導?

最近教養熱門關鍵字肯定是“媽寶”,他們被愛很多,但生活力、思考力、問題解決能力跟學習熱情卻不高。有陣子教養看重“自尊”,父母過多的讚美卻讓孩子面對挫折更顯脆弱。日本父母則擔心過分順從孩子天性,養出“推拖病”小孩,習慣怪罪他人、消極被動,日後難以獨立自主。

“軟弱兒現象”源自於高壓威權環境下長大的父母對愛有高度需求,卻不小心矯枉過正,對孩子有求必應,拿掉挫折,誤以為“快樂學習”的過程不會有困境,不鼓勵堅持,孩子一不開心就放棄。導致軟弱兒沒有客觀的自我理解,面對挑戰缺乏勇氣堅持,不懂得從失敗中反思,學習跟挑戰歷程都無法完整。

教養觀改變:大腦很重要,但心才是腦的領航者

主張認知學習的教養觀近來不斷受到挑戰。研究發現,想要孩子未來成功幸福,重點不在小時候塞進多少知識,而是幫孩子建立自我肯定感,打造一顆正向、勇敢的心。

調查發現,沒有自信、自我肯定感的孩子,媽寶指數高,遇到困難就習慣找幫手;而受挫時給予鼓勵、親子關係穩固的“正向教養”型父母,容易養出樂觀、不怕難的孩子。

暢銷書《孩子如何成功》作者保羅.塔夫(Paul Tough)花三年時間跑遍全美,發現孩子要成功,不只是重視知識的學習,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具備以下的人格特質:毅力、自製、熱忱、感激、好奇心、勇氣及自信等。這些人格特質會促使孩子擁有遠見、堅持不懈,有確實執行計劃的決心。

同時,日本教養雜誌《日經Kids》也擺脫過去大腦科學優先的教養路線,重新主張“心才是大腦的領航者”,建議家長應該首要穩固孩子的心,愛孩子、挫折時給予鼓勵,才能讓孩子有耐挫力、堅定,未來學習路上才能更穩健。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曾端真則認為,不管教養流派如何轉變,培養孩子的勇氣與行動力,奠定“如何學的能力跟態度”,絕對比學什麼更重要。

學習力關鍵:挫折復原力來自滿滿的安全感

正向、勇敢的心,是樂觀自信且有策略的把“學習”這件事做完整,不只是注重學習成果,還要在過程中能夠客觀的自我認識、找對策迎戰、挫折後能調適情緒、失敗中汲取養分。而這一長串的能力則需要以樂觀、自信跟勇氣的軟實力來打底。

研究發現,有安全感的孩子愈勇敢,孩子的早期依附關係愈好,日後不管在認知能力、社會能力跟自我調控能力都會比較好。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周育如分析,早期依附關係好的孩子,有滿滿的愛可以預防腦部受壓力創傷,面對挫折更有復原力、行為也較有自制力。依附好的孩子更願意往外探索、獨立得更早,反之依附太過黏膩的軟弱兒,往外探索得晚、探索量也少。過去以為先天遺傳不可變,後來發現有憂鬱症遺傳基因的幼鼠被健康母鼠舔舐,幾代之後憂鬱症基因竟然就脫落了,“原來後天環境可以回頭改變基因影響力,而早期依附關係就是啟動基因開關的按鍵,”周育如說。

“孩子的智商也許是註定的,但人格特質永遠有機會加以重塑調整,”保羅.塔夫給的提醒很激勵人心。

我們都愛孩子,但怎樣的愛會讓孩子更堅毅、而不會變成媽寶?

