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5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倫敦白金漢宮的陽台上向民眾揮手 圖/新華社
作為國家團結的象徵,伊麗莎白二世不應該讓人知道她的立場和傾向。無論哪一黨上台,推出什麼政策,女王本人有怎樣強烈的意見,都不能公開表達,否則可能會引起政治風暴。而剛繼位的查理三世對自己角色的認識顯然有很大的不同,這必然會對王室和英國社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
文 / 特約撰稿 趙靈敏
編輯 / 周建平 rwzkzjp@163.com
當地時間9月8日,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終年96歲。從1952年登基至今,她在位70年,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70年來,在她的苦心經營之下,英國王室在君主制日薄西山的今天反而成了一個金字招牌,維繫着英國和英聯邦的團結,而在她的身後,一切是否還能維持原樣卻成了一個大問題。
2022年6月2日,倫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左三)和王室成員在白金漢宮陽台上觀看女王登基70周年慶祝活動 圖/新華社
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是喬治六世,也就是電影《國王的演講》中的那位有些口吃的國王,喬治六世的哥哥是著名的愛德華八世,他因為堅持和辛普森夫人結婚,而辛普森夫人兩次離婚,又和納粹過從甚密,當時的首相鮑德溫以內閣總辭職相威脅。釀成憲政危機後,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本來和王位無緣、毫無準備的喬治六世倉促登基,他的大女兒伊麗莎白也就順勢成了王位繼承人。
約克公爵和公爵夫人,即後來的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王后,與新生公主,即後來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圖/視覺中國
1952年,喬治六世因為肺癌去世,26歲的伊麗莎白即位,稱為伊麗莎白二世。登基70年來,她任命了15位首相,見證了英國從大英帝國衰落為一個二流國家的全過程,經歷了丘吉爾下台、蘇伊士運河危機、1963年麥克米蘭下台時相位空懸的危機、1970年代嚴重的通貨膨脹、風風火火的撒切爾時代、兒女婚姻的破裂和兒媳戴安娜之死、蘇格蘭獨立公投、英國脫歐等重大事件。
1951年8月,伊麗莎白二世(右一)和丈夫菲利普親王(左二)、查爾斯王子(左一)及安妮公主(右二) 圖/新華社
1953年6月2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儀式 圖/視覺中國
1969年7月1日,英國威爾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兒子查爾斯王子加冕 圖/視覺中國
作為君主立憲制下的虛位元首,伊麗莎白二世並沒有實權,無法做出真正的政治決定,而是透過各種儀式來彰顯國家運作的正統性,這些儀式包括任命首相、召開議會、批准法案、接待外賓、海內外訪問、冊封爵位、贊助慈善機構等。可以將她理解成一個“吉祥物”,但是,這個吉祥物並非可有可無。她在世的時候,廢除君主制從來不是英國的主流民意,在關於誰更關心民間疾苦的民意調查中,選擇伊麗莎白二世的比選擇任何一個政客的人都多。
伊麗莎白二世能長享英國人的愛戴,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盡量不做錯事,二是做錯了就趕緊改。
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嚴於律己,謹守本分,公開場合幾乎從來沒有出過差錯。她愛崗敬業,工作到最後一刻。以2021年為例,高齡95歲的她依然執行192場公務。除了電視上看到的握手、開幕剪綵、覲見之外,她還要批示政府文件,每周跟首相會談國事。相比同齡人早就坐享退休生活,她真的是把工作“做到死”。在一個君權神授已成往事的時代,她很清楚要讓君主制延續下去,就必須讓民眾喜歡,持續提供那些經久不衰的正麵價值觀,成為人們在道德和行為舉止上的楷模。
儘管信守傳統價值觀,但她並不守舊,似乎總能準確地掌握時代的脈搏,在現代和傳統之間找到平衡。女王的着裝十分保守,以老百姓能清楚看見她為準則,連裙子的重量也是被計算過的,以保證不會被風掀起走光。看似一成不變的裝扮,卻讓她連續多年被頂級時尚雜誌列入了世界上最迷人女性前50,和那些超模並列。
2022年7月15日,伯克郡,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參加黑德泰晤士臨終關懷醫院的新大樓開幕儀式時和病人帕特·懷特握手 圖/視覺中國
她還在社交媒體開設了賬戶,會見了Lady Gaga,為私人收入交稅,裁減王室成員以減輕國家負擔,將王室花費上網公示,提醒工作人員關燈省電,登廣告招聘工作人員,允許查爾斯王儲娶了離婚女人卡米拉,允許威廉王子娶平民凱特。所以,伊麗莎白二世的一個重大成就,就是讓君主制適應了現代社會。
而一旦出錯,她的糾錯速度也總是迅雷不及掩耳,公關意識和能力堪稱典範。戴安娜去世的時候,女王剛開始反應冷淡,然而民意洶湧而至,有人甚至揚言要殺了查爾斯,女王很快改弦更張,發表演說來挽回影響;裝修宮殿讓民眾不滿,她馬上宣布王室納稅,用更積極的舉措壓過了負面輿論。
1984年9月16日,倫敦聖瑪麗醫院,戴安娜王妃與丈夫查爾斯在一起,手裡抱着他們剛出生的小兒子哈里 圖/視覺中國
總而言之,伊麗莎白二世確有君王之范,張弛有度,勤勉可靠,幾十年如一日做該做的事情,在劇變的時代給人們提供了心靈和精神上的依靠。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的一番話應該代表了英國人對女王的感情:“有時你會聽到人們說,君王只是件閃耀的飾品,或只是國家生活的點綴。這是對憲法的誤解和對女王的低估。就我與這個國家大多數民眾而言,她總是在我們身邊。”
