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不賣菜卻展示藝術的菜市場,在80歲時重生

1935年6月28日,台北萬華區(舊稱艋舺)三水街以東一個原名叫“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的公共菜市場建成投入使用。隨着台北市人口驟增,這個“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後來改名為新富市場)邁向了鼎盛,成為當時萬華地區居民的生活重要區域。後來,由於環南市場和外圍商圈崛起,以及東三水街攤販合法化,新富市場受到巨大的衝擊並且逐漸沒落。

來到新富市場的外圍,你不會覺得它沒落了。因其四周如今由後來擴展的東三水街市場包圍,現在依然市民川流不息,擺賣的食材琳琅滿目。

馬蹄形建築就是新富市場本體,現在看過去也還是有其摩登的一面。

這是台北日據時期保存至今的一個菜市場,也是台北市裡最早規劃的公共市場。雖然歷史長久,但事實上新富市場在建成之時是一個相當前衛的建築。當時,這裡的房屋大多幾乎都是木材搭建的棚屋,而新富市場則是唯一一個由鋼筋水泥打造而成。

當時空調等通風設備還沒面世,為了解決採光、通風等需求,新富市場以馬蹄形的形狀建成,地面沿着馬蹄形挖一道排水渠,市場中央開設天井,四周牆面高出挖開窗戶,並在屋頂上弄9處通風口,使市場的衛生條件符合1930年代的政策需求。

中央天井給市場提供自然採光,建築四周挖了很多窗戶用來通風。

2006年7月,新富市場主體以及附近的管理員辦公室及宿舍空間被定為台北市古迹,並於2013年完成古迹修復工程。次年,台灣忠泰建設取得該市場長達9年的經營權,並委託旗下飛盈利組織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活化計劃,成為繼“城中藝術街區”、“中山創意基地”後第三個“都市果核計劃”。自此,這個有80年歷史的老市場的重生計劃終於開始了。

走進市場內,你會發現地面從中間高四周地,這是便於污水能集中到沿着建築走向的水渠之中,保持地面的乾燥。

這個U形結構便是提供採光用的中央天井。

市場內會設置餐桌學堂、文化學校、社區香草園、萬華文史典藏室、公眾客廳歷史展示、創意協作空間、複合式餐飲區域等,把新富市場從市場轉變文化場所,並成為創意工作者的交流空間。也就是說,這個老市場將不再買菜,而是該行賣文化。

市場外的管理員辦公室以及宿舍,由於建於日據時期,建築風格相當日式。如今和市場主體一起成為台北市古迹。

這個日式房屋內部包括了辦公室、客廳、儲藏室、茶水間、浴室以及廚房。整個房屋架高60厘米而建,是為了空氣流通以及防潮。

趁着新富市場80周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在去年劇本了“新富八十好歲食”展覽。

藝術家陳永賢採訪了6位當地長者,利用影像記錄他們和新富市場的回憶。

在展覽之中,觀眾會沿着馬蹄形路線參觀,兩旁攤位利用影像資料來帶領觀眾認識新富市場。

展覽展示了許多市場舊物,展現了當時新富市場的人情味。

- 1.跨界工作室 -

為了基於傳統文化更好地創造老市場的再生,U-mkt開闢出不同跨界創意可以相交流、彼此鏈接的進駐平台。「小間工作室」的模式,適合作為辦公、展售或工作室使用,以每年一期提供進駐。

「共同工作室」則為工作安排靈活的人提供了一個自由、輕鬆的工作空間,不同的思想都可以在這裡碰撞。而為了保護古迹建築,空間裝修均使用易拆卸的輕材質裝潢,能夠和老建築共同生活。

- 2.飲食文化共學 -

藉由深挖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來重塑區域生活,可謂是U-mkt最與眾不同的特色。為此,這裡設置了「餐桌學堂」及「巷仔內教室」兩個學習空間,透過主題性、系列性的學程編排,將菜市場里里外外的學問經驗帶進來,重塑人與生活之間關係的同時,也拉近了人與人的關係。

- 3.互動常設展 -

從攝影、錄像裝置與新媒體互動作品展示,到戶外彩繪地景與空間再生、在地青創圓桌座談,再到蔬果創作工作坊、餐點製作親子活動、人氣私廚料理課堂、開幕音樂會……豐富多樣、互動性強的各種常設展活動,不僅吸引着有着老市場記憶的人來懷舊,更是引得大批年輕人關注起在地飲食文化與區域再生的問題,並藉由此體驗起新的生活可能性。

- 4.明日咖啡MOTCafé -

利用U形空間的一側,台灣咖啡連鎖店明日咖啡MOT Café便落腳此處,將區域文化特點融入到空間設計中。

(文章來源:Mars生活好去處)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