正向教養法:4招讓孩子愛自己、接納自己

1、正向的愛讓孩子變勇敢

父母會強烈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以及對困境的解讀,若孩子知道自己的本性被接納、努力被看見,才會感到安全、自在,覺得與人交往、尋求協助、學着如何解決問題都很安全,孩子也願意冒適當的風險改變自己、正向面對錯誤跟失敗,不會太過專註於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更能建立客觀的自我評價。

無條件的愛並不代表讓孩子為所欲為,而是被接納的孩子在愛跟支持之下,更願意自律、把父母師長的話聽進去。《脆弱的力量》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建議,接納的態度尤需應用在“犯錯處理”情境上,分開解釋“孩子本身”跟“他們的行為”,讓他們因“內疚”而非“自卑”的展開自省。

今年高一,在進入台中市私立慈馨兒少之家前就待過其他機構的小雯(化名)說,過去的機構非常嚴格,她不信任別人、覺得大家都是敵人,情緒常暴走,“現在老師會聽我說話,了解我的心情,生氣時我會用老師的方法提醒自己不要理對方,跟『心裡的自己』對話,情緒上進步很大。”

2、愛孩子前要先愛自己

布芮尼.布朗說,父母常為了追求教養安全感、迴避“我不夠好”的脆弱不安,而把教養的重點放在“聽懂、執行跟檢核”的線性過程,常讓親子關係對峙緊張。

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常務理事李崇建輔導過許多中輟生跟問題家庭,他引用薩提爾模式說,在家中扮演指責者的爸媽,外表看來強悍、內心卻有很深的傷,但爸媽不先愛自己、卻用指責的慣性來武裝自己,也把這個不好的模式傳給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愛自己、接納自己,我們是否也能做到在他們面前展現脆弱?”布芮尼.布朗說,尤其是剛好被孩子看見自己說話不算話、做錯決定等軟弱時刻,“那時我們能面對自己、還是罵孩子沒大沒小來宣洩不安?如果我們要孩子坦白為自己負責,我們做得到嗎?”

李崇建提醒,沒接受過失敗、就不可能接受贏;沒有感受過愛的人,也沒辦法把愛傳遞出去,因此爸媽要先原諒自己、愛自己,常跟孩子進行深刻的對話。

3、改用“空拍式”思考法

齊柏林的空拍影片,讓許多人驚呼原來熟悉的台灣長這樣,空拍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宏觀角度看自己。當孩子面對學習挑戰,除了陪伴鼓勵之外,父母可以引導他們做“後設思考”法,就像幫自己的學習歷程拍一部空拍影片一樣,隨時以客觀角度監控自己的狀態。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解釋,空拍式的後設思考幫助孩子更能掌握學習與挑戰的完整歷程,當可控制的成分高、壓力降低,實際認知表現會更穩定,完成任務時也更能接近平時的水平。

4、用高層次稱讚,避免“扯後腿式教養”

父母陪孩子學習的重點,是陪他們走過完整的讀書歷程:比如這次段考分量多少、多早開始準備、目前能力如何、排科目先後順序、下課後時間分配;如果堅持做到如何自我激勵、沒追上計劃怎麼調整;考完怎麼面對成績、從中省思檢討。周育如說,這過程看來像在陪孩子學學科,但其實是“學習怎麼學”的高認知功能,讓孩子不斷從往外探索學習中往內求,更深刻認識自己。

“媽寶”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父母在孩子表現好時會稱讚,但挫折時卻很少或從未給予鼓勵。當父母能陪孩子從失敗中正向歸因,不是“我很笨”而是“這次不夠努力”,會決定孩子下次是否積極去回應成敗。

周育如提醒,現在父母的讚美都太膚淺表面、不鼓勵心智投入。孩子用湯匙吃麵條得到很多的“你好棒”,但更應注意的是“你不但願意自己嘗試,而且注意不掉出來,掉出來還會自己整理”。父母應誇讚孩子更深層的技能、心智挑戰,更多的堅持跟努力。

有內在動機的孩子做事因高度精熟帶來樂趣,遇到困難也會比外在動機的孩子更願意堅持付出努力。因此父母應鼓勵並維持孩子的內在動機,並注意不要“扯後腿式”的教養。

好比青春期的女孩因為看了一部影片,激發日後想保護動物的志向,跟媽媽說她想從社區做起、找人一起辦活動,不料媽媽卻答“很好,大學推甄可以用來加分”。女孩正在進行青少年時期很重要的的高層次、內在酬賞的利他思考,卻被拉回外在酬賞的利己思考。

生命照相本:溫馨的記憶能給孩子生命的能量

溫馨美好的童年是孩子很珍貴的生命能量來源。曾端真在著作中提到“生命照相本”的說法:父母要多提供互動溫馨的相片,這些畫面會存在孩子的生命中永不褪色,孩子因而覺得自己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她常在親子會談後問孩子想跟媽媽說什麼,孩子要求都很簡單:“帶我去吃麥當勞、包水餃給我吃、一起去公園玩”,她深究其中才恍然大悟,原來孩子渴望的是與父母全心全意在一起、看見輕鬆快樂的父母。但孩子的溫馨發球父母經常漏接,回答“那麼胖還吃麥當勞”、“包水餃太麻煩了”、“你要寫完功課我才帶你出去玩”,當下澆孩子冷水。

培養正向勇敢的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養成過程,不是單一教導、單一事件可以促成,但一定得從“放手”做起。布芮尼.布朗說,父母最脆弱、卻也最勇敢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去面對掙扎跟經歷逆境,讓他們去體驗失望、處理衝突、堅持到底。最後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中學習如何相信自己、保有希望,帶着正向勇敢的心往前走。

教養故事1

航海王營隊,了解最害怕也不過如此

8月底,18個孩子帶着他們自己從零開始打造的手工獨木舟,從社子島一路划到淡水河口。一下水,孩子擔心“船會不會沉?”有人緊張到邊劃邊吐。經過淡水河基隆河交界,流速、深淺不同,加上亂流、落山風跟一米高側浪,終於第一艘船翻船。不過“船翻了、孩子心就開了”,原來最害怕的狀況就是這樣而已。航海王營隊帶領人、嶺頭山莊福音中心主任溫志榮(右一)說,這群孩子有一半是高關懷青少年,大多數人是被逼來的,態度很無所謂,溫志榮先賦予這目標很高的意義,“你們將成為台灣最年輕的、用蒙皮造舟的人”,用團隊合作沒有壓力的方式學習造舟,也要求他們立約為自己負責。孩子們感到被尊重、被重視,漸漸投注心力、甚至趕工到半夜11點還在造舟,最後孩子感動流淚的結訓,找到前所未有的自我肯定感。

教養故事2

長清兒童棋院,從每手棋中學習解決問題

教兒童圍棋18年的單家平每天陪孩子練習怎麼面對挫折,每一手棋都在訓練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專註、堅毅跟決斷力。他發現現在有些家長不讓孩子有機會錯,棋子還在半空中就被攔截,孩子被吃了一個子,媽媽就大怒指責;甚至有位四段的爸爸只讓孩子來上課不讓他跟同學對弈練習,因為“我直接教他對的就好了!”單家平認為圍棋不只是教孩子下棋的能力,而是更新孩子對挫折的理解,從“覆盤”(指將棋局重擺一次,檢討彼此的下法)中客觀理解自己的弱點。

教養故事3

家熏媽媽,騎車、游泳、爬山練出勇敢兒

劉家熏(右)小時候有氣喘、情緒起伏大,雖然常跟媽媽的朋友一起去爬山,但在山上走不動,挫折一來就拿登山杖敲路大哭。小三時家熏提出想去美國參加星際大戰博覽會的想法,爸媽順勢幫他訂下看展前要完成的3項任務:自行車環島、泳渡日月潭跟登玉山。沒錯,那年他才小三。本來不會騎自行車的媽媽鍾明芳(中)硬着頭皮學,才剛剛跟家熏的哥哥(左)環島一次,為了跟家熏一起完成任務,再度環島。

運動細胞本來很差的媽媽每周陪伴家熏騎車、到較深的泳池練游泳、到處去爬山,後來真的完成前兩項,登玉山那天剛好颱風沒去成。鍾明芳在3個小孩成長中發現,自己常會怕孩子受傷、不斷幫忙打預防針,小孩抱怨同學讓他生氣,她就急忙安慰“不要這樣想嘛”,幫他擋掉很多挫折,“這樣其實剝奪他們的翅膀,多點生活體驗跟失敗也許是好的。”家熏今年國一,情緒穩定非常多,還養成了游泳跟網球的固定運動好習慣。

給你最全的育兒經,給你最棒的親子活動,陪你做最好的媽媽,歡迎加入合肥媽媽搜索微信公眾號(ihfmama)或加小編微信:hfmamax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