英國不僅有英倫三島,還牽頭國際組織英聯邦。英聯邦有五十多個國家,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政體民情很不相同,要把它們團結起來,靠首相是不可能的,因為首相不斷在換人,而且英國政客的水準和操守近年來也是每況愈下,難以服眾。這時,女王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只有她能夠承擔這個責任,就像新西蘭前總理大衛·郎伊所說:我們在爭鬥,而她在團結。這是英國在地位削弱的情況下為了挽尊所做的一種安排。
1986年10月14日,北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丈夫菲利普親王參觀八達嶺長城 圖/視覺中國
201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孫子孫女和五個曾孫在溫莎城堡合影 圖/視覺中國
環顧世界,伊麗莎白二世那一代領導人基本都已經不在人世,說她的去世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並不為過。那是一個把職責和承諾看得比天大、更欣賞克制律己而不是放縱任性的時代。
而作為君主,伊麗莎白二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修養就是絕不幹政,嚴守政治中立,她跟70年來的14位首相都處得不錯(第十五任特拉斯剛任命兩天女王就去世了),這14位首相來自不同的黨派,丘吉爾、卡梅隆、布萊爾對她的讚賞更是溢於言表,但人們始終不清楚她真實的政治立場是什麼。這正是她的成功之處,作為國家團結的象徵,她本來就不應該讓人知道她的立場和傾向。無論哪一黨上台,推出什麼政策,女王本人有怎樣強烈的意見,都不能公開表達,否則可能會引起政治風暴。
1985年4月12日,倫敦,撒切爾夫人(左三)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五位前首相的陪同下,在倫敦唐寧街10號舉行晚宴,慶祝唐寧街成為英國首相官邸250周年 圖/視覺中國
2022年9月6日,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迎接特拉斯。剛剛當選為英國保守黨黨首的伊麗莎白·特拉斯在蘇格蘭接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正式任命,成為英國新任首相 圖/視覺中國
而她的兒子查爾斯,也就是剛剛繼位的查理三世,在很多方面和母親恰恰相反。查爾斯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他每天只吃兩頓飯,不吃午飯,這本無可厚非,但他自己不吃,就認為別人也不需要吃。參加活動或出國訪問時,他把白天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的,根本不給工作人員留下吃午餐的時間,這些人只好飢腸轆轆陪他從早忙到晚。他在其他生活上的嚴苛要求更是數不勝數。
2006年3月20日,查爾斯和妻子卡米拉訪問埃及開羅 圖/新華社
另外,查爾斯因為和戴安娜、卡米拉之間的三角關係而不得人心,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把戴安娜之死怪到他頭上,以至於有很多人呼籲跳過他直接讓他兒子威廉即位。
而更嚴重的問題是,他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表達欲、總是忍不住想要干政。關心國事的查爾斯,自年輕時就經常提筆寫信,向政府官員陳述“個人意見”。英國各部門幾乎都私下抱怨過查爾斯喋喋不休的政策信,對此舉非常反感。
2022年4月,英國政府宣布了一項將非法入境者遣送並安置到盧旺達的計劃,以遏制非法移民從英吉利海峽進入英國。對於英國政府的這項政策,查爾斯王子顯然不贊同,他批評了這一政策,並在私下稱該政策“駭人聽聞”。此舉遭到了一位內閣大臣的明確警告,他對媒體明確表示:“查爾斯王子是我們公共生活的一個裝飾品,但如果他當上國王后試圖表現出同樣的行為,那就不再有魅力了。這將引發嚴重的憲法問題。”“他對建築和園藝的很多觀點都很有趣,我總是願意私下聽聽。但這與他作為君主進行公開干預是截然不同的。女王的天才之處在於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她在想什麼。”
2022年5月10日,英國倫敦,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出席英國議會開幕式 圖/視覺中國
在奈飛的劇集《王冠》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查爾斯宣誓就位威爾士親王時,演講沒用通稿,而用自己的話表達了對威爾士獨立情緒的同情和支持。女王教訓他說,“我們大家都要習慣沒有發言權,我們都做出了犧牲,壓抑真實的自我。自始至終,我們不可能有全部真實的自我。這不是選擇,這是責任。不偏不倚很不容易,不符合人性。人們總是想要我們微笑,或同意,或皺眉,或說點什麼,但我們這樣做的那一刻就等於宣布了自己的立場,表達了觀點。作為王室,那是我們無權做的事,所以我們必須隱藏這些感覺,不要顯示出來。因為我們做得越少,說得越少,越少表示自己的意見……”
查爾斯則回應:“但是這樣做對我來說不像你那麼容易,因為我有一顆跳動着的心,我有個性,有思想,有我自己的意志。我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我可以不用只是靠穿制服或剪綵來領導人民,我可以通過向人們展示自我來領導!媽媽,我有想法要表達!”
前後兩任英國君主對自己角色的認識顯然有很大的不同,而它們必然會對王室和英國社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可大可小。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圖/視覺中國
2014年,英國出現了一部舞台劇《查理三世》,這是一出想象查爾斯王子繼承王位後所發生的故事的“未來歷史劇”。劇中,查爾斯一心要做出一番成績,甚至不惜打破政治中立的默契與國會決裂,導致憲政危機和國家動蕩,最後只能黯然退位。這會不會是一個遙遙領先的預